本文总字数约1500字,阅读时间约 3分钟 什么是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违约金的上位概念,要搞懂违约金,首先要知晓违约责任的是什么。 1.违约责任的概念: 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系合同相对性原理在违约责任上的具体应用。 法条依据 《民法典》57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违约责任的五种形式
(本篇着重讲解违约金,其他违约责任形式请查看往期文章) 违约金是什么? 1.违约金的概念: 违约金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乙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时应当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违约金从性质上分一般分为: 赔偿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两类 赔偿性违约金 目的:是以补偿非违约方的损失为主要功能的违约金形式。 具有补偿性:补偿性违约金补偿守约方因对方违约所遭受的损失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如货物损坏的修复费用、因对方未交付货物而额外支出的购买替代货物的费用等;间接损失如利润损失、商誉损失等。 具有可预见性:赔偿性违约金的数额一般是基于在订立合同时能够合理预见的损失范围来确定的。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原则,违约方只需对在合同订立时能够合理预见到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惩罚性违约金 目的:惩罚违约行为,对违约方进行制裁。 惩罚性违约金的支付主要是基于违约行为本身,即使没有实际损失,也可能需要支付惩罚性违约金。 赔偿性违约金VS惩罚性违约金适用范围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中,赔偿性违约金是被广泛认可和普遍适用的,而惩罚性违约金的适用范围相对有限。例如,在英美法系国家,惩罚性违约金在某些特定的合同类型和情况下可能会被适用,但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更强调违约金的补偿性。 法律对赔偿性违约金的司法调整机制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赔偿性违约金的数额或者计算方法。这种约定应当是合理的,不能过高或过低。 1.约定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如何处理
过分高于如何界定? 此处的“过分高于”一般以实际损失的30%来界定。(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5条第2款) 举个例子: 约定的违约金8万,实际损失10万 此时经申请可上调至10万; 约定的违约金15万,实际损失10万,此时经申请可下调到10-13万之间。 约定的违约金12万,实际损失10万。此时按约定12万执行; 2.法院调整的依据 一般法院会综合考虑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预期利益、损失的大小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违约金数额。 因此,约定的违约金并非不可调整的,以实际损失为参考,在法定范围内是可以申请调整的。 当然,当事人对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继续履行债务。(《民法典》第585条第3款) 实操指南 1.锁定损失证据 收集损失相关的证据。如合同、交易凭证、发票、沟通记录等,如有必要请第三方机构出具损失评估报告。 2.判断约定违约金是否在合理范围
3.选择最优诉讼策略 根据诉讼地位,结合法律规定情况,确认诉讼策略即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