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善堂背后的故事

 苏迷 2025-04-24 发布于上海

       甪直古镇有一名宅,叫沈宅。

       沈宅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原同盟会会员、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

        沈宅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厅、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原建筑面积为3500余平方米,现修复开放的为其西部,约1000平方米。沈氏原为富豪,房产广布,清末民初以来,“沈半镇”就广为流传。沈宅由于墙门、仪仗厅、大厅、乐善堂、书房、楼厅等组成,建筑典雅,装饰洗炼、雕刻细致,属于典型的苏式古建筑。

       参观沈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古宅的建筑典雅精致,而是沈宅乐善堂背后的故事。

       沈宅是由沈氏后人沈国琛手里建起来的。沈国琛(1830—1892),原名沈绪文,字宽夫,国学生,花翎双月选用府同知,诰授奉政大夫,覃恩诰封资政大夫,分部主事加八级。沈国琛随父来到甪直之后,广置田产,勤于经营,一举富甲一方。于同治九年(1870年)遵从父亲遗命,在西汇街修建了沈宅。前店后宅,左坊右铺,宜居宜商。沈国琛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沈宅建好后,又在沈宅东侧,建立义庄,去用于救助族中子弟,还赈济外地的灾民。

       当年,甪直的西边有广座湖,名叫金鸡湖,湖面宽阔,一碧万顷,是甪直以及其他乡镇到苏州的必经之湖。在风和日丽之时,它波澜不惊,但一遇大风,它就波涛汹涌。沿岸圩田动辄被冲塌,行舟也屡屡翻覆。为了保护乡里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沈国琛首先向当时的元和县知县李超琼提出,要在金鸡湖上修筑长堤,以便保护良田和抵挡大风大浪对过往船只的侵袭。李超琼采纳了沈国琛的建议,长堤终于动工兴建。其间,沈国琛还担任工程质量总监。为使长堤能够顺利建成,沈国琛捐款一百万,这在当时是捐款数额最高的。1892年(光绪十八年),金鸡湖长堤(李公堤)竣工。这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实事工程。

       鉴于沈国琛的表现,连同他建置义庄,捐款出资创设甫里书院等多项义举,因而获赏戴花翎候选同知,钦旌“乐善好施”匾额。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一场暴雨引发洪灾,金鸡湖长堤也出现局部垮塌,沈国琛次子沈潜源(字哲存,附贡生员外郎衔分部主事)继承父志,他多次和李超琼商议修堤之事。二十三年(1897)二月,李超琼再度发动堤工,整修金鸡湖长堤。其间,沈潜源多次来到筑堤工地,察看工程进度和质量,为修筑长堤贡献了力量。

       沈氏两代人坚持不懈修筑长堤被传为佳话。“乐善好施”的匾额一直挂在“居易堂”上方。今人取“乐善好施”的“乐善”两字,把“居易堂”改成了“乐善堂”。

       沈宅乐善堂的故事令我震撼,令我感动。原以为大户人家的厅堂里挂个积善堂,只是一种表示姿态的摆设,或者是屋主挂给他人看的“口号式”的装饰。原来这乐善堂不是摆着好看的,不是自己说说而已,而是沈家两代人乐善好施的结果,是用实际的付出换来的!

       两代人的善举,铸就了金鸡湖长堤的传奇。这段关于乐善堂的故事,令人对沈氏家族的善举与精神肃然起敬,也对甪直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乐善堂里承载的精神,正是甪直人敬仰的甪端的精神!

原创:俞富章

古鉴随笔公众号   25.4.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