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来了|作为人类跑者,我从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看到了AI发展的3个真相

 转型刚刚好 2025-04-24 发布于北京

大家好,我除了每天给大家分享企业转型和管理实践外,还有一个身份标签,那就是一位有着10年以上跑龄、参加过70余场全球多个城市马拉松比赛的业余跑者。跑步是我和自己对话、思考问题、平衡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也让我在很多场景中,学会了“慢下来”去洞察复杂的本质。

上个周末,我刚刚参加了2025年上海半程马拉松,冲线后的第一件事不是补水吃能量棒,而是被身边跑友们七嘴八舌地“安利”了另一场比赛:在北京亦庄举行的首届全球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一场将科技圈与跑圈彻底融合的先锋赛事。

据说,一位叫“天工Ultra”的人形机器人,在工程师陪跑辅助下,用时2小时40分42秒,完成了21.0975公里的赛程,成为全球首位正式完赛的“机器人跑者”。虽然这个成绩在人类跑圈恐怕算不上优异,甚至可以说“慢得感人”,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技术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瞬间。而其他多款机器人,则在赛事过程中相继摔倒、偏航、停滞、掉头,甚至直接“趴窝”,由组委会的安全团队“收容”离场。

表面上,这是一场“人形机器人的表演秀”,但在我眼里,它却是一次对AI产业与对人类未来的深刻“预演”。这不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当前AI的真实进度,也照见了产业协作的力量,以及科技演进所需要的“耐心哲学”。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这场“人机马拉松”背后,我所看到的三个AI真相。

01

AI确实很“强大”

但在现实世界中还很脆弱

过去这几年,在短视频平台、科技发布会、技术演示视频里,我们早已看到了各种炫技式的AI能力展示:机器人精准搬运货物、飞檐走壁、拳脚生风、演讲侃侃而谈,甚至还能“演奏钢琴”、“作诗写文”等等。

但这场马拉松,把AI从“理想滤镜”拉回到了“尘土现实”。现实世界并不是算法预设好的理想环境,而是无穷变化的动态系统。在这样一个完全开放、不可预测、持续消耗的场景里——AI显得无比“笨拙”。

这次比赛中,有机器人刚出发数十米就因惯性控制失败摔倒,有机器人在赛道转弯时失衡导致头部脱落,有的干脆系统宕机直接停摆。甚至有AI方面的专家赛后指出:这些机器人还无法感知地面微小的高低差异,也无法做出快速修正,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动态平衡能力”。

但这恰恰是一种真实的技术写实主义。在AI发展的众多方向中,“具身智能”(Embodied AI)被认为是未来走向真实场景的关键。而这场马拉松,其意义就在于“摔倒也要出发”:不完美,不代表不前行。

我们总说AI强大,但今天的“强”,更像是“封闭系统内的强”,是设定好参数的模拟强大。而要在开放世界中发挥作用,AI不仅要聪明,还得学会面对不确定、适应混乱、接受挫败。

也正因如此,这场“慢如蜗牛”的马拉松,反而更具启发性。它逼着我们去思考:真正现实意义的AI,不是台上“炫技”的机器人,而是那些在现实里跌跌撞撞、却依旧坚持迈步的笨重身影。

02

AI不是某家公司单打独斗的成果

而是产业协同的结晶

“天工Ultra”不是某家明星公司的产品,也不是一位天才工程师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整个产业链共创协同的缩影。其核心部件、算法逻辑、感知系统、结构动力、平台协调,几乎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完成的。

视觉识别系统由小米提供,具备极强的目标识别与环境感知能力;关节控制源自优必选,融合了伺服精度与动态稳定算法;整机框架则由京城机电设计制造,考虑了运动结构的轻量化与耐久性;与此同时,亦庄本地的300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围绕着AI芯片、操作系统、电池、语义交互、云端控制等模块,形成了一个技术协作共同体。

可以说,“天工Ultra”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座“技术共建塔”。这让我不由联想到跑步训练:一场马拉松成绩的背后,也是系统性工程——营养搭配、心率控制、配速策略、恢复机制、肌肉训练、装备匹配等等。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单独决定终局,而是多个变量的协同与微调,构成了持续进步的可能。

AI产业亦如此。

以往我们容易被“某公司突破了某项技术”所吸引,但真正让AI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并不是某个“单点爆破”的技术节点,而是产业体系是否成熟、是否具备“从实验室走到量产线”的通路能力。

今天的AI机器人,是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生态集中爆发的结果;而明天,当上海张江、深圳南山、合肥高新、成都天府等人工智能聚集区相继爆发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单机作战,而是整个中国“智能制造”的系统跃迁。

03

AI的未来仍很远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现在就出发

许多人在看完这场马拉松后都会问:“就这速度、这表现,何时才能真的用起来?”

但其实,要真正理解AI的发展,反而会觉得这场比赛更真实,因为这样的“起点”,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步。

就像我十年前第一次走上马拉松赛道,装备倒是不错(能力不够装备凑),但却是带着错误的节奏、毫无补给的策略、前快后慢的跑法以及32公里处开始撞墙的郁闷,最后5公里几乎是走下来的。那时候的我,哪里谈得上成绩?但也正是那一次看似笨拙但却无比真实的经验,让我开始重构对“跑步”这件事的理解。

今天的人形机器人亦是如此。它们动作慢、控制不稳、能耗巨大、反应迟钝、情绪不可控……但只要有技术持续迭代,有产业持续推进,有社会给予耐心与宽容,它们终将跨过“人机协作”的门槛,真正走进生活场景:无论是外卖配送、养老陪护、教育引导,甚至灾难救援、极端环境的探索等等。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低估技术的长期潜力。30年前,谁能想到今天我们每人手上都有一部超越NASA登月指挥中心计算能力的智能手机;20年前,谁会相信AI能用“自然语言”陪人对话、生成音乐、视频?就像赫瓦利在《智人之上》那本书写到的那样:人来的未来,从不按我们以为的“线性速度”演进,它是“指数曲线”。

这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也告诉我们:不是AI做得多好,而是我们是否足够有信心——在一地鸡毛的现实中,依然愿意给“未来”一点起跑空间。

作为一位跑了十年马拉松的普通业余跑者,我知道:终点的意义,不是成绩,而是“你有没有持续前行的勇气”。

人类如此,人形机器人亦如此。它们今天或许很慢、很笨、很不完美,但它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在重新定义我们对“未来社会”的理解。

请相信,只要方向对了,持续进化就是必然结果。


(全文完)

图片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1篇:不能引领增长,战略就成扯淡(6大增长方式)
TOP2: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2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一——客户价值向增长
TOP3: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3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二——持续创新向增长
TOP4: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4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三——卓越运营向增长
TOP5: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5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一——风口在哪里
TOP6: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6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二——如何利用“势”
TOP7: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7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三——警惕三个“假趋势”
TOP8: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8篇:多快好省,选哪个?
TOP9: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9篇:上下同欲,可能吗
TOP10:方案来了|企业转型十大陷阱之一:别被过往的成功绑架——柯达启示录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新年献辞|2025:如果做不成“风口上的猪”,那就做“扎根向下的竹”
TOP2:真相来了|雷军千万年薪“挖人”背后: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平庸的人才是昂贵的
TOP3:大咖来了|任正非: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
TOP4:方案来了|五个抓手:在“先活下来”的当下,企业如何坚守“长期主义”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方案来了|日产汽车渡劫(下):4种活法,挥刀自宫
TOP7:真相来了|马斯克:我的“五步工作法”如何让特斯拉跨越“量产地狱”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真相来了|小米创下史上单季最强业绩背后:三大战役与四大竞争优势(深度长文)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