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展厅 我们乘坐电梯来到了三楼展区。这里分南展区和北展区,我们先来到了南展区,11号展厅是“中国古代钱币展”,人们常说“见钱眼开”,进去看看吧。进入展厅,首先是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和东周。货币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商品交换的兴起而产生的,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古代世界货币文化大致可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体系,其中东方货币体系以古代中国货币体系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货币产生时间早,并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货币文化,对东亚、中亚、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人们采用实物交易,一些经常交易的物品既是实用品,又是实物货币。在中国古代早期,实物货币包括贝、龟甲、球、玉、布匹、金属块、青铜器等。商代和西周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大量使用青铜、黄金等金属铸币,逐渐取代实物货币。当时诸侯割据状态长期存在,形成了金属铸币的多种形态。这一部分展品就是原始的布币,看上去都像铲子一样,分作两类,一类是平肩弧足空首布,一类是斜肩弧足空首布。商周时期,工具铲被称为“钱”,而“布”是当时流通的一种钱币的名称。新朝王莽托古改制,称工具铲形钱币为“布”,为后世沿用。这种布币较多地保留着工具铲的原型,体形大,铲柄孔尚存,处在实用物品向钱币演化之中。
再看这些钱币,形状像刀一样,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使用的钱币,因时代、地区不同有形状上的区别。这些圆形钱是战国时期部分政权的钱币,有两类,中央圆孔的圆钱和方孔的圆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圆孔圆钱使用时间并不长,方孔圆钱便于用绳穿成串,比起“布币”“刀币”来更易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仿铸,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主要形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汉代前期,多次改变钱币的法定重量。到了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因钱上铸有“五铢”两个篆字而得名,成为汉朝长期流通的钱币。展出的这些圆形方孔的铜钱就是秦朝和汉朝时使用的,秦朝和西汉还较多的使用黄金货币。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尽管王莽的币制改革是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货币多采用悬针篆的字体,制作十分精美。“国宝金匮直万”是价值最高的古钱币之一,据说存世仅有两枚。此钱上部为方孔圆形状,面文为“国宝金匮”四字;下部为正方形,中有篆书“直万”二字。字体优美,铸工精良,造型别致。该钱在昔日曾易金千两,堪称古泉(古钱又称古泉,“泉”古音与“钱”相通,货币亦如泉水一般流通不息)魁首,其价值无可估量,华光普在《中国古钱大集》中将其标注为“一级 无定价”。
再往下看,一直到清朝前期,几乎全是圆形方孔的铜钱,就连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所发行的钱币也是这个形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频繁的战争破坏了商业环境,农民用粮食、布帛缴纳赋税,官吏俸禄大多改为发放实物、土地,钱币需求量明显减少,个别时期根本不铸造钱币,有些政权使用汉代以来的旧钱,有的政权虽铸钱币,但实际发行量不多,其中一些是大币值虚值钱、减重钱和铁钱。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铸造发行五铢钱,币制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唐朝开始,钱币不再以“铢”命名,而是改称“宝”,也不再以重量而是以纪年作为名称,如“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年)所开铸的唐代主要流通货币。开元通宝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开始向抽象化、符号化转轨。唐高祖李渊初入长安时民间使用的多是线环钱,凡八九万才满半斛,物价飞涨,钱法大乱,改革币制势在必行。唐高祖一改历代以“铢”“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铸行称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沿用以前的方孔圆钱造型,其材质除铜质外,还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唐代近三百年始终通行开元通宝,五代、宋初也有大量铸造,直至清雍正年间,两广偏远地区仍有流通,使用历史达1300多年。到了宋代,官府规定农民用钱交税,部分军需、官吏俸禄也用钱支付,钱币需求量、发行量大幅度增加,铸币业发达起来,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在北宋年间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元代时,政府几次禁止百姓使用金、银、铜货币,推广发行纸币,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力图使纸币成为单一的全国性货币。明朝前期以纸币为主要货币,从中期开始,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一直到清朝前期,仍是以白银和铜钱为主要货币。到了清朝后期,货币种类多样,有传统的白银、铜钱、纸币和中国新式机制银元、机制铜元以及中国本国银行发行的纸币,也有外国流入的银元和外国在中国开办的银行发行的纸币。传统的白银和铜钱逐渐被本国的新式货币所取代。
很多人可能只想到了钱的价值,没有注意到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仔细看看这些钱币上的文字,书写精美,堪称书法艺术佳作。秦代到隋代以秦朝篆体为主,唐代广泛采用隶书,而宋朝皇帝推崇书画艺术,钱币大多有不同字体的版本,二三种字体或篆、隶、楷、行、草体俱全。一些皇帝、大臣亲自书写钱文,宋朝的太宗、真宗、徽宗、高宗都曾亲自书写钱文,这类钱被称为御书钱,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相传司马光、苏轼、蔡京也书写过钱文。这两枚是北宋的“元符通宝”(篆、行)对钱,对钱是指2枚同一种钱币的钱文字体不同,而尺寸、形状、金属成分都相同,产生规整又有变化的效果。对钱始于五代南唐,宋代铸造数量多。这些属于民俗钱币。民俗钱币是中国古代钱币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钱币形文化制品,大多不能流通。有流通钱币正式铸造前为进贡、纪念或避邪用的镇库钱,有皇宫节日装饰用的宫钱,有送给庙宇的供养钱,有祈求平安富贵的吉语钱,有希望远离危害的厌胜钱,有作为凭证的信物钱,还有游戏用的行酒令钱、选仙钱、打马格钱等。
下面再来看看中国古代的造币工艺。墙上的这幅图就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铸钱图。从先秦到隋代,中国古代传统铜钱、铁钱都是采用范铸法。先用祖范翻制母范,再用母范翻制子范,然后浇铸。范,就是人们常说的模具。约公元一世纪前采用的是平板范浇铸,就是把两块平整的范拼合在一起进行浇铸。约公元一世纪后改为叠铸法,是指将多层范叠合成型,共用一个浇口浇注铜液的铸钱方法。叠铸法一次可浇铸近百枚钱币。到了南北朝时期,我国发明了翻砂工艺,开始采用翻砂法铸币,到宋代取代了范铸工艺。翻砂法铸造钱币,可以提高效率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先雕刻出铜、锡、铅等材质的雕母钱,再用雕母钱翻制成母钱,用母钱在砂箱中形成空的钱型,正式铸造流通用的钱币。展柜中这是东周齐国的大刀石子范,这是清代的慎和玉记木钞版,还有清代的普元通记牛角版等。19世纪晚期,中国开始用机器制造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不仅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与轨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我国古代钱币伴随我国历史的发展,从未间断。钱币不仅是经济状况的反映,政治主权的象征,还是文化艺术、思想观念、铸造(印刷)技术等的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展览取馆藏钱币精华1700余枚,其中大量藏品来自许多收藏家的捐赠,包括一些著名收藏家倾注多年心血搜集的珍贵藏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钱币从先秦时期到清代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钱币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当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看了展览,增长了不少有关钱币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