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童先蜀 | 蜡炬成灰泪始干

 文化宁海 2025-04-24 发布于浙江

新春伊始,收到了从宁海老家邮递来的新近付印的《早春》一一纪念柴时道先生艺术人生专刊。柴时道先生是我中学时代的老师,在老师百年诞辰之际,我高中时的班主任杨象富老师曾来电嘱我为先生写点纪念文字。我当时也是从我与先生的接触感受中,写了篇简短绌文。说实话,真正全面了解先生,还是从这本《早春》专刊开始的。这也验证了出这本专刊的真正价值所在。通过人们对先生的简述、作品的展示、及众多名人翘楚从各自的接触描述、评价,以至潘天寿先生曾欲邀柴老去美院任教,众人一致公认的缑城近代知识分子、德艺双馨的杰出代表人物,正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正如先生的小儿晓宝在专刊前言中所述,尽管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已届非凡,然先生特强调,学艺得先学做人,识器应先于艺文,“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也正是这样,留守乡里,春风化雨,才培养出无数艺术俊才。先生的一生,都散发着真善美的光辉。难怪他在父亲的追悼会上,含泪写下了“梅兰竹菊人品五绝,琴棋书画君子千秋”的挽联。潘公凯先生的题额,称先生为《艺苑宿将》,确也不为过。先生联同潘天寿先生对家乡宁海的大批名家字画的收集、鉴定,及多次重大展览的策划布展等作出了无人替代的重大贡献。

翻阅专刊,除先生自己的大作选示外,二十多位名人巨擘的墨宝,赫然醒目。

众所熟知的大师潘天寿、刘蒙天、姜东舒、吴德隆、潘飞轮、王蕊芬、楼明月、杨东标、陈承豹、童晏方、潘公凯、童亚辉、王苍龙等,均有杰作奉献。潘老的《钵体骊龙》、童晏方的《口碑载道》等,均对先生称颂有加。平时难得看到的珍贵墨宝,饱含了大师们对先生的赞颂和敬仰,激起读者心中肃然起敬的心灵共鸣。

大量的纪念文章,更是不胜枚举。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编辑的王靖宪老先生,细说了幼时乡人们对柴先生的敬慕,及对自己美术启蒙教学的影响,柴老与潘大师的交往,画艺上的求教、探讨等,认为自己的成就,源自先生的初期启蒙教导。与我仅相差一年的学友,潘飞轮、林灿、杨象宪、吴昌卿等,得益于先生的教导,在宁中求学时,就初显出美术天才,均有不俗表现。从小禾初露尖尖角到终成画坛翘楚者。国内众多宁海籍书画、音乐大家,均出自先生门下,是真正的桃李遍天下。大师们所表达的不忘师恩的滴水情意,读来感人!学生们还对先生的为人品质,高度赞赏,认为对自己的一生起到了楷模之示范,可谓终生难忘!而作为与先生同事多年的杨象富、胡本华、龚怀源、娄道友、陈志岳等老师,虽说是同事,实多为先生的学生。在与先生共事中,无不对先生毕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首肯。特别对先生的忠诚厚道、勤俭节约、淡泊名利印象深刻。先生对自己年少成名,曾得徐悲鸿、潘天寿大师的感觉褒奖与指点之事,还是后来经《今日宁海》报导才了解到,可见先生谦逊之一斑。先生艺术上的成就和高尚的人品,深得学生的爱戴和老师们的尊重,成为乐道!

楼明月、杨东标、陈承豹、陈国鳌等,称先生在宁海人心目中,是与潘天寿、应野平相提并论的民国三大书画名家。而先生自称俗人,并解释自己笔名“谷人”就是由俗字拆分而来,又可见先生之屈卑自谦。古人曰,诗为心声,画为心境,书为心画,此乃判定文艺作品之不争标尺。凡真正的书画大家,均具有高尚的人品,纯净的心灵,暖人的热情。正所谓大智若愚,大贤若蠢,大恶若善是也。而先生则是大雅若俗,大巧若拙。贵为后辈景仰的典范。称先生为德艺双馨的合时代之道的老夫子!

方牧写了与先生短暂同事的印象,则是“和”一一温和、平和、谦和、雍和。而和生敬,敬生畏,就这样称他为先生了。说他笑口常开,慈眉善目,一脸佛相。笑容里透着从容与坦荡,真诚与无私,善良与质朴。他的人格修养,处世之道,是常人难以效仿的。并进一步卑谦,以自己当年的年少张狂,对比先生的谦恭低调,更是汗颜无地。人生在世的过程,好比日月之行,见,人皆知之,不见,人共仰之,那便是圣贤了!

施宗璜回忆了先生讲的几件有趣的奇闻小事:

一、画家沙耆(书法大家沙孟海堂弟)在比利时学西洋画时,曾得过该国大奖。回国后因生活潦倒,精神失常,常在旧报纸、板壁上作画,被村民当作疯子追打。若干年后,比利时一访问团来华时,向周总理打听曾拿过皇家奖学金的沙耆,经总理过问,才打听到他生活窘迫,经有关部门落实,每月有了一定的生活费,並在沙孟海的张罗下,为其在杭举办过一次画展。从此名气大噪。以往所有在旧报纸、板壁上的塗鸦之作,均被一台商收购走了。

二、“八大山人”的笔名来历,源于朱耷将自己的名字拆分为“八大牛耳”,去掉牛耳,留下“八大”,而“山人”即“和尚”自称。且多画“翻白眼”的孤鸟、小鱼等,以暗喻对清朝廷的抗争与不滿,及对世态的嘲讽和对生活的无奈。然画艺渐进,颇得大众青睐。

三、潘大师专长画秃头老鹰,而善于筑鸟巢的喜鹊哺过小鹊后,窝常被这秃鹰占领了,且另一野鸽斑鸠也惯于占巢,“鸠占鹊巢”的成语就此而得。

四、齐白石喜画白菜,初时他生活拮据,欲将所画白菜与卖菜者兑换一颗,卖者不允。齐寻思可能自己画得不好,从此就仔细观察,用心钻研,不断进取。后来他画的白菜终出神入画,名气大增,所画的一颗白菜能换几车白菜呢!这与当年唐伯虎在西湖畔为卖扇滞销老妇画扇题字而畅销,似同出一曲。告诫学生学画要仔细观察,熟能成巧。做任何一件事,只要坚持用心,自然功到事成,且物有所值。当时只当是一些玩笑话,却为影响年轻人的一生。

赵福莲与柴先生是无唔面之人,凭着对先辈的崇敬,才了解到先生竟是如此了不起的前辈。称先生为心中生活与艺术之典范,勤于耕耘,淡泊名利。人品一流,作品一流,整个人如同青竹,节节向上,处处虚心。称先生怀有大才而不遇,负有大志而不舒,怀有梦想而不遂,始终活在一片纯净的世界里,在书画里,在诗词里,在音乐里,在花草间,纯洁得如同一朵尘世白莲。一位素面者对先生竟有如此高洁的评价,可见先生的人品与魅力所在!陈林干称先生自幼饱读诗书,博古通今,在文艺领域有过人的睿智才情。不但精通国画、油画、水彩、雕塑、木刻,还兼擅书法、篆刻、诗词、鉴赏、音律、乐器、棋艺、园艺等,是位难得的多才多艺全才人物。教学方面,默默耕耘,培养出众多著名优秀学生,厚德在心,桃李满天。晚年众人为先生举办过三次较大的画展,誉享缑城、甬城和杭城。

先生的亲属薛家柱、家栓、谷香(国襄)、晓宝等,均从不同角度披露了与先生相处的细枝末节,家长里短。篇篇情真意切,孝道满满,读来催人动容泪下。亲人们写的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断小事,却串起了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看父母对子女从幼少的疼爱、启蒙、引导到懂事后的教育、培养、期望。孩子们对长辈从亲近、依赖、好奇到敬仰、尊重直至疼惜,无不包含着一大家子的血脉亲情,尽享难能可贵的天伦之乐。然尽其一生,先生招牌式的笑容一尘不变地感染了所有的人。

本刊的问世,可以说是继当年胡孝心老师的《孝心集》后,缑城文艺界更大的一次结集和展示。而这“更”字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柴老师的文艺成就更高,触角更广泛,几乎涵盖了文艺界的所有门类。其次,柴老师的人品、口碑、处世亦是极少有被大众公认称道的。专刊出版的前期,柴老的长子谷香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遗憾的是,他在专刊问世的前夕,去另一个世界为家父研墨铺纸去了。可幸先生的四子晓宝,接过大哥的传力棒,出色地完成了遗愿。其间县委宣传部、县文联、谢时强、楼明月先生等众多供稿者及出版、印刷单位同仁,为专刊的问世贡献频频,功不可没。这又可以说是牵动了整个缑城百姓的神经了!反思之,专刊也成了学界弘扬传承艺术成就和治学精神的活典范,意义深远。先生的自书“春蚕到死丝方尽,赢得锦绣披人间”正是他人生的写照。一个人短暂的一生,能赢得那么多人的敬仰、缅怀,足矣!无憾矣!

春天已如约而至,我忽又想起了柔石先生的“早春二月”。而柴先生正是开创引领缑城美术走向春天的拓荒人。《早春》专刊赶在这早春时节出版,恰让三者不谋而合!

一本十四万字的图文并茂早专刊

一位巨匠一生辉煌平凡

一代艺苑之星闪烁耀眼

一名教坛楷模传世典范

一群孩子仰望夜空点点

一颗星星点亮缑城夜晚

一种向往是巧合?是天意?还是自然?

一个读者初浅的读后感

童心于乙巳初春甬城灯下

作者:童先蜀

宁海前童人。1959年从宁海中学高中毕业。爱好文艺和写作,中学生时代有作品发表于刊物。改革开放后,曾在宁波的香港、韩国等企业担任高管。

图片 | 平安麒麟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麒麟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