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山烟雨浙江潮

 皋野之鹤 2025-04-24

北宋苏轼诗作

《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表达了人生追求真理的三个历程,具有深刻的禅意。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庐山烟雨浙江潮》

别名

庐山烟雨、观潮

作者

苏轼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所属作品系列

《东坡乐府》

成书历史

创作时间

目录

收藏

反馈

关键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所属争议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作品原文

庐山烟雨浙江潮①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②不消。

及至来到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来到无一事”或作“末到十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别事”,亦或作“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等)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浙江,钱塘江。

②恨:遗憾。

白话译文

译文1:早就听说庐山的烟雨与浙江的浪潮是绝世美景,如果不曾去看过内心总感觉有着千万般的遗恨不能消除,等到有一天真的欣赏了这两个名胜风景以后,这才发现并没有什么奇特。那庐山依旧是一片迷蒙的烟雨,浙江依旧是一阵汹涌的浪潮。

译文2: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可是终于亲临庐山、浙江钱塘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激荡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创作背景

说法一:某日,苏轼到了庐山,名山大川,气象万千。是日,苏轼和几个朋友一起,登山访寺。走近一座山寺,只见亭阁灵秀,树木蓊郁,粉墙雪白,一个老僧迎了出来。“请问施主,是东坡居士吗?久仰,久仰。老僧已在此恭候多日,请施主为我寺,赐下墨宝。”苏轼接过小僧所奉笔墨,未加思索,就着粉墙,写下了这首诗。

说法二: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而这首诗属于“参禅时”所创。

说法三:这首诗是苏东坡最后一首诗,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该诗写到的,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那烟雨依旧是庐山的烟雨,潮水依旧是浙江的潮水。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象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刺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这首诗颇富禅意,一般都把它当作禅宗的悟道诗,全诗展示出人生追求真理的三个历程。未参禅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参禅时: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参禅悟道后: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名家点评

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洪丕谟《佛诗三百首》:“庐山烟雨,浙江潮水,纷纷滔滔,了无穷时,看来,这就是呈现在你眼前无边无际的浩荡佛法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于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年~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作品包括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所属争议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大量查考古籍史料、东坡文献,与常州、九江、徐州、海南等相关东坡遗址地专家学者详细研判,逐一查考引用此诗的多种版本,并反复核查东坡佛禅作品、东坡终老常州时史记与作品、《东坡七集》《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苏轼诗集》等权威史料,认定此诗非东坡所作。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诗》72册,第14册中收入东坡诗作49卷,与庐山有关诗作有《游庐山次韵章传道》《初入庐山三首》《庐山二胜》《赠东林总长老》《题西林壁》《登庐山》,并无此诗。

特别是专门汇集东坡佛禅诗文最为经典的《东坡禅喜集》,亦无此诗。近年所有引用此诗者均无准确出处,有些学术文章引用时,所注明的“出处”,均为现当代新著,追根溯源,并无实据。此诗或可为苏东坡当年与佛印禅师互吟唱和,但东坡历来不认己作,故各集不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