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山,这位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走出的开国少将,以他的医者仁心、坚定信仰和卓越贡献,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传奇。他与中国革命的烽火岁月紧密相连,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事业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 投身革命:开启红色医院1904年,叶青山出生于长汀县河田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叶志泉。生活的困苦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十几岁时,他一边在基督教小学校里做杂活,一边勤奋读书。1927年,他进入福音医院学医,从此踏上了医学之路。同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经长汀,叶青山参与医治了大批伤病员,这也让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 1929年3月,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此时长汀城正遭受天花肆虐,红军缺医少药,情况危急。叶青山与同事们为红军指战员接种牛痘,守护着战士们的健康。毛泽东、朱德看中了这个年轻且医术精湛的青年,动员他加入红军,叶青山欣然应允,成为了红军最早的医官之一。为了纪念这崭新的人生起点,他将名字改为叶青山,寓意如青山般坚韧不拔,投身革命的洪流。 同年5月,叶青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捆绑在一起。在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始终奋战在医疗救护的第一线,出生入死,亲手救治了上万名红军将士。 1931年5月,在观音岩战斗中,红四军十一师政委罗瑞卿左侧颞动脉受伤,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叶青山深夜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在简陋的条件下,他急中生智,用银元包着纱布按压住伤口,成功止住了血,将罗瑞卿从死神手中夺回,罗瑞卿从此称他为“救命恩人” 。 1933年11月,在江西壳口战斗中,师政委胡亚林腹部负伤,叶青山立即展开急救,并亲自和民工一起抬着担架,长途跋涉570余华里,历时一个多月,将胡亚林安全送达瑞金牛坊后方医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叶青山随部队踏上了这充满艰险的征程。一路上,他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医疗物资匮乏的困境,但他始终坚守岗位,把战马让给伤病员,自己步行,不离不弃地照顾着每一位伤病员,为他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到达陕北后,他先后担任红一军团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叶青山(右一) 抗战烽火:开拓卫生事业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叶青山迎来了新的挑战与使命。他担任八路军115师军医处处长,随师出征太行山,挺进山西雁北。1937年9月,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打响,叶青山负责组织战场救护工作。战场上硝烟弥漫,伤员不断从前线送来,他和医护人员们日夜奋战,在简陋的条件下,成功救治了600多名伤员,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 平型关战斗后,叶青山奉命带领30多名医护、勤杂人员和100多名伤员到山西五台县耿镇河北村一带待命。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叶青山就任军区卫生部部长。当时的晋察冀边区,医疗条件极差,全边区100多个县城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药材器械极度匮乏,医务人员更是严重不足。但叶青山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卫生事业建设。 他首先将随行的医务人员组成军区卫生部,接着组建了各军分区的卫生部,并在各战斗单位设立卫生组织,初步构建起了全区的卫生行政体系。随后,他在八路军总医院第二所21人的基础上,组建了军区后方医院,这个医院后来几经扩建,成为了拥有5个所,最多时能收容近3000多名伤病员的大型医院,为伤病员提供了重要的救治场所。 为了解决医务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叶青山经请示军区首长同意后,于1938年1月开办了看护员训练班,接着又开办了司药训练班和医助训练班,并亲自任教。短短一年时间,全军区培训卫生人员170多名。1938年9月中旬,他主持召开了全区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将对全区卫生人员的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为组建军区卫生学校打下了基础。1939年9月,军区卫生学校正式成立,至1940年10月叶青山去延安时,全区培养出各类卫生干部近300名,极大地缓解了卫生人员短缺的矛盾 。 在担任卫生部长期间,叶青山十分重视团结和鼓励医务技术干部发挥专长。他想方设法提高所属医护人员的生活待遇,建立全区各级卫生部门的规章制度,重视医务干部的在职训练。在他的领导和关怀下,晋察冀军区的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涌现出不少高级技术人才。留学日本的殷希彭教授、河北医学院微生物学教授刘璞、小儿科专家陈淇园、眼科专家张文奇等,均在叶青山的关怀培养下,担任重要职务,发挥专长。 1938年,叶青山迎来了一位重要的伙伴——白求恩大夫。他们共同创建了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为提高边区的医疗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叶青山从白求恩身上学到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两人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40年,叶青山参加了百团大战的救护工作,再次在战火中展现了他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无畏的奉献精神。同年10月,他奉命赴延安开会,翌年初,进入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班,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系统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解放战争:守护胜利曙光1945年9月,叶青山从延安返回晋察冀军区,立即组织了医疗手术队,并带队开赴前线抢救伤病员。此时,解放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叶青山再次投身到紧张的战斗医疗保障工作中。1946年9月,晋察冀军区奉命恢复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叶青山担任野战军卫生部长兼政委。 在解放战争中,叶青山参加了解放北平、天津等重大战役。他组织指挥了南下大军的后勤、卫生保障工作和接管北平国民党政府、军队卫生系统工作。尽管身为军区卫生部门的领导,但他始终以身作则,带领医务人员前往火线,背送、医治转移伤员,使伤员得到及时医治。同时,他还利用战斗间隙,组织战斗分队深入解放区宣传普及防病知识,保障了军民的身体健康。 1947年1月,敌军逼近晋察冀野战军,情况万分危急,叶青山负责组织医院转移工作。当时,医院里住的大部分是重伤员,无法自行行走,且医院没有武装部队保卫和掩护,也找不到抬担架的人。在这艰难的时刻,叶青山挺身而出,以身作则,组织工作人员抬担架,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成功将全部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野战军司令员萧克、政委罗瑞卿的表扬,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叶青山担任军区卫生部副部长。他继续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一次次战役中,他和他的医疗团队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战士们的生命,为胜利的曙光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 叶青山手术中 建国之后:续写医卫新篇新中国成立后,叶青山迎来了新的使命,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继续发光发热。他历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长、中央卫生部部长助理兼局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抗美援朝期间,他参与领导和组建医院,在鸭绿江北岸的丰盛、宽甸等沿线收治从朝鲜前线运回的伤病员,同时组织了唐山、天津、北京、呼和浩特、太原、张家口等六个城市的全部医院和医务人员做好随时接治伤员的准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医疗后盾。 1955年,叶青山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4年,叶青山退休回家,但他的精神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记忆中。 晚年的他,除了坚持学习毛著、撰写白求恩事迹回忆录外,还喜欢和来访的老朋友一起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中国卫生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