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黄汤类方”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

 经方人生 2025-04-24

导读:作者王建壮是肖相如老师的一期弟子,是一名个体门诊大夫,长期在临床一线诊疗治病。本文是王大夫在学习肖老师的肾病经验后的临床验案与心得感悟,干货满满,值得学习。

我有幸于2017年8月拜肖相如教授为师,跟随师父学习了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肖相如论治肾病》等。

肖相如教授认为慢性肾病的基本病位在肾,其病机特征是本虚标实,本虚即脏腑虚损,脏腑虚损之中又以肾虚最为重要。

慢性肾病虽然表现复杂,病程缠绵难已,但无论活动期、缓解期、还是恢复期,不管是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抑或是西药治疗的副作用,只要是辨证有肾阴亏虚的表现者,肖相如教授多以地黄汤加以化裁加减治疗,看似简单,实则奇妙。

现加以总结,与大家共勉。


慢性肾炎病机分析

慢性肾脏疾病,以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为典型代表,病情复杂,病程绵长,治疗困难,愈后不理想。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其病机也逐渐明了,并趋于统一。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肾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是:肺脾肾三脏之虚,而以肾虚为本中之本;气血阴阳之不足,而以阴虚为多见。

标实是:有外感,水湿,湿热、痰浊、淤血之类,多为阴虚致实。

慢性肾病的主要表现如水肿、蛋白尿、高血压、血尿等,都与肾虚这一基本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虚失去主水的功能则潴留而见水肿;肾虚封藏失职,或清浊不分,精微下泄,则可见蛋白尿;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或肾阳虚衰,水湿泛滥,均可致高血压;或肾虚火旺,灼伤脉络,血溢脉外,则可出现血尿;若肾虚不能分清泌浊,湿浊尿毒内蕴,则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临床运用

一、参芪地黄汤

参芪地黄汤源于清代医家沈金鳌编撰的《沈氏尊生书》,由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而成。

具有益气养阴的功能,主治气血衰少。只要气虚与阴虚并见者,均可应用。

肖教授认为,畏寒而手足心热,是气阴两虚的特异证。

【慢性肾炎蛋白尿案】

周某,男,33岁,1985年11月5日就诊,病历号349。

1984年体检发现尿异常,曾在院外经肾穿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炎,临床诊断为隐匿性肾炎。

目前咽干,口渴不多饮,腰酸疲乏,纳可,小便短黄,大便调,舌红苔微黄腻,脉弦细。

化验:内生肌酐清除率77mL/min;血压140-90mmHg;尿蛋白2+,高倍视野红细胞0-1个,白细胞0-1个。

辨证属:气阴两虚夹湿热,治以益气养阴兼清利。

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0g,云苓15g,丹皮10g,泽泻10g,知母10g,黄柏10g,砂仁6g。

服用月余,蛋白转阴。以后以此方加减调理1年,痊愈出国。

【按语】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实验指标之一,中医典籍中无相应的记载,肖相如教授根据中医学所谓的精气、清气、精微等的概念,将其归于“精气下泄”的范畴。

中医认为,“精气”等易藏不易泄,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本案以参芪地黄汤补气健脾,益气养阴,加知母、黄柏以祛湿热,加砂仁以温中祛湿,防地黄汤滋腻碍胃。

全方补气养阴,升清摄精,补而不滞,能恢复气化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及整个机体功能。

二、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肾气丸减桂附而成,是滋阴补肾的祖方,配伍独具匠心。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纵观全方,以补为主,重在补肾养阴,兼顾肝脾,补中有泻,寓泻于补,通补开合,相辅相成。

诚如《医方论》评其“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以济之;有山茱萸之温涩肝经,既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既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有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慢性肾病的病机已如上述,多虚实夹杂,既有肾阴亏乏,又有湿热余邪未尽,另有脾肾久虚,运化无权,主水失职,肝肾阴虚则相火易动,故水湿内停及相火妄动常为本病的重要机转。

三、知柏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出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三由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而成,具有养阴清热,疏通尿道之功效,主治阴虚火旺证。

肖教授常用其治疗慢性肾病合并尿路感染同时伴有肾阴虚的表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根部黄腻,脉细数等。

【慢性肾病合并尿路感染案】

患者张某,男,47岁,初诊2020年3月15日。

患者2009年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局灶增生性IgA肾病,用激素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三个月)治疗半年,2015年复发原方案继续服用半年。

2017年~2019年因相信喝黑茶而未服用药物而见下肢水肿,经服用某药房坐诊医生中药汤药而上吐下泻,水肿虽消,而又见贫血、尿路感染,肌酐271,尿素氮23.75。潜血3+,尿蛋白2+。

2019年9月3日~2020年3月15日服用某肾病专科中药,前四个月肌酐保持在220,尿素氮19.0。

2020年1月肌酐又升高,达到279,尿素氮23+。

现症见:尿频,尿急,尿道有痒感,腰部发凉,盖被亦不觉暖,两足全天感觉冒热气,失眠,梦多,白天有气无力,时流清涕。尿常规白细胞达320.5。

治疗宜先控制尿路感染。

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味

知母15g,黄柏15g,生地15g,山萸肉15g,生山药15g,泽泻15g,茯苓15g,牡丹皮15g,萹蓄15g,瞿麦15g。

七付,水煎服,日一付,分3次服用。

七日后,患者复诊:服药后尿急尿痛症状缓解,夜间夜尿3次,但尿量少,尿不尽,失眠,多梦。白日腿沉,但如踩棉花。小便常规白细胞由上次的302.5升至700.6。

治疗继续以控制尿路感染为主。

处方:知母15g,黄柏15g,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茯苓15g,牡丹皮15g,萹蓄30g,瞿麦30g,蒲公英30g。

七付,水煎服,日一付,分3次用。

2020年4月2日,三诊。

上方患者服完后,化验小便常规白细胞已正常,小便也由原来的尿频,尿短,无力,而转变为有力且长。

心情也明显好了许多,后继续以本方加减变化,如人参,黄芪,青蒿,鳖甲等治疗,患者满意。

【按语】

慢性肾病很容易合并尿路感染。

肖相如教授在《肖相如论治肾病》这本书中,明确指出:急性尿路感染除有发热,血象升高,尿中有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改变外,还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赤涩淋沥等尿路刺激征,中医属于“淋症”,治易清热利湿,泻火通淋。方用八正散。

如果用八正散效果不显著,可能与慢性肾病时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可改用导赤散合小柴胡汤。

慢性期则尿路刺激征不明显,但尿化验还有红细胞,上皮细胞等,同时伴有肾虚的症状,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根部黄腻,脉细数等,辨证属于阴虚湿热,治宜滋养肾阴与清热利湿并用,方如知柏地黄汤加萹蓄,瞿麦等。

本案患者慢性肾病合并尿路感染,伴有腰膝酸软无力,足心烦热等肾阴虚的表现,排除了急性尿路感染之证型,故以知柏地黄汤加加萹蓄、瞿麦、蒲公英等治之而见效甚速。

该方为肖师善用之经验方,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肾阴虚湿热杂症多有良效。

【肾病综合征案】

患者,女,65岁,安阳市人。

2016年9月因肾病综合征住院,2016年10月11日出院。

出院时,24小时尿蛋白6532.8mg/24h。

出院诊断:1.肾病综合征II期膜性肾病;2.高血压病。

医嘱:

1.继续服用药物治疗,半月后复查尿常规,肝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

2.服药:醋酸泼尼松片一天一次10片(早八点始),复方环磷酰胺片一天二次,一次一片等。

2017年4月30日,于我所初诊。

化验24小时尿蛋白6009.96mg/24h。总蛋白47.5g/L,白蛋白29.7g/L,球蛋白17.9g/L。

症见:全身浮肿,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血压偏高, 面色晦滞,苔黄腻,脉细数。治宜补肾健脾,清热利湿。

方用:六味地黄丸合河车大造丸加味。

方药:生地100g、山萸肉50g、山药50g、茯苓50g、丹皮50g、泽泻50g、菟丝子50g、枸杞子50g、女贞子50g、当归50g、红参50g、制首乌50g、白茅根50g、天冬50g、麦冬50g、黄柏75g、杜仲75g、紫河车100g、龟甲100g、熟地100g、黄芪200g。

服用方法:烘干,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一丸,每日三次。

复诊:患者服用中药蜜丸一个月后,自感身体舒适,浮肿也逐渐地消退,遂开始逐渐减少激素的用量直至停用。并继续服用中药蜜丸。

2018年6月6日,24小时尿蛋白定量1963.00mg/24h,白蛋白已恢复正常,浮肿已消,精神宜佳。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2019年8月7日化验24小时尿蛋白定量334.8mg/24h,白蛋白结果正常。肾病综合征基本缓解。

【按语】

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大于3.5g/24h),低蛋白血症(小于30g/L),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诊断标准即所谓的“三高一低”。

肖相如教授认为,在4个诊断根据中,大量蛋白尿是主要的,有的患者没有水肿,或者没有高度水肿,只有大量的蛋白尿,就应该按照肾病综合征来治疗。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本患者为脾肾亏虚,湿热内蕴。

肖师认为,对各种慢性肾病的治疗应以补肾法为主。

遂按法择方:六味地黄丸加味合河车大造丸,方中以六味地黄丸加菟丝子、枸杞子等补肾,当归补血汤、红参滋补气血,河车大造丸大补肾气,强元固精。

本案病例是作者首次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不足,无从下手,经肖教授指导以补肾法治疗。患者已连续服用本药方3年有余,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已由6009.96mg/24h降到了334.8mg/24h。


总 结

肾炎类疾病多源于肾阴不足,发病后肾阴更趋虚亏,且邪实往往内生,而成以阴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此时如单纯滋阴则宜使邪腻,而单纯攻邪则更伤阴。

临床中须寓泻于补,邪正兼顾,六味地黄丸的组成正是体现了这一机理,故对肾炎类疾病有较多的应用机会。

肖相如教授辨证选方时认为,本方加知母,黄柏名为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滋阴降火之功更胜,肾阴亏损而下焦湿热较重的肾脏疾病可以本方为主治疗;

本方加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医级》),可滋补肝肾而清头明目,常用于肾性高血压属肝肾阴虚型的治疗;

本方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医级》),在滋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润肺固肾的力量,可用治肺肾阴虚,精微不固的蛋白尿。

阴虚水肿者,可用本方加牛膝,车前子,有育阴利水之效。

肖相如教授认为,本方不仅可作为丸药使用,还可经过化裁加减作为汤剂内服,可用于急性肾炎恢复期、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消退以后蛋白尿长期不消,中医辨证属肾阴不足者。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