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远离养娃焦虑,试试这样做!

 曾仕强 2025-04-24 发布于北京

生活中,我们总会被情感困惑、生活烦恼所扰,内心满是迷茫。

当你深陷其中时,不知所措时,不妨静下心来,聆听曾教授的智慧。为此,我们创立了本专栏。

本专栏将结合实际生活中朋友们真实的困惑,运用曾师智慧为你一一解答,助你找到前进方向,让生活充满阳光与希望,内心愈发富足。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学习,走出心灵困惑,开启美好生活新篇。

本文作者:邓文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我曾是焦虑不堪的妈妈,读了许多育儿方面的书籍,关注了许多平台,但始终没能缓解我的焦虑。

直至一天,我接触到曾师的智慧,激发了我的自省与行为校正,与我那性格温和、内心丰富的孩子,共同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温暖的成长旅程。

这段经历,让我对曾教授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的智慧有了切身体会。


1

我的孩子是个特别的男孩儿。性格温和、善良、喜欢静静下棋绘画,亦喜欢奔驰球场洒热汗。

他性子慢,却在绘画中展现出对色彩与线条独特的感知,每一幅画都像是他内心世界的一扇窗。

他热爱踢足球,在绿茵场上尽情奔跑,释放着活力。他沉醉于围棋黑白棋子间的博弈,享受思考的乐趣。

然而在学习上,慢性子却像磨刀石一般,把我这把快刀磨得棱角分明。

亲子关系亦随之紧张,由起初欣赏,喜爱,共情转至相互煎熬。


2

面对儿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慢性子,我满心焦虑。

正如曾仕强教授所讲,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部分家长常以权威姿态主导孩子生活,忽略孩子内心需求,而我正是如此。

早晨上学,他总是磨磨蹭蹭,我在一旁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可他依旧不紧不慢。

看到他的绘画作品,我虽然知道他热爱画画,但周内没有办法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毫不留情地给他停课。

我从一二年级抓学习习惯的温和妈妈,一下子变成唠唠叨叨的说客,最后演变成书桌旁边歇斯底里的疯妈。

我就像一个失控的火车头,横冲直撞,完全忽略了儿子眼中的委屈与失落。我忘记了曾教授强调的“尊重孩子个性,是亲子沟通的起点”。


3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在家自己作画,看到粗犷的画风,大胆的颜色,奇特的构图。

原来,孩子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减压,而我又是如何不尊重孩子。

我开始反思,想起曾教授所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兴趣爱好与思维方式”。

儿子对绘画的热爱,不正是他独特的闪光点吗?我有什么理由去否定他?从

那刻起,我决定做出改变。

我尝试去理解儿子的慢性子,明白这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并非故意拖沓,正如曾教授倡导的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我开始尊重他对绘画的热爱,不再唠叨,鼓励他参加各种绘画活动,践行“双向尊重构建信任桥梁,使亲子沟通顺畅无阻”。

让他在足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倾听他分享踢球的快乐;在他邀请我下围棋的时候,我必须停下所有的事先用心陪伴一局。

在儿子遇到学习难题时,我不再粗暴地认为是没听课,而是学着用启发式提问引导他思考。

就像曾教授说的,家长不应过度溺爱或严苛管制,而应把握适度原则。

比如有一次,他被一道数学题难住,我问他:“你看这个题目,和我们之前做过的哪道题有点像呢?能不能从那里找到思路?

慢慢地,他学会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4

有一次,儿子和小伙伴发生了矛盾,他又选择默默忍受。可是隔了好几天才怯生生地,用假设的方式来询问我。

我意识到孩子遇到问题了,察觉到他的低落,耐心地引导他:“宝贝,妈妈感觉到现在的你是有顾虑,害怕妈妈生气不敢说,对吗?

如果你觉得委屈或者生气,可以说出来,妈妈会和你一起解决。妈妈一定控制好情绪。

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同时我也联系当事人的妈妈去沟通解决问题。

儿子用一种幸福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正在悄然改变。

这正是言传身教的影响,家长的引导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

随着我的转变,儿子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愈发融洽,曾经的争吵与误解越来越少了。

正如曾教授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所说的,双向尊重能搭建起亲子沟通的桥梁,言传身教塑造孩子的品德修养,合理引导助力孩子自我成长。

在这条育儿之路上,我与儿子一同成长,共同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温暖篇章。愿未来我越来越强大,成为孩子最好的港湾。

育儿路上,共勉!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理解,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亦能将爱传递,辐射给周边人!感恩遇见曾师智慧!


作者 | 邓文,一个爱笑爱聊天爱做梦的心灵姐姐。出生在广东,易经文化爱好者。喜欢写作,养花,书画,喝茶,旅行,擅长心理疏导。愿我的文笔能触动你的内心深处的玹,点亮心灯,带去一份温暖一份希望。


若今天的文章,对您有所启发,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