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历史主观题极重要考点筛选(中国古代史)

 靖风 2025-04-24 发布于河北

一、民族交融专题

1.春秋民族交融

影响: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了少数民族与中原人民的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2.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

表现:经济(生产生活)——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食物、用具等。政治——北朝沿用中原原有统治方式。文化——交流频繁(北方通用汉语;汉人接受北方民族乐器和歌舞)。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加强,“胡”“汉”观念淡薄。

特点: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出现大交融

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洛阳;推行汉化(语服姓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唐民族交融

原因:国家统一;综合国力强大;开明的民族政策。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文成公主和亲

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人民的交流和友谊。

4.宋民族交融

和议(澶渊、宋夏、宋金)

影响: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5.元民族交融

原因:深受中原文化(文化认同)影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成果: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融合;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逐渐交融,形成回回。

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促进了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专题

1.萌芽

早期人种

代表: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

评价: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原始农业

表现: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融合的大汶口人。

评价: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彼此交流和融合,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早期国家

特征:多元一体——彼此交流和融合,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三星堆

特点:造型奇特(古蜀文明的丰富多彩);与中原王朝同一系统的玉礼器(玉璋)和青铜器(与中原王朝联系紧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分封制

影响: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商鞅变法

影响:使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变;增强了国力和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秦汉(建立)

秦统一

背景:人民希望结束战乱;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嬴政做了充分准备。

地位: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影响: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必然结果;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郡县制

影响:中央控制地方;各制度推向全国;开创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秦中央集权

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

统一文字(小篆)

影响:政令全国推行;人们顺畅沟通;文化交流。

西汉加强中央集权

原因:西汉前期经济繁荣;诸侯强大,地方豪强膨胀。

推恩令

影响: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西汉经济大一统

影响使中央对经济的管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奠定了经济基础;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魏晋(局统)

官渡之战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八王之乱

影响: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形成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西晋由盛转衰;西晋开始分裂。

淝水之战

影响:前秦很快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隋唐

隋朝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

地位:当时世界最长的运河。

影响: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局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全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民族交融(历史)。

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科举制

原因:魏晋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看重才能。

过程: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武则天开殿试和武举,北宋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时内容为四书五经,形式为八股取士。

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地位: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安史之乱

原因:社会矛盾尖锐(朝政腐败,奢靡成风,连年战争);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权力增大,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影响: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国势由盛转衰;安史旧将与节度使拥兵自重,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

(唐亡)原因:政府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争夺激烈,中央无力控制地方;人民赋役繁重,两年灾荒,生活困苦。

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隋朝灭亡

原因:隋炀帝暴政。

5.宋元

崇文抑武政策(重文轻武)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评价: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文臣不熟军务)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王安石变法

原因:官俸、岁币、军费庞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影响:收到了一些成效,财政收入增加,水利工程增加。

行省制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地位: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7.明清(巩固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军机处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文字狱(文化专制)

目的:维护集权统治

手段: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

影响: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进步。

三、丝绸之路专题

地位: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西汉时开启,元代达到鼎盛。

意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路兴起

原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海上贸易频繁。

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四、四大发明专题

评价: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造纸术

影响: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活字印刷术

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指南针

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影响:影响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五、经济重心南移专题

过程:魏晋开发→唐进一步→南宋完成

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表现: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业多种经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显著发展;商业交流和城市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影响: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六、对外关系专题

唐对外交流

原因:国家统一;综合国力强大;开放的对外政策。

启示: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

郑和下西洋

原因: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

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和平交往。

影响: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原因:明朝鼓励减弱,海防松懈。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澳门

原因:明朝国力衰弱,海防松懈:统治者海防意识不足。

台湾回归

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交流;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统治者担心沿海人民与海外势力勾结;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影响: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示:对外开放导致国家繁荣,闭关导致国家衰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七、其他重要专题

百家争鸣

地位: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

含义:观点不同,互相辩论,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

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甲骨文

评价: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文字本身);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历史地位);文字可考历史从商始(历史阶段)。

《齐民要术》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农书。

评价:体现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了当时很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后世农学有重要世界性影响。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