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玉皇顶东南的大观峰东北侧,一方刻有“五岳独尊”四字的摩崖石刻高高耸立。它高210厘米,宽65厘米,以清代科举标准字体“馆阁体”书写,字径达55×42厘米,右侧还有“昂头天外”的题刻。这方石刻不但是泰山的标志性景观,更因成为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背面主景图案而广为人知。题写者爱新觉罗·玉构在清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担任泰安知府,他的宗室身份与1907年题刻时间都记载于《清史稿·职官志》及宣统版《泰安县志》。 “五岳独尊”的文化渊源能够追溯到唐宋时期。唐玄宗在《纪泰山铭》里称赞泰山为“惟天孙总人灵之府”,北宋石介在《徂徕集·卷三》收录的《泰山》诗中明确写道:“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诗中的“岩岩”来源于《诗经·鲁颂·閟宫》的“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祖”则暗喻其作为中华文明母体的历史厚重感。这种神圣性来自帝王封禅的传统——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共有6位帝王举行过泰山封禅大典,明清时期改行“遣官祭祀”制度。泰山因此超越了自然高度,成为“君权神授”的核心象征之地。 泰山的“独尊”地位,更深深扎根于它所承载的文明密码。周边发现的沂源人化石与新泰人化石,证明这里是东方古人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山间现存秦至清摩崖石刻1837处,其中53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纪年石刻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书残碑。2004年启动的《泰山石刻保护总体规划》,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与生物酶清洗技术,让它在文化遗产监测平台上实现数字化永生。 从石介的诗意阐述到玉构的笔墨定型,再到现代国家形象的缩影,“五岳独尊”四字凝聚了泰山作为“天下第一山”的时空分量。它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国人“山岳崇拜”的精神映照——就像古希腊以奥林匹斯山为神域一样,泰山屹立为东方“天人合一”哲学的终极载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