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响堂山石窟(三十七)开凿最早的不是大佛洞,应该是它

 霜雪堂 2025-04-24 发布于河北
在释迦洞北上部15米处有座小型龛窟,编号为第六窟,因在山崖间,又称为小天宫。
造像龛及附属图像皆沿崖面开凿,进深1.8米、宽1.5米,与大佛洞、释迦洞均在一个水平面上。小天宫与其他洞窟坐东朝西不同,该龛坐北朝南,它没有开凿在拥有更大崖面的东壁, 而是选择了面积不大但靠北凸出来的崖面上,应该是遵循寺院坐北朝南的一般做法。
该龛左壁为山体,前壁和右壁为砖石垒砌,正壁上方有四个榫檐眼,原应存在木构建筑。该龛前原来应该有一片比较大的地面空间,但是现在感觉到此处非常局促艰险,无法攀登,没有进入的路线,可见此处经历过斩山活动。
该龛北侧和南侧均由几个榫檐眼,曾经在这个平台上有过建筑,但是现在则不存,最大的可能是开凿下面的释迦洞时候,破坏了龛前的平台(进入此窟的台阶或路径也被斩去了),据此可推测释迦洞晚于小天宫开凿的时间。
龛楣为火焰型,栩栩如生,石柱为束莲柱,简洁大方,朴实无华,主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造型组合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在龛内,二胁侍雕于龛外。
正壁主尊结跏趺坐,须弥台呈亚字形台,头部残损,着衣相对完整,左领襟下垂,右领襟下垂至胸腹部后敷搭在左肩上, 有僧衹支。双腿部分衣装贴体,有较短的覆座悬裳。背光的身光尖式火焰纹样,头光是圆形忍冬纹以及化生佛组成,没有联珠纹。这和大佛洞、释迦洞内的背光繁缛复杂形成对比,该龛与龙门石窟和天龙山石窟内的背光影响比较大。
弟子手捧莲花,虔诚至极。
菩萨像身材健壮,身上没有璎珞。
飞天纹饰以双脚裸露、衣带飘扬的姿态出现,腿部线条流畅,动态感强烈。

大龛下小龛更有看点,两龛交界上部的单瓣莲花纹就是响堂石窟的经典纹样,应该来自于印度睡莲纹样。

金代正隆四年(1159年),胡砺(金代武安籍状元、官员)书丹《鼓山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中记载:

“文宣(高洋)常自邺都诣晋阳,往来山下,故起离宫以备巡幸。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因建此寺。初名石窟,后至天统间改智力,宋嘉佑间复更为常乐寺。”

“噫!三世佛见于浮屠氏之说者多矣,故学佛之徒以像示人,然佛者觉之称,非色、非声,无形可拟;非名、非数,无相可观;非去、非来,不胶其用;非久、非近,不拘其时。”

这些文字表明了在建立离宫之前,响堂山之地就有僧人在此开龛造像,在这里早就有石窟的开凿或者寺院存在。高氏家族通过开凿石窟、建造寺院,将自身塑造为佛教护法,以“天子即佛”的身份巩固统治,因此大佛洞认为是北齐高祖高欢的瘗窟,也是被认为响堂山石窟群内开凿年代最早的洞窟,但是小天宫窟龛延续了北魏后期的衣饰、形制、纹样等以及释迦洞在此人工斩山,再加上该龛的地理位置,又呈面北向南,说明在东魏时期就已经有了小天宫窟龛,应该是响堂山石窟最早的造像窟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