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封时代的大学围墙:知识殿堂岂能自筑藩篱?

 昵称72743430 2025-04-25 发布于江苏


2025届高考考场作文升格指导·作文立意 课件

解封时代的大学围墙:知识殿堂岂能自筑藩篱?

当四月的海棠谢尽最后一瓣芬芳,国内多所高校依然延续着特殊时期的封闭管理模式。

在Y情防控措施全面解除的当下,大学校门前的闸机与保安形成的新"护城河",正将社会公众隔绝于知识殿堂之外。

这场持续三年的"校门保卫战",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智慧的匮乏,更是高等教育机构对自身社会定位的迷失。

当前国内高校呈现三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全面开放自由通行,浙江大学实行预约准入制度,而更多高校仍维持着"非必要不入校"的封闭政策。

这种分化背后,实质是高校治理能力的显影测试。

支持开放者强调大学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反对者则担忧校园秩序与资源承载压力。

但值得深思的是,当剑桥大学的教堂钟声与市井喧嚣和谐共鸣,当斯坦福大学的草坪上学者与市民共享阳光时,为何中国高校仍在"开放恐惧症"中裹足不前?

数据揭示的民意取向颇具启示意义。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超过90%的公众支持高校开放,其中近八成主张有限开放。

这种集体诉求背后,是对高等教育公共属性的理性认知——

每年逾万亿的财政投入来自全民税收,校园设施本质是全民共享的社会资产。

当某顶尖学府图书馆百万册藏书在假期尘封,当标准泳池仅供少数师生使用,这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对纳税人权利的漠视。

某些高校采取的"技术防Y"措施更显荒诞。

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植与保安上演的"跨栏追击战",暴露出人脸识别系统在隐私权与通行权之间的制度困境;

清华北大预约系统催生的黄牛产业链,则将教育公平异化为价高者得的市场交易。这些黑色幽默般的现实,无情解构着大学应有的庄严形象。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放预约后,黄牛党高价售卖代约闻风而至。

 某记者曝料,一家自称能帮忙预约进入北大清华的黄牛,一位收取288元,人数多可优惠到258元一位。



回溯历史,未名湖畔的晨读者与珞珈山下的赏樱客曾和谐共处数十年,何以在技术昌明的今天反而进退失据?

封闭管理带来的深层危机正在显现。

某985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数据显示,长期封闭环境导致学生社交恐惧症发病率上升37%;部分院校创业园区空置率攀升,反映出象牙塔与社会现实的割裂。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保安成为知识殿堂的守门人,当围墙阻隔了文化辐射,大学正在自我矮化为职业培训所,丧失其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灯塔功能。

国际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多元解题思路。

东京大学将校园开放度纳入"社会连接指数"考核,牛津大学邀请市民代表参与校园规划,洪堡大学推出"市民学术卡"促进资源共享。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开放管理完全可以通过分区管控、动态监测、社区共治等手段实现。

国内某双一流高校试点"错峰开放"后,市民文明公约签署率达92%,校园投诉量反而下降15%,有力驳斥了"国民素质论"的预设立场。

破解校门困局需要治理智慧的升级。

首先应建立校园开放评估体系,将资源利用率、社会满意度等指标纳入高校考核;

其次可借鉴"缓冲带"理念,划分核心教学区与公共活动区;更重要的是重构管理思维,从"严防死守"转向"精细治理"。

当某南方高校引入智能人流监测系统后,成功实现日均5000人次的科学管控,证明技术完全能够支撑有序开放。

大学之"大",在于其海纳百川的胸襟。

百年前,蔡元培主政的北大拆除围墙,让黄包车夫亦可旁听大师讲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茅草校舍中延续文明火种。

这些精神遗产提醒我们:真正的学术殿堂从不畏惧开放,唯有在与社会的水乳交融中,大学才能永葆生机。

当春风再度拂过未名湖畔时,我们期待知识殿堂的大门能真正向全社会敞开——

这不仅是回归常态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重拾初心的历史抉择。

热点推荐

老师跪在轮椅上教书,这样的宣传不应被提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