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面部,伴有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等症状。 寻常痤疮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皮损,防止复发,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预防敏感性皮肤、炎症后红斑、色素沉着和永久性瘢痕形成。今天,梅斯皮肤新前沿就展开聊聊痤疮的药物治疗! 维A酸类药物 ![]() 维A酸类药物包括维A酸乳膏(有0.025%浓度和 0.1%两种浓度)、异维 A 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 ![]() 使用方法: 初次使用时先从低浓度、小范围开始应用; 维A酸畏光,因此建议睡前点涂在皮损处; 维A酸易引起皮肤刺激反应(如红斑、刺痛、脱屑、烧灼感等),因此在用药期间需注意不良反应,最好建立耐受; 做好防晒。 过氧(化)苯甲酰 ![]() 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属于非抗生素类抗菌药,对细菌不易耐药。 ![]() 使用方法: 皮损处做好清洁,取适量的过氧苯甲酰凝胶涂抹在皮损处,通常建议一日1-2次涂抹在患处,一般2周为一个疗程,如果症状较重,可以根据医生指导连用2个疗程。 注意:过氧苯甲酰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使用后出现过敏性接触皮炎、干燥、烧灼感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林可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 ![]() 痤疮丙酸杆菌是皮肤上最常见的细菌之一,与寻常痤疮等皮肤问题紧密相关,但是并非所有的痤疮丙酸杆菌都会导致痤疮。林可霉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 ![]() 使用方法: 由于耐药问题,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用红霉素治疗痤疮了; 克林霉素与林可霉素使用方法相似:清洁患处皮肤,取适量凝胶涂抹于皮损区域,通常建议每天使用1-2次,早晚各一次,用药疗程根据皮损严重程度而定。 注意:如果使用林可霉素凝胶后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用药期间避免日晒,以免加重痤疮。 另外,寻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指出:这几类抗菌药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荐作为寻常痤疮外用的首选及单独或长期使用,建议与过氧化苯甲酰、外用维 A酸类等联合应用。 夫西地酸 ![]() 夫西地酸乳膏是治疗痤疮的常见药物之一,相对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来讲,夫西地酸的细菌耐药性低,相对其他抗菌素不易耐药。 使用方法: 皮肤清洁后局部点涂,按摩吸收即可; 通常建议每天使用1-2次,2-3天就痘痘消下去了即可停药,最长不超过7天。 刺激性较低,无需建立耐受。 但夫西地酸单一使用时效果不明显,见效较慢,临床上常与维A酸类药物联合用药。 新药速递 ![]() 近年来,在痤疮治疗的研究领域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进展。 第四代外用维A酸类药物曲法罗汀(trifarotene),可高度选择性结合皮肤上的维A酸受体γ,减少皮肤刺激反应,增加患者的耐受性及依从性;此外,与阿达帕林相比,该药能更好地改善局部炎症后色素沉着,并在肝脏中迅速代谢,增加药物的安全性。曲法罗汀于2019年经FDA批准用于9岁以上的痤疮患者,我国暂未上市。 局部使用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clascoterone,雄激素是促进痤疮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口服抗雄激素类药物可用于治疗部分女性痤疮患者,但因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勃起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禁用于男性患者。近年局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clascoterone取得重要进展。美国FDA已于2020年8月批准1.0% clascoterone 霜外用于12岁及以上痤疮患者,我国暂未上市。 氨苯砜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砜类药物,可明显改善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对炎性皮损治疗效果更佳。FDA 于 2008 年批准 5%氨苯砜凝胶用于治疗痤疮,2017年批准7.5%氨苯砜凝胶用于年龄大于12岁的痤疮患者,并在2019年扩大适应证范围用于 ≥ 9岁痤疮患者,我国暂未上市。 一氧化氮释放凝胶4%SB204是一种局部外用后可释放一氧化氮的药物,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而发挥作用,且不易耐药。目前正在临床研究中,未来可能成为治疗寻常痤疮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之一。 4%米诺环素泡沫是美国 FDA 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及 9 岁以上儿童寻常痤疮(轻至中度)的局部外用抗生素制剂。其通过独特的泡沫剂型和药物作用机制,实现对痤疮的靶向治疗,尤其适用于不耐受口服抗生素或需要避免全身用药副作用的患者。 克拉司酮是外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美国 FDA 批准用于治疗12 岁及以上人群的寻常痤疮(轻至中度),尤其针对炎症性皮损(如红色丘疹、脓疱)。其通过靶向雄激素调控通路,从源头抑制痤疮核心发病机制,为雄激素依赖性痤疮提供了局部精准治疗方案。赖甲环素是第二代四环素类抗生素(半合成衍生物),通过抑制痤疮核心致病环节 ——细菌感染与炎症反应,被广泛用于轻至中度炎症性寻常痤疮的治疗。其代表剂型为赖甲环素胶囊,对传统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不耐受或需简化用药方案的患者。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痤疮相关的药物治疗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与此同时还有多种新型治疗药物研发处于Ⅰ、Ⅱ期临床试验,如选择性分解雄激素受体的ASC⁃J9、抑制皮脂腺分泌的黑皮质受体⁃5拮抗剂、胰岛素生长因子⁃1抑制剂、调节皮肤微生物菌群的局部益生菌霜等,值得我们关注。 小结 ![]() 在治疗痤疮方面,科学用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方法,绝大多数痤疮患者都能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我们也期待更多更有效的药物进入到临床,惠及更多痤疮患者。 编辑:一颗橙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