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世家不外传黄帝内经16条养生心法,看懂照做人已经悄悄活过99

 一江风典藏 2025-04-25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虽未明确列出“十六条养生心法”,但其核心养生思想被后世研究者归纳为多个维度的实践准则。结合原文精神与现代解读,以下从六大核心原则延伸出十六条养生要点,涵盖饮食、起居、情志、运动、季节调适及道德修养等方面,展现《内经》“天人合一”“形神共养”的养生智慧:

中医世家不外传黄帝内经16条养生心法,看懂照做人已经悄悄活过99

一、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1. 法于阴阳

遵循四季阴阳变化规律,如春季晚睡早起舒缓形体,冬季早睡晚起藏养阳气。人体阳气与自然节律同步,春夏注重养阳(如护心、养肝),秋冬侧重养阴(如润肺、补肾)。

2. 和于术数

根据体质、年龄选择适宜养生方法,如导引(如八段锦)、按蹻(按摩)等,避免过度劳累或久坐久视。《内经》强调“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倡导劳逸结合。

二、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3.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以谷物为主食,搭配蔬果、肉类、蔬菜,实现营养均衡。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反对偏食与暴饮暴食,提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4. 谨和五味,寒温适中

调和酸苦甘辛咸五味,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如“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饮食温度应“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冬季避寒,夏季防暑。

三、起居有常,劳逸有度

5. 昼夜节律,睡眠为重

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睡眠。《内经》称“一夕不卧,百日不复”,强调睡眠质量比时长更重要,提倡“先睡心,后睡眠”。

6. 沐浴禁忌,足部保健

大病或大汗后避免冷水浴,过饱过饥不宜沐浴。睡前泡脚可促睡眠,春季升阳、夏季祛湿、秋季润肺、冬季温肾。

四、情志调摄,形神共养

7.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保持平和心态,减少贪念与焦虑。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过冥想、调息等方式安定心神,避免“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世家不外传黄帝内经16条养生心法,看懂照做人已经悄悄活过99

8. 仁者寿,以德养生

注重道德修养,胸怀宽广者益寿。《内经》提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强调“浩然正气”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五、运动导引,动静结合

9. 导引术与日常保健

提倡舒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日常可梳头(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叩齿(坚固牙齿)、提肛(增强盆底肌)等。

10. 适度劳作,避免五劳

反对过度劳累,如“不妄作劳”“久视伤血”等。现代引申为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肢体。

六、四季养生,因时制宜

11.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季晚睡早起,夏季避免发怒,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12. 节气养生,顺应天时

结合节气调整饮食与作息,如冬至艾灸神阙穴温阳,三伏天搓足心降燥。

七、养生五难,克服为要

13. 名利之累,喜怒之患

戒除对名利的贪求,控制情绪波动。《内经》提出“五难绝,寿自延”,即克服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虚之困。

14. 节制欲望,保精护肾

避免纵欲耗精,如“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提倡“独卧”以养肾气。

八、辅助养生,细节入手

15. 唾液养生,读书怡情

避免远唾伤元气,提倡吞咽津液。读书可怡情养性,如“病须书卷作良医”。

16. 素食长寿,身心兼修

倡导清淡饮食,如百岁老人多以素食为主。同时注重“心地善良,热爱劳动”。

中医世家不外传黄帝内经16条养生心法,看懂照做人已经悄悄活过99

《黄帝内经》16条养生心法虽非原文逐条对应,却系统概括了《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其本质是通过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形神共养,实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目标。现代实践中,可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如上班族可通过“食饮有节”调整饮食,压力大者可通过“恬淡虚无”调节心态,慢性病患者可参考“春夏养阳”进行季节调理。这些原则至今仍是中医养生的基石,为现代人提供了回归自然、平衡身心的智慧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