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为讨好皇帝,竟用10两黄金磨成金粉写行书,这字能媲美王羲之!

 书画博学 2025-04-25 发布于广东

公元 1286 年的暮春,杭州拱宸桥头,一位身着青衫的中年人凝视着运河中穿梭的漕船,眼底翻涌着复杂的波澜。

此人就是赵孟頫,此时的他三十六岁,他原本是南宋宗室的后裔,本应享受皇家优侍荣华富贵的他,即将应元世祖忽必烈之召北上大都。

从这一刻起,他身上就背负了软骨等骂名,谁也未曾料到,这位在时代浪潮中浮沉的文人,日后会以一支妙笔在书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更未想到他三十余年后创作的金字行书《孝经》,成为了经典之作。

图片

赵孟頫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的童年浸润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中。父亲赵与訔时任户部侍郎,家中藏书万卷,金石碑帖不计其数。

年幼的赵孟頫每日沉浸于临习《黄庭经》《乐毅论》,在晋唐书法的点画使转间探寻艺术的真谛,同时对李邕《麓山寺碑》的雄健风格心驰神往。

然而,景炎元年(1276 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王朝覆灭,二十三岁的赵孟頫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他从养尊处优的贵公子沦为乱世中的漂泊者,在兵荒马乱中辗转于江南乡野。

图片

他在《自警》诗中倾诉 “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的隐痛,却也在吴兴松雪斋中埋首古籍,从陆柬之行书的灵动与智永草书的绵密中汲取新的养分,逐渐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江南文士,当他推开松雪斋的柴门时,看到的是一位正专注临习《集王圣教序》的中年人,此时赵孟頫笔下流淌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晋唐风流,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深沉韵味。

图片

北上大都后的赵孟頫,置身于蒙元统治的文化漩涡之中。当时的北方书坛,弥漫着金代遗风的朴拙厚重,而南方士人依旧坚守着帖学的典雅脉络。

他在翰林院与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畏兀儿学者巎巎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交往,既深入研习北碑的雄强筋骨,又不断挖掘 “二王” 帖学的精髓,提出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的艺术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书法创作之中。

大德九年(1305 年),赵孟頫任集贤直学士时,接受使命为皇姊大长公主书写《孝经》。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金字行书《孝经》卷,以泥金书写于磁青笺上,纵 34.7 厘米,横 240.7 厘米,全文共 18 章 1872 字。

图片

此作赵孟頫选用上等的蓝底瓷青纸为底,然后用数两黄金磨成金粉书写而成,这可是真金呀,在元代时期,这些黄金足可以让十户普通家庭生活一辈子的,若是按今天的黄金市价来算,他写下这幅字所用的黄金就相当于花了40万的成本,虽说古代不是足金,但其含金量也不会低于太多。

细看其中的每一个字,起笔露锋而不失稳重,行笔圆转却内含骨力。横画粗重有力,撇画纤细灵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赋予文字独特的韵律感。相比于他的其他传世作品而言,此件泥金书写而成的《孝经》成为了他毕生功力的集大成者。

图片

在那个容易杀头的年代,此作作为统治者敕书之作,他在书写之时怎敢有丝毫的怠慢,笔笔精到,用心之极,每个字都是悉心打磨的精良之作,此作从元代流入明代诸藏家手中,而后入清宫内府,在上个时候中期的时候,此作被藏于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件真正的国宝级文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至治二年(1322 年),赵孟頫在吴兴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然而,他的书法艺术却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元明清三代书坛:康里巎巎从他的作品中汲取雄健之力,文徵明学习他的秀逸之姿,乾隆皇帝更是将《孝经》卷陈设于养心殿,朝夕观摩。

对欲从楷书转入行书者而言,赵孟頫《孝经》行书是极佳范本。其既含晋唐古法精髓,又比晋唐墨迹更易入手。赵体具鲜明行楷风格,行书多带楷意,是由楷入行的优选路径,学习者可从中感受古法韵味、把握行书要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