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想过,原本畅通无阻的血管,怎么就突然“堵车”了? 有的人看上去身强力壮,体检却发现动脉硬化严重;有的人生活规律,却突然心梗住进了ICU。这不是天意,是血管里那个“看不见”的敌人——痰和瘀,在悄悄作祟。 在中医眼里,血管堵塞可不是单纯的“油脂沉积”,而是“痰浊与瘀血缠绵”多年,才慢慢把血管“堵死”的。 ![]() 而现代医学也越来越多地印证了这一点:血脂异常只是表象,背后的慢性炎症、血液黏稠、微循环障碍,才是根源。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个中成药,如何成为血管的“清道夫”,扫除血中痰瘀,通畅血脉。 血管为什么会“堵”?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很多人以为,血管堵是因为吃得太油、胆固醇高。没错,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如果真这么简单,为什么有些人吃得清淡,照样动脉硬化?而有些人大鱼大肉,却血管通畅? ![]() 中医讲“无瘀不成栓,无痰不成堵”,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玄乎。痰,是体内代谢废物的积聚,瘀,是血流不畅、血液粘稠、血管微损伤以后形成的“死血”。现代医学把这类情况叫做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它不痛不痒,却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元凶”。
后来深入询问病史,发现他常年便秘、睡眠不足、情绪压抑。中医说这叫“肝郁气滞,痰瘀互结”。换句话说,血管不是吃坏的,是“气”堵的,是“痰瘀”堵的! ![]() 痰瘀缠结,才是堵血管的“幕后黑手”现代研究发现,动脉硬化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它不是一下子形成,而是血管壁长期受到炎症、脂质、自由基等损伤,逐渐形成斑块,最终导致血流受限。这和中医讲的“痰瘀互结、络脉闭阻”高度吻合。 痰,是代谢异常的产物,可以理解为体内“垃圾”堆积,不光是脂肪,还有蛋白质、坏死细胞、胆固醇等;瘀,是血行不畅,比如血液粘稠、红细胞变形能力差、血小板易聚集,这些在实验室检查中常表现为D-二聚体升高、血沉快、CRP(炎症指标)升高。 ![]() 而且临床观察发现,很多血管堵塞严重的人,舌苔厚腻、舌质暗红、脉象涩滞,正是典型的“痰瘀体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吃降脂药效果不佳——你光降脂,不化痰、不活血,那“堵”还是在那里。 那个被誉为“血管清道夫”的中成药,到底是什么?你可能听说过它的名字:通心络胶囊。它不是新药,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也被《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多次提及。它的核心作用就是“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专门对付痰瘀互结型的血管病。 ![]() 别小看这个“传统中药”,它的现代研究做得比很多西药还扎实。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使用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3个月后,斑块面积平均缩小了12.3%,而单用西药组仅为3.6%[1]。不仅斑块缩小,患者的血脂、炎症指标、凝血因子也显著改善。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丹参、川芎、红花、冰片,都是中医经典的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学也证实,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当然,这不是说它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它的优势在于针对“痰瘀型”血管病人群,不适合所有人。比如气虚血瘀者需要补气活血,痰热瘀阻者则要清热化痰,还是得辨证论治。 日常生活中,该怎么避免“痰瘀”找上门?第一,少生气。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这是痰瘀的“催化剂”。中医说“怒则气上”,气一堵,血就瘀。 第二,吃得别太精细。高糖高脂饮食是痰湿的源头,尤其是甜饮料、炸鸡、奶茶这些“快乐源泉”,其实是血管的“慢性毒药”。 第三,动起来。久坐少动,气血运行缓慢,瘀血容易形成。每天30分钟快走,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定期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彩超这些检查不能省。有了“苗头”,才能早干预。 ![]() 血管堵了,是“水泥”堵的吗?你可能会觉得,血管堵了,那就“通”一下嘛,就像下水道堵了,用疏通剂冲一冲。但血管不是水管,堵的也不是“硬块”,而是复杂的痰瘀、炎症、斑块的混合体。 你要是只靠“通”,不“化”,不“清”,那就像光把下水道的水抽走,里面的垃圾还在,一样会复发。 而像通心络这样的药,它不是“化学爆破”,而是调节体内环境,软化斑块、改善血液状态、疏通微循环。说它是“清道夫”,其实更像是“城市环卫工”,默默清理痰瘀垃圾,恢复血管的“生态平衡”。 最后提醒一句:不是所有人都要吃药,但人人都该防堵![]() 血管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像“房间里的灰尘”,你看不见,但它一直在积。不管你有没有症状,只要你过了40岁,就应该警惕“痰瘀体质”。不是等到胸口疼了、脑子晕了,才来追悔莫及。 有病治病,无病防堵。血管的清洁,从清痰祛瘀开始。这不是中医的迷信,而是越来越多临床数据和病例验证过的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