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NAS | eDNA 技术在入侵生物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

 凌恩生物 2025-04-25

在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环境DNA(eDNA)技术正逐渐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工具。上海凌恩依托专业的科研团队与前沿技术手段,能够精准地从水体、土壤等各类环境样本中高效提取eDNA,并展开深入分析。凭借这一优势,研究者能够以非侵入性的方式便捷且精准监测物种的存在与多样性,极大地拓宽了生态研究的边界。然而,eDNA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它还能为我们提供种群水平的遗传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种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最近,一项发表在 PNAS 上的研究,利用eDNA技术揭示了北美五大湖区域入侵物种——黑口新虾虎鱼(Neogobius melanostomus)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eDNA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潜力,还为入侵物种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名称:PNAS

影响因子:9.4

样本类型:14个采样点湖水水样、28只黑口新虾虎鱼尾鳍组织

01 研究背景

本研究以入侵五大湖地区的黑口新虾虎鱼为对象,探究eDNA在揭示种群遗传信息方面的潜力。

图1 研究地点

02 技术路线

图2 技术路线 注:mtDNA:线粒体DNA;nuDNA:核DNA

03 研究结论

(1)eDNA中的mtDNA和nuDNA浓度

通过 qPCR 绝对定量技术,使用针对黑口新虾虎鱼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 I(COI)基因和Nmel505微卫星位点的引物及探针,检测14 个采样点水样中 mtDNA 和 nuDNA 的浓度。结果显示,mtDNA的浓度显著高于nuDNA,平均比率为196:1,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多数采样点均可检测到两种DNA(图3)。

图3 mtDNA和nuDNA浓度的qPCR测定结果

(2)组织样本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

通过对285个黑口新虾虎鱼的尾鳍组织进行遗传分析,研究发现,黑口新虾虎鱼种群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并且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这种分化呈现出“距离隔离”模式,即地理距离越远的种群,遗传差异越大(图4)。eDNA分析结果与组织样本的结果高度一致,表明eDNA能够准确反映种群的遗传结构。

图 4 基于组织遗传分析的成对FST比较

(3)eDNA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和定量

eDNA 样本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量、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和预期杂合度与组织样本存在差异,但 eDNA 样本中特有等位基因数量显著更高。eDNA 和组织样本的等位基因频率呈正相关,两者遗传分化模式相似,均存在距离隔离现象。对eDNA 样本进行 28 个微卫星标记的 PCR 扩增、文库构建和测序,计算 eDNA 样本的等位基因数量、丰富度、预期杂合度、特有等位基因数量等,并与组织样本进行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PCA)、Mantel 检验等方法,分析 eDNA 样本的遗传分化模式,发现 eDNA 样本与组织样本的等位基因频率正相关,且 eDNA 数据也支持距离隔离模式 。

图 5 基于eDNA的黑口新虾虎鱼遗传结构和分化分析

04 研究总结

此前eDNA研究多基于线粒体标记,而本文突破传统限制,从野外水样 eDNA中成功扩增核微卫星标记,开启新方向。通过多方面验证,证实eDNA与组织样本的等位基因频率相关,遗传模式一致。研究为入侵物种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淡水虾虎鱼为例揭示其遗传动态。同时,拓展了eDNA应用潜力,能助力入侵物种管理和难以采样物种的研究,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物种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凌恩基于DNBSEQ-G99平台,推出eDNA metabarcoding测序技术服务,在确保更快交付准确可靠检测数据的前提下,提升eDNA检测效率,降低相关项目的科研成本,更好服务于我国的环境生态工作。

参考文献

Environmental DNA reveals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an invasive species in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PNAS.20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