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八大家,谁的官职最高

 凤凰山居士 2025-04-25 发布于江西

历史小迷弟2025-04-09 19:24河北

导读
王安石官至宰相革新财政,欧阳修拜副相主政中枢,苏轼执掌礼部兴修苏堤,韩愈吏部铨选敢谏驱鳄。苏辙门下侍郎调和鼎鼐,曾巩中书舍人救疫活民,柳宗元柳州释奴凿井兴学,苏洵虽居末品却育两子成文宗。八大家以文载道,更在庙堂江湖间践行济世理想。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唐宋八大家”的说法,他们在散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八人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那么他们八人谁的官职最高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韩愈

韩愈(768-824)是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出身寒微,父韩仲卿任县令早逝,由长兄韩会抚养,十岁丧兄后随嫂郑氏颠沛流离。自幼苦读,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三试吏部落第,二十九岁始入仕为节度推官。历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因上《论天旱人饥状》触怒权贵,贬阳山令。永贞元年(805)回朝任国子博士,著《师说》《进学解》革新文风。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以行军司马功升刑部侍郎。

韩愈

十四年上《论佛骨表》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贬潮州刺史,任内驱鳄鱼、释奴婢、兴州学,政声卓著。次年改袁州刺史,解放七百奴婢,革新弊政。穆宗朝召拜国子祭酒,整顿太学;长庆元年(821)任兵部侍郎,单骑入镇州宣慰叛军王庭凑,不辱使命。次年转吏部侍郎(从三品),主管铨选,此为生前最高实职。晚年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于长安靖安里宅,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其仕途四起四落,以直言敢谏、经世济民为核,既是古文运动领袖,亦是中唐政治革新实践者。

2、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是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出身河东柳氏,祖上世代为官,至父柳镇时家道中落,仅任侍御史等职。幼承母范阳卢氏家学,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十二年授博学宏词科,历任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803)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与革新集团。永贞元年(805)任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此为仕途巅峰。革新失败后贬永州司马十年,著《永州八记》《封建论》奠定古文大家地位。

柳宗元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任内破除“以男女质钱”陋习,解放奴婢数千;开凿水井改善民生,重修孔庙兴办州学;主持种植柑橘、修整驿道,政绩斐然。其最高实职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贬谪后虽官至柳州刺史(正四品下),实为远迁。长庆四年(819)病逝于柳州任所,临终托稿于刘禹锡,归葬万年县祖茔。虽未获追赠显爵,然其《河东先生集》传世,韩愈撰墓志铭誉其“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一生经历折射中唐士人在改革与贬谪间的命运沉浮,以地方治理实践与哲学思辨并重,成为唐宋八大家中兼具政治抱负与人文关怀的代表。

3、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是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出身寒微,四岁丧父,母郑氏以荻秆画地授学。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倡导古文革新。景祐三年(1036)因支持范仲淹被贬夷陵令,任内修订《新五代史》初稿。庆历三年(1043)任知谏院,参与“庆历新政”,起草《朋党论》遭保守派反扑,贬滁州太守,作《醉翁亭记》传世。皇祐元年(1049)回朝任翰林学士,至和年间主持科举改革,录取苏轼、曾巩等人才,奠定北宋文坛新格局。

欧阳修

嘉祐五年(1060)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此为仕途顶峰,主导裁汰冗兵、整顿财政。治平三年(1066)因“濮议”之争遭弹劾,外放亳州,晚年七次上书致仕,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退居颍州。次年卒于私邸,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其最高实职为参知政事(从二品),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主修《新唐书》,创立“诗话”文体,以“宽简”施政理念革新地方治理,在滁州建丰乐亭、扬州废止苛捐、颍州兴修水利,更以翰林学士掌制诰时推动文风变革,成为北宋政治革新与文学复兴的双重旗手。

4、苏洵

苏洵(1009-1066)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出身寒素耕读之家,父苏序为乡里善士。少时游荡不学,二十七岁始发奋攻读,精研六经及战国策论。庆历七年(1047)起屡试不第,遂绝意科举,专攻古文。嘉祐元年(1056)得欧阳修举荐,以布衣献《几策》《权书》二十篇,震动京师,授秘书省校书郎。五年任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百卷,完成北宋礼制重要编纂。

苏洵

苏洵的最高实职为从八品秘书省校书郎,虽未居显位,却以《六国论》《管仲论》等雄文影响时政,更培养苏轼、苏辙成一代文宗。治平三年(1066)书成未及呈献,病逝于汴京,享年五十八岁,归葬眉山祖茔。虽仕途困顿,然开创苏氏蜀学一脉,以纵横跌宕文风革新北宋古文,被誉“一时之英,百世之宗”,《三字经》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足见其大器晚成的典范意义。

5、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出身文学世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初任凤翔府签判,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任徐州知州时率民抗洪筑堤,创“黄楼”防洪体系;主政杭州浚西湖、筑苏堤,建立中国最早公立医院“安乐坊”。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副使,垦荒东坡自给,作《赤壁赋》传世。

苏轼

元祐年间回朝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此为从二品最高实职,主持修订科举法,废除“太学体”文风。绍圣元年(1094)起连贬惠州、儋州,在儋州办学堂、授医药,开海南文教先河。建中靖国元年(1101)遇赦北归,病逝于常州,追赠太师,谥“文忠”。其仕途四起四落,以地方治理见长:减赋税、兴水利、平冤狱等举措惠及六州百姓,更以“东坡肉”赈灾法缓解饥荒。虽未至宰辅,然文学造诣与民生政绩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心系苍生”的精神典范。

6、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幼子、苏轼胞弟。嘉祐二年(1057)与兄同榜进士,初任商州军事推官。熙宁变法期间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反对王安石激进新政,外放河南推官。元丰年间历任齐州掌书记、绩溪县令,任内赈济水患、疏浚河道,创“苏公堤”防洪体系。元祐元年(1086)任右司谏,弹劾新党官员蔡确、章惇,升户部侍郎。元祐六年(1091)拜门下侍郎(副宰相),位列执政,此为从二品最高实职,主持裁撤市易法、修订科举制度,力主平衡新旧党争。

苏辙

绍圣元年(1094)因“元祐党人案”贬雷州别驾,后移居许州。崇宁三年(1104)致仕退居颍川,筑室著书,注释《老子》《古史》等典籍。政和二年(1112)病逝,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其仕途沉浮与苏轼相仿,但政治立场更为持重,任地方官时重民生、轻赋役,在中央力主渐进改革。虽未及苏轼文名显赫,然《栾城集》五十卷展现深厚史论功底,《黄州快哉亭记》等文风以稳健见长,与父兄共铸“三苏”文化丰碑,成为北宋士大夫群体中调和鼎鼐、经世致用的典型代表。

7、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是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父王益历任州县官,自幼随父宦游,体察民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初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任内兴水利、办县学,试行青苗贷谷,政声渐显。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倡变法,未获仁宗采纳。熙宁元年(1068)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次年拜参知政事,开启“熙宁新政”: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熙宁三年(1070)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荆国公,此为仕途顶峰。任内裁汰冗兵四十万,兴修天下水利万余处,但新法激化党争,致司马光等旧党激烈反对。

王安石

熙宁七年(1074)因天灾遭弹劾罢相,次年复相后改革受阻,九年(1076)辞相退居江宁,居钟山著《字说》。元丰八年(1085)神宗崩,新法尽废,次年忧愤而卒,赠太傅,谥“文”。其最高实职为宰相(正二品),虽未致仕但晚年远离中枢。主政期间以“三不足”精神推行全面改革,虽因操切用人、忽视吏治腐败导致新法失败,却开创宋代财政体系革新先河,更以“荆公新学”影响后世,诗文雄健峭拔,列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古代集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矛盾性历史人物。

8、曾巩

曾巩(1019-1083)是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出身儒学世家,祖曾致尧任尚书户部郎中,父曾易占为太常博士,幼承家学,十二岁能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历任越州通判、齐州知州。任齐州时严惩豪强、疏浚大明湖,创“曾堤”防洪;知福州期间整顿官卖盐政,抑止官吏盘剥;徙洪州时救疫赈灾,活民五万余口。熙宁四年(1071)任史馆修撰,奉诏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典籍,校勘《梁书》《陈书》。

曾巩

元丰四年(1081)擢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此为从四品最高实职,任内力主慎用新法,协调新旧党争。次年因母丧归乡,途中病逝江宁,追赠太师,谥“文定”。其仕途以地方治理见长,尤擅荒政整顿与文教兴革,虽未至宰辅,然《救灾议》《本朝政要策》等政论影响深远。文学上以“古雅平正”文风列唐宋八大家,编校《元丰类稿》五十卷,更以培育曾布(官至宰相)、曾肇等兄弟子侄,形成“南丰曾氏”文化世家,成为北宋集循吏、学者、文豪于一身的典范人物。

小结:

这八人,官职最高者当属王安石与欧阳修。王安石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正二品),主导熙宁变法,是宋代革新派的核心人物。欧阳修历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从二品),执掌中枢政务,并主导科举改革。苏辙以门下侍郎(副宰相,从二品)位列执政,苏轼任礼部尚书(从二品)掌管国家礼仪。韩愈最高任吏部侍郎(从三品)主管官员选拔,晚年加授从三品京兆尹。曾巩官至中书舍人(从四品)掌诏令起草,以文牍才能见长。柳宗元虽升至正四品下柳州刺史,但最高中央实职仅为礼部员外郎(从六品上)。苏洵终其一生最高仅任秘书省校书郎(从八品),但以布衣文名震动朝野。

八人中王安石以宰相之尊居首,欧阳修、苏辙、苏轼同列从二品高层,其余诸家官职相对较低,但均在文学与地方治理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