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时代 补天造人的一代女皇:女娲

 华民 2025-04-25

一、人物简介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风(或凤)姓,传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凤里牺),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名为姓氏者,称女娲氏,是非常古早的原始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之一。

女娲氏今在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70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以神灵的形象出现,被称为人类之母与大地之母;第二系是作为上古贤王的女娲,以人类的形象出现,是母系氏族首领与上古三皇之一。

二、人物关系

父母:燧人氏华胥氏

丈夫:伏羲氏

儿子:少典

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

三、人物故事

三皇传说

相传风衮部落的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脚丈量了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生下伏羲与女娲。

伏羲有一个妹妹(一说姐弟),叫做女娲,号曰女希氏(有蟜氏)。传说女娲与伏羲血亲相婚,与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与规矩法度。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秦汉初期,在女娲和伏羲同时出现的典籍中,女娲与伏羲是均为三皇而并列出现的,《世本》之前没有典籍直言女娲与伏羲为兄妹血亲关系。

尽管早在汉朝时期,就有直言伏羲为华胥氏之子的典籍记载,但清朝之前,历朝历代并无典籍直言女娲与华胥氏、燧人氏之间有存在父母子女的关系。直到清朝时期,才有典籍直言女娲为华胥氏之女。

母系农耕文明向父系氏族过渡

女娲和伏羲时代的民族,正好处于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华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所以就在汉文古籍中便说她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血亲、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

当时的华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母系农耕时期的早期治水

在华夏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项功绩就是补天。

从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是“积芦灰”、“止淫水”。女娲补天文化艺术作品在《淮南子览·览冥训》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杀的巨鳌和黑龙,其实都是被华夏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

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华夏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

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人类,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淫水”的治水历史。

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华夏民族,母系氏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

女娲墓

女娲的陵墓古史也有记载,但说法有别。有传说女娲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四、历史地位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山海经》和秦汉以来的《礼记》《汉书》《淮南子》《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娲的历史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

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血亲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都在三皇之中;

三、《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五、历史功绩

女娲神话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这一系列的功绩都是在天地对立的状态中展开。

女娲之前是无天、无地、无人的状态。自女娲诞生之始,她先以身化神,神的出现导致天的诞生,然后女娲以身化万物,紧随着万物的出现,地也出现,这个时候天地一片祥和。

《山海经》、《楚辞》、《说文解字》等秦汉典籍对女娲的记载可以看出,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与神族,与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古神陨落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的思路一致。

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创世的盘古大神一样。

这些活态神话传说,乃是古老信仰在当今民间的延续,值得人们格外重视。

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才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来源之一。

而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女娲伏羲造物之时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女娲,生四子,命名万物。

女娲的历史功绩,总结如下:

1、女娲造人

女娲为创世神,创造既包括自然界的创造,也包括人类的创造,因而女娲又是造人之神。

根据传说,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开天辟地以来,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了原本一片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什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什么。

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神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2、女娲补天

传说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

根据《淮南子·览冥训》等典籍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论衡·谈天篇》、《史记·补三皇本纪》记为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用头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帝喾”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3、建立婚姻制度

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造了女人和男人之后,女娲想它们是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死了怎么办?再做一批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去求上苍,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人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之神。

4、女娲制乐

传说女娲制造了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

5、女娲赐酒

在人类生活的最早的一段时期,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时间娱乐,也没有娱乐项目。

看到自己造的人如此劳苦,女娲起了悲悯之心,将藐姑射山上的甘露,化成美酒,赐给凡间的人类。人们尝试饮用美酒,感觉味道非常醇香、甜美,而且能将身上的劳累化解,非常开心。

当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自然想到饮酒,而且气氛也比独自饮酒更加欢愉。人们非常感谢女娲,不仅赐给人类身体,还用所赐的美酒使人们身体更加康健,心情愉悦,还增加了人们聚会、沟通、交流的机会。

为表达感激之情,就用她赐给人间的美酒来敬女娲,慢慢地演化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以酒敬天的习俗由此开始,流传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