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门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体检报告上突然出现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胃肠息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异常指标,明明身体并无明显不适,却被这些“异常增生”搅得心神不宁。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如江河,需畅通无阻。若气机阻滞(气滞),则血流不畅(血瘀),水液代谢失调(生痰),三者胶结,日久便形成结节、息肉、囊肿、肌瘤等“有形之邪”。这类患者多有共同特征:舌质暗紫、舌苔厚腻,舌下络脉曲张明显,正是“痰瘀互结”的典型表现。 痰与瘀,是中医致病的两大“阴邪”。痰湿黏腻,易阻滞气机;瘀血凝滞,易壅塞脉络。二者相互裹挟,沉积于脏腑、经络、胞宫、腺体等部位,便形成不同形态的肿物。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可见,痰瘀互结是核心病机,而气滞、寒凝、正虚则是重要诱因。 平消片:攻补兼施散结 针对痰瘀互结的重症,中医有一首“猛将级”方剂——平消片。其组方严谨,以破血逐瘀、化痰散结为主,兼以扶正补虚,对全身各处的良性肿物均有化解之力。 平消片由八味中药组成:郁金(6-10g),干漆(3-6g),五灵脂(6-10g),硝石(3-6g),白矾(3-6g),枳壳(6-10g),马钱子(0.3-0.6g),仙鹤草(10-15g)。 以上为汤剂常用剂量参考,中成药平消片则按规范工艺制成片剂,通常口服一次4-8片(每片0.23g或0.25g),一日3次,具体用量需遵医嘱。 八味药如何“打散”痰瘀? 平消片的配伍精髓在于“攻中有守,散中有收”,每味药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破血逐瘀,直捣瘀滞: 郁金、干漆、五灵脂为“破血铁三角”。郁金行气活血,干漆峻猛破瘀,五灵脂化旧血生新血,三药合用,使“死血”得化,新血得生。 硝石咸寒软坚,助干漆破除坚积;白矾酸涩化痰,助郁金化解黏腻之痰,痰瘀同调,双管齐下。 理气行滞,恢复气机: 枳壳理气宽肠,解决“气滞→痰瘀”的源头问题。气行则血行,气顺则痰消,从根本上阻断痰瘀再生。 扶正补虚,攻补平衡: 仙鹤草虽以止血见长,却兼具补虚之功,可防止破血药耗伤气血;马钱子通络散结,引药入络,直达病所,全方攻邪而不伤正。 使用平消片的注意 辨证为先,对证用药: 平消片主攻痰瘀互结之证,适用于舌质暗、苔厚腻、舌下络脉瘀曲、肿物触之质硬、病程较长的患者。若为阴虚火旺(舌红少苔、口干便秘)或气血大虚(面色苍白、乏力自汗)者,需配合滋阴养血或补气方药(如归脾丸、八珍汤)同用,切勿单独久服。 中病即止,循序渐进: 方中干漆、马钱子等药性峻猛,长期单用易伤脾胃气血。一般建议服用4-8周后复查,根据肿物缩小情况调整方案。用药期间若出现恶心、皮疹、肢体麻木等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标本兼治,综合调理: 结节、息肉等并非一日形成,治疗需“药疗+生活调护”结合: 忌生冷油腻:减少痰湿生成; 畅情志、适度运动:防止气滞血瘀; 定期复查:监测肿物变化,排除恶性可能。 ![]() 在线中之医 弘扬中医文化,维护全民健康。倡导科学养生,探讨疑难问题。 8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