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地差异 1.矿物组成 寿山石:主要成分为地开石(高岭石族矿物)和叶蜡石,部分品种含珍珠陶石(如田黄石)。质地细腻温润,硬度适中(摩氏2.0-2.5),刀感脆爽,雕刻时易崩裂。 老挝石:以高岭石为主,含迪开石、珍珠陶石,少量金红石、赤铁矿 。质地较松软,硬度稍低(摩氏1.0-3.5),刀感略带黏性,易受刀但抛光后易起粉 。 2.稳定性 寿山石经长期地质演变,结构致密,油养后稳定性高(如高山石需定期上油,田黄石可长期把玩)。 老挝石部分品种易脱水褪色(如山料),水料和北部料稳定性较好 二、相似品种对比 1.老挝北部黄料 vs 寿山田黄石 相似性:老挝北部黄料外观常呈现黄色,质地通透,与寿山田黄石颜色接近。 纹理特征:田黄石具有标志性“萝卜纹”(细密如丝的网纹)和“红筋格”(红色裂隙),而老挝黄料内部纹理模糊或呈无序斑块状,且透光时泛白,缺乏田黄石的温润感 。 石皮与包浆:田黄石多带天然石皮,长期把玩后形成厚重包浆;老挝黄料石皮较薄或无皮,抛光后光泽生硬,难以形成田黄的古朴质感 。 2. 老挝朱砂冻 vs 寿山朱砂红高山石 相似性:两者均含朱砂颗粒,呈现红色斑点或冻状质感。 颗粒分布:朱砂红高山石的朱砂颗粒分布均匀且细腻,如“桃花红”星点状纹理;老挝朱砂冻颗粒分布杂乱,且红色易褪色 3. 老挝水洞料 vs 寿山坑头晶石 相似性:两者均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 透明度与杂质:坑头晶石纯净如冰,极少含杂质;老挝水洞料虽透明度高,但肌理中常见絮状或云雾状杂质,影响光感 。 稳定性:坑头晶石结构稳定,长期保存不易变化;老挝水洞料易脱水干裂,需频繁油养维持状态 。 4. 老挝“流水纹”料 vs 寿山杜陵石 相似性:均带有层状或流纹状纹理。 纹理形态:杜陵石纹理立体自然,常伴“棺材灰”(灰色矿物层)或白砂钉;老挝石的流水纹多呈平行线状,排列机械,且缺乏寿山石特有的矿物包裹体 。 三、补充鉴别要点 经验判断:老挝石普遍存在“水线”(平行层状纹理),而寿山石纹理更自然交织(如水洞桃花的丝状纹理)。 连续三期,都发田黄印章,这不就是“田黄三连章”吗?有人会惊讶:“三连章”不是乾隆爷的心肝宝贝吗?那可是国宝呀,末代皇帝溥仪连离开皇宫的时候都念念不忘带走这个宝贝。“三连章”因此名声大噪,名扬四海,更加积攒了福州寿山田黄的历史文化的极品地位,增强了田黄石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历史地位,寿山田黄也因此成为国石的帝王,登上宝石的大殿之巅,坐上宝座,让众卿臣服于三阶之下。有人说,你有点牵强附会了吧,应该是三篇连发田黄印章,而不是田黄“三连章”吗?是的是的,我们是农家小户,哪来的皇家田黄三连章?那宝贝在故宫博物院呢。各位看官有时间可以好好地去故宫博物院赏光赏光。可是就我们这荒野小店居然也有三连章,就差一个是同一个石头有链套连着一体的;一个是靠文章链接的“三个堂兄弟”:一个吸睛的乌鸦皮红田印章,一个田黄冻石印章,一个螭龙戏古币田黄印章组成的,不妨也美其名曰:三连章。这章统一的枇杷黄,也有的叫鸡蛋黄、鸡油黄,摸起来的感觉就像嫩人的肌肤一般的亲手亲肤,让你感觉到的那种莫名般的温柔体贴,哪种细致入微,又热烈异常的感应磁场包围了你的身心,让你足够的心满意足,足够的忘乎所以,整个身心都浸染在舒适的境界里,这才是盘玩寿山田黄印章的微妙境界。你在光线稍弱的地方观察它,它纯得像天然的蜂蜜凝成的一块糕,似透非透,让你欲宴之而不舍,只有凝目注视着的份,让您心生绯绯,欲取不得,欲罢不能······这就是田黄的魅力所在! 话题回到民间,光说自家的田黄印章,虽比不上皇家的身份,但在民间也算是一等一,一个比一个大,一期比一期强,本期发的章料尺寸是8*4*3.2cm,重量为224.6克。按照时下专家的说法:章料的重量计价至少要按实际重量的三倍来计算,那么,这块田黄的原石就应该是673.8克以上。乍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一想,实际一比较,就知道,专家们没有丝毫的夸张与不实。如果一块674克的原石就能切出一个224克重的像样的印章,那就可能是百里挑一的好事了。有的可能切出了重量,但切不出形状;有的重量有了,形状有了,但不知道中间格的走势,如果事有凑巧,就有可能成为废品;有的重量、形状、格线都看准了,但是色彩与色差明显,也有毁容的可能。这样的事,我曾经经历过好几次,好在都是用小的田黄石去试过,虽然在试切之前,我们都认真地品读过石头的方方面面,但是总有问题与瑕疵出来让你悔之莫及。因此,卖家不走切章之路是对的,那样也浪费有限的资源;可是买家要是遇上切章,看准了,就要下手,因为这除了改革开放初期还有这种行为外,之后的永远的永远恐怕都是不可能有了。大概是现代之田黄,现在之人心,已经经不起如此地折腾了。 由于是阐述事情的缘由,文章读起来可能觉得有点绕口,但实际上许多人不会在这些事件上去细说,因为这卖不了钱。现下社会追的是钱,追的是利益最大化。只有真正为读者明明白白地了解田黄的知识为标的,才会如此认真地去加以阐述。为了增加气氛,还把三期连发田黄印章美称为“三连章”,活跃一下气氛。三连章本是皇家田皇印章的极品,因为溥仪与其弟弟的不常举动,给三连章增添了许多的奇传妙趣,激发出田黄石的奥妙的传说与涟漪。让田黄石的国石帝王之位稳如泰山,无可撼动。总之,田黄印章又是田黄石雅玩之极品,文玩之圣品,价值所在理所当然。因为平时有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玩这么贵的田黄?因为我是福州人,福州是田黄帝石的出产地,这么有福气的宝石,这么富涵文化的宝石,你能不拥有吗?你有理由不拥有吗?这里说得够清楚了吧,就不再赘述了。 还是讲讲本期印章的详情吧。看这印章,印钮是浅浮雕,雕有螭龙和古币,这主题叫:螭龙戏古币。细看,螭龙刚柔并济,古币个个规范有法,螭龙穿梭其中,身姿矫捷,乐在其中,暗喻:家庭和睦,赚钱有道,乐观向上,生活有滋有味······整个的环境气氛和谐祥瑞,宽广自由,大有作为。可是创作者却又在螭龙戏古币中增加了数笔行云,如流水般顺畅,造就了龙的活动与生存的广阔空间。我十分地喜爱这枚印章,它阔绰大方,美丽端庄,色彩纯正,天生的皇家血统,虽来自布衣之家,却落落大方。我们细读主题,就会发现,这风格应该是中国工艺大师郭功森的艺术作风与技艺刀法。我们推断的理由是: 一,此印章出自福州雕刻总厂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当时强调的都是集体的荣誉,并不宣传个人,作品都不让签个人名讳,也就是不搞个人崇拜。 二,郭大师就是在那个时期独创出此雕刻主题《螭龙戏古币》。可以说当时应该是郭大师的专属品牌。 三,看看图二的古币上的圆环币错了一点位,突出了古币的历史悠久,品类众多,这样更写实生动,但对于大师来说,还有另一层意义——因为那个位置石头上有明显的萝卜丝,不愿意把它雕刻掉,这样可以避开损害,留出明显的特征,轻松地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真乃大师也! 如果是九零年之后出品的,肯定会刻上创作者的大名。这就是时间的剪刀差的问题,一说便明。但是不管是刀法还是时间抑或是主题,都能印证出大师的精工细作。再看整个印章色彩纯洁又无明显的格线,看起来是不可多得大印章。看是无格,有人会说无格不成田,但并不见得完全无格,是因为作者乃大师级别,利用巧妙的刀法工艺躲过人们的肉眼视线而已。也就是通常说的田黄无格不雕。既然雕了印钮,就说明还是有格。印章的各个面依稀可见萝卜纹,古币等处,作者还特意留有黄皮,也就是田黄之皮。这样就皮、格、丝、色、润······田黄之特点全现,田黄之德性兼备,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地拥有如此的美妙之印章,我们也可以共同欢欣鼓舞,为共同拥赏这美妙无比的“三连章”而欣悦!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竹影摇曳的夏夜,我总想起那位在《墨君堂记》里与竹对话的苏轼。九百年前,他在黄州雪堂前栽下满庭新篁,看月光将竹影投射在窗纸上,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墨长卷。这场景让人恍然惊觉:中国文人用一千多年时间,在竹节里镌刻的何止是美学,更是一部流动的精神史。
宋代画家文同画竹前总要焚香静坐,直到看见竹影在雾气中幻化成流动的墨痕。这种创作状态被苏轼凝练成'胸有成竹'的成语,却鲜少有人注意竹管中空的秘密——那些看似空无的腔室,恰恰构成了支撑整杆翠竹的筋骨。就像王维在辋川竹馆弹琴,琴声总在弦外;陶渊明归隐后的竹篱,围住的不是院落,而是一个向天地敞开的精神宇宙。
古人在竹简上刻写《诗经》时发现,这种植物既有承载文明的坚韧,又保持着随时归零的空明。庄子说'虚室生白',当汉代乐师用竹管定律吕,他们或许已经参透:真正的清音不在丝竹,而在器物留白的空间里。就像苏东坡在赤壁江声里听到的洞箫,呜咽声中藏着整个长江的叹息。
当代建筑师王澍在宁波博物馆运用竹模混凝土时,刻意保留竹纹肌理。阳光穿过竹格栅洒进展厅,光影交织出千年未变的韵律。这种设计暗合着古老的东方智慧:最好的支撑往往不着痕迹,就像竹林七贤看似放浪形骸,骨子里却用竹节般的风骨撑起了魏晋风度的天空。
某次在杭州工艺美术馆,见老师傅用五年陈竹制作茶则。他告诉我竹材会随岁月温润,正如人心需经时光沁养。忽然明白郑板桥为何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当我们抚摸竹器包浆,触碰的不仅是植物纤维,更是文明沉淀的肌理。就像黄庭坚在苦竹丛中顿悟'节节皆清风',原来生命的丰盈,不在于填满,而在于懂得留白。
深夜的书桌上,咖啡渍在稿纸边缘晕染出蝴蝶形状。我盯着文档界面跳动的光标,忽然想起两千年前那个改变人类认知维度的梦。
那个楚国的午后应该也有这样的困倦。漆园小吏枕着半卷竹简打盹,槐花落在他的葛布衣襟。在意识模糊的刹那,他的肋骨化作蝶翼的脉络,指甲蜕成鳞粉的微光,忽然就扑棱棱飞进了三月的花海。
'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在竹简上刻下这个疑问时,墨汁里或许还飘着半片残破的蝶翅。这个中国哲学史上最轻盈的困惑,却像蝴蝶效应般掀起认知革命的风暴——当我们凝视镜中倒影,究竟是主体在观看镜像,还是镜像在构建主体?
现代人早已习惯在虚实之间穿梭。凌晨三点的便利店,刷着短视频的夜班青年,屏幕蓝光在他瞳孔里扑闪,像极了当年漆园里振翅的蝴蝶。我们同时存在于微信对话框、电子工牌和体检报告里,哪个才是真实的'我'?地铁玻璃映出的疲惫面容,与朋友圈精修照片中的笑颜,哪个更接近生命本相?
量子力学说观测决定存在,佛经讲万法唯识。庄子却早把答案藏在寓言褶皱里——那个变成蝴蝶的人,既没有执着于'庄周'的形骸,亦未沉溺'蝴蝶'的幻美。他在物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最珍贵的觉醒:当界限消融,桎梏便成了翅膀。就像此刻我窗外的霓虹,究竟是禁锢都市人的光牢,还是折射生命光谱的棱镜?
晨光漫过键盘时,文档里的文字开始翩跹起舞。咖啡渍干涸成的蝴蝶,正轻轻落在庄周泛黄的竹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