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冷面人生2012 2025-04-26 发布于云南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曲靖文物志

(二十一)

开栏的话

有人说时间稍纵即逝,看不见摸不着,可我们能看到时间留下的形状,我们能触摸时间留下的痕迹。乌蒙磅礴、群山叠翠、山雄水秀、宝藏丰富、文化璀璨,在曲靖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这片充满传奇而又充满希冀的热土上,千百年来,前人走过的路我们这样看见。曲靖发布推出的《曲靖文物志》专栏,带你穿越时空,看看什么样的物件和故事都留存在了时间里。

小布今天带你走进

曲靖的碑刻(下)

↓↓↓

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宣威市城东5000米的东山寺天王殿内南面山墙上。

碑坐南向北,石灰石质,半圆首长方形。通高2.25米。碑额为半圆形,高0.55米、宽0.8米,上部有1个圆圈,圈内书一篆体“寿”字,下部楷书右起横刻“永垂不朽”4字。碑身高1.7米、宽0.7米,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2行,每行16~65字,共计952字。碑文记载东山寺规模、田产、坐落、沿革等内容。其中有“洪武十三年(1380)征南大将军傅友德自永宁来,城乌撒,设可渡、宣威等关,留都督胡海坐镇兹土”和“易以砖瓦,塑祖师金身,旁列雷部诸帅,招头陀以司香火,置田亩而供常住”等内容。碑文为宣威名人吴承伯所撰。

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现碑身下部部分文字已脱落,其余字迹基本完整。碑对研究东山寺宗教建设发展情况,尤其是对明代初期傅友德平云南史实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捐资新修蒙姑坡桥路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会泽县娜姑镇蒙姑坡石匠房处。

碑为青石质地,有碑额。额长1.18米、宽0.41米、高0.31米。浮雕阳刻双狮滚绣球图案,碑额正中用线勾勒阴刻楷书“有志竟成”4字。碑身为长方形,有座,碑高1.51米、宽0.75米、厚0.22米。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0行,每行11~37字不等,共665字。内容主要记述蒙姑坡古道是会泽通往川、滇的交通要道,为清代东川府(今会泽县)通往各矿以及发运滇铜入京的重要交通道路。当时“岁赋京铜,不下数百万”。蒙姑坡古道地处金沙江大峡谷东岸,“地多崇崖峻岭”,为除道成梁,方便铜运,刘汉鼎慷慨捐资,新修蒙姑坡古道事宜。碑座长1.02米、宽0.42米、宽0.43米,正面中部浮雕阳刻双狮滚绣球图案。

桥路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是见证和研究清代滇铜京运、开山筑道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86年12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矣腊驿站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师宗县丹凤街道矣腊社区矣腊村中。

碑共2组4通。1组为亭式形状,共3通。均为长方形青石打凿榫卯组合而成。正面1通,两侧各1通,上置屋顶,脊成“山”字形。碑亭通高2.90米、宽2.35米。正面碑高1.80米、宽0.92米,顶部横书左行“德孚万里”4字,楷书阴刻;左右两侧碑高1.80米、宽0.72米,两外侧直书阴刻楹联“北阙恩膏周郡县,南滇惠泽被师阳”1副,楷体。3通碑碑文均为阴刻,直书左行,各凡15~21行,每行4~48字不等。碑立于清嘉庆四年(1799),形制别具一格,端庄大方,碑四周无纹饰,简洁厚重,朴实无华。

在碑右侧1米处另立1组,仅1通。碑为青石质,呈半圆首长方形,碑座为须弥座。通高2.30米、宽1.35米、厚0.16米,额正中阳刻“各宪垂恩”4字,楷书,碑文2000余字。由于碑面大半已剥蚀,碑文难以全识。

4通碑文内容主要记载矣腊驿站经云南省府批准革除的陋规,以及必须遵守执行的通告条文十五项,条文内容为各级官府官员途经此地所应派遣夫马差役数额、应酬范围、生活开支和违反规定如何处理等。碑文中还对驿站设置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诸多弊端作了详细阐述,对一些官吏直接或间接转嫁、增加摊派以及对过往者无理勒索,多要或扣留车马,越站送运等各类事务违反者,一律从严惩处情况。

碑立于清嘉庆四年(1799)至五年(1800)。矣腊驿站为清初云南省、府、州东行驿道的重要驿站之一,是东线入罗平,北至陆良,南至师宗州县邮传和官员差兵等往返的必经之地,驿站于清末毁弃。驿站碑为研究清代曲靖南部交通状况以及交通沿线驿站建设、管理情况和革除地方弊政、减轻差役赋役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8年8月,师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修观音堂并暂驻亭碑记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北站坡上的观音堂内。

碑坐北向南,砂石质,长方形。高1.62米、宽0.92米、厚0.12米。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4行,共计1000余字。主要记述可渡古驿道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次修建观音堂的经过和本次修建的原因。同时还对当时驿道交通繁忙情况作了描述。碑文为当地名人邹渭(清代贡生)所书。

碑立于清嘉庆五年(1800),碑面因风化剥蚀严重,部分字迹已难以辨认。碑对研究清代宣威州可渡关地理环境、交通往来状况、地方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瓦仓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曲靖市马龙区鸡头村街道瓦仓村民委员会大瓦仓村清真寺大殿前花台内。

碑坐东向西,青石质地,半圆首长方形,有脚。碑高1.16米、宽0.55米、厚0.12米。碑额用阿拉伯文字刻“凭着真主的尊名”,碑身正文用汉字记载大瓦仓村初建清真寺的日期、立碑日期、始建及重修人名、所属田地面积和位置、木工、石工及撰书人名,凡16行,每行2~23字不等,共300余字。

碑立于清嘉庆九年(1804),碑刻除部分字迹风化脱落,整体保存好。碑刻汉文、阿拉伯文2种文字。碑在20世纪被拆至寺前大路用于垫路。1979年村民(清真寺的阿訇)将碑抬回清真寺大殿内。碑文为平彝县(今富源县)贡生秦国师撰写。碑为研究大瓦仓村乃至马龙宗教历史以及清代平彝县、马龙州区划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2012年7月,马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官营奉天诰命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陆良县马街镇黄官营村。

碑坐南向北,青石质,半圆首长方形,保存完整。通高2.96米、宽0.94米、厚0.19米。碑额高0.76米,中央阳刻篆书“奉天诰命”,左书直行,凡2行,每行2字;额上方阴刻楷书,横书“皇恩”2字,周边浮雕蟠龙、云纹等图案。碑身文字分3列。上列叙述卢氏世系,左行直书,凡21行,行5~13字不等,计160字。中列刻清嘉庆皇朝封赠卢逢源的祖父卢炤文、祖母王氏之诰命,左行直书,凡19行,行1~17字不等,计237字。下列刻封授卢逢源之父卢祚恒、母王氏的诰命,左行直书,凡16行,行1~20字不等,计238字。左靠边中下处为跋释,左行直书,凡5行,行44~51字不等,计248字。全碑共计883字,楷书。书体工整,有一定艺术造诣。

碑立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2005年卢氏家族出资修建了碑亭并为石碑修建了底座。黄官营奉天诰命碑为研究陆良卢氏家族渊源,明、清云南屯田及清朝诰命制度以及陆良地方史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6年11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皇明诰授扬威将军功绩世系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曲靖市沾益区花山街道大树屯社区青龙寺内。

碑为石灰石质,半圆首长方形,有碑额。高1.20米、宽0.65米、厚0.1米。碑额与碑身结合部右起横书阴刻“皇明诰授扬威将军功绩世系碑”13字,楷书。碑文介于隶楷之间,阴刻,直书左行,凡21行,每行4~38字不等,共计694字。碑文分左右两部分。右部碑文由傅氏后人傅天禄撰写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主要记述了明洪武年间,傅友德征云南,其子傅宽从征,因功授千户之职,傅宽留守曲靖卫,后定居沾益大树屯。有傅姓族人私砍坟树被罚情况。左部碑文则是由傅氏后人傅秉忠于中华民国29年(1940)撰写,主要讲述傅氏前人的碑石风化破损,碑文字迹模糊,因此刊抄前碑内容,立此新碑。

碑初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立于中华民国29年(1940),是研究明代曲靖实行卫所、军屯制度的重要资料。

1999年12月,沾益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重修及新建戏台碑

位于师宗县五龙乡保太村委会保太村小学校内的保太古戏台台基前。

碑为青石质地。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原碑座已毁。通高1.8米、宽1.04米、厚0.14米。碑额呈半圆首状,上刻二龙抢宝浮雕图案。碑身书写碑文,楷书阴刻,左行直书,凡20行,每行13~49字不等,共计867字。内容为关帝庙重修及新建戏台经过,当地风景名胜山川风貌以及当地淳朴民风等事宜。

碑立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对研究清代师宗宗教状况、风土人情以及自然景观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1988年8月,作为保太古戏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偏山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罗平县罗雄街道大偏山村大庙处古树下。

碑坐东北向西南,青石质地,长方形,无碑额,由碑身和碑座两部分组成。碑身高1.57米、宽0.73米、厚0.22米。碑座高0.40米、长0.78米、宽0.68米。碑身上部中间刻太极图案,周围浅刻祥云纹。碑文阴刻,直书左行,凡14行,每行4~32字不等,共计299字。内容为老补歹哨为罗平进入(云南)省城最远的一哨,夫役往来送达公文辛苦,调整增加夫役耕种土地作为补偿事宜。

碑立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碑文言简意赅,揭示出曲靖古代封建社会就有“多劳多得”的分配意识和以土地作为货币补偿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2年10月,罗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坪子缪氏墓地石刻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宣威市得禄乡河艾村委会大坪子村后20余米的缪氏祖茔。

碑分别由缪均鲁敕封碑、缪均鲁、缪拔鲁、缪封鲁墓碑组成。缪均鲁敕封碑为石灰石质,半圆首长方形。碑额为半圆形,正中阴刻“敕令之宝”4字,楷书,印章式排列,之上为向日葵图案,两侧为龙凤图案。碑身为长方形。高1.1米、宽0.63米、厚0.2米。上刻道光年间敕封缪均鲁为修职郎的内容,楷书阴刻。碑侧、碑阴3面均刻有连枝纹,碑座为砂石质须弥座。

碑刻立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于字迹模糊,缪氏后人于1983年在原有字迹的基础上原样刊刻。缪均鲁,清代道光年间易门县教谕缪彤之父,道光初年被敕封为修职郎。缪拔鲁、缪封鲁为缪均鲁同族兄弟,缪封鲁为清乾隆乙酉科拔贡,后被敕封为修职佐郎。现存3通墓碑均为石灰石质,双重拱形墓碑,刻立于清道光年间。

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璜神道碑道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一式2通。一通位于师宗县竹基镇宗甲村西南500米处。另一通位于师宗县彩云镇红土村委会小紫微村东北200米处。两碑形制、制作工艺大体相同,碑名皆称“明改土乡贤李公讳璜之神道碑”,碑为青石质,长方形,须弥式碑座。

宗甲村李璜碑立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残高1.37米、宽0.65米、厚0.12米。碑文阴刻,左书直行,凡9行,每行5~33字不等,共计184字。座长0.65米、宽0.45米、高0.30米。原碑已残损,1994年按原样重新刻立。

小紫微村李璜碑为清光绪七年(1881)重新刻立。碑高1.75米、宽0.75米、厚0.18米。座长0.75米、宽0.60米、高0.40米。碑文阴刻,左书直行,凡8行,行48字。

两碑内容大体相同,主要记载李璜于明弘治初年上京奏请改土设流的德政及师宗州在明代改土设流的情况。今李璜神道碑皆保存完好,是师宗明代改土设流的重要实物证据。

1988年8月,师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璜,生卒年不详,明代师宗州人。明成化年间曾为师宗州土同知珑显管理事务,因“秉性刚毅,识见卓越”,对珑氏土司欺压百姓极为愤慨。明弘治初,奏请改土设流,为曲靖最早提出改土归流的重要历史人物。

戈丫彝文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罗平县旧屋基乡戈丫村西10米处山麓。

碑为砂石质地,长方形。高1.05米、宽0.51米、厚0.15米。碑上部横刻4个圆形瓦当图案,瓦当内各阳刻8瓣莲花纹,瓦当下左行横书楷体阳刻“万古传流”4字。碑文分2部分。第一部分为汉文,阴刻,左书直行。因年久风化,字体剥落,模糊难辨,隐约可看出“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月初三日立”等字样。下部阳刻犀牛望月、牧童等图案。第二部分为彝文,阴刻,左书直行,笔画简洁,凡6行,每行13~28字不等,共计168字。

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戈丫村为彝族世代居住,彝文碑对研究清代曲靖彝族文字和当地丧葬习俗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1986年7月,罗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雅户乡规民约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雅户社区雅户村内。

碑坐西北向东南,青石质地,横长方形。碑高0.56米、横长1.1米。碑阳、碑阴两面皆刻有文字。碑阳碑文左行直书,楷书、阴刻。凡29行,每行6~13字,共计268字。内容主要为乡规十条戒律以及栽种放水收取费用等事宜。碑阴刻文凡30行,每行1~14字不等,共计212字。内容主要为记录雅户开办义学,转卖土地立约等事宜。碑阴阳两面四周边缘饰双线夹缠枝、水波纹图案。碑现已断裂成两段,镶嵌在墙内,保存基本完好。

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对研究曲靖清代农村乡规民约、社会生活、风土气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5年5月,原县级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童生应试章程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小学校园内。

碑为青石质地,长方形。高1.3米、宽0.83米。碑文楷书阴刻,左行直书,凡20行,每行6~51字不等,共计750字。内容为宣威廪生吴云扬等“共同商酌,将陈太尊前次订章,具禀申明,恳请公祖大人施批示勒碑”,以期遵照执行的考试章程。

碑刻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关于清代童生考试情况,据中华民国《宣威县志稿·选举》记载,按“童试入册定例”“童试卷册定例”等规定,考生要交入册费、卷结费、卷费等费用,先由学府垫付银两定购试卷,然后考生和学署双方以“取保”的形式兑现。因“先前价无一定,应试者每以为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宣威州属举贡生员合词呈请州牧刘沛霖批准岁科两试定例:文童卷结钱240文,复试卷120文;武童卷结钱460文,复试230文。“州、府考试一律通行,该礼房不得额外需索,别生枝节。各童生应用制钱如数买取,不得掺和小钱,短少数目。其有绅士廪保子弟应试者,照例备价,该礼房免送卷结。除批准立案外,准即勒石榕城书院,永为定例,以永垂不朽云。”以上记载与童生应试章程碑记述的内容相互印证,反映了清代中后期曲靖府宣威州教育管理发展状况,对研究清代地方教育情况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丹凤书院考棚序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师宗县丹凤街道西华社区第一中学校内。

碑为青石质地,横长方形,无碑额及碑座。高0.93米、横长1.18米、厚0.12米。碑文阴刻,左行直书,凡26行,每行2~25字,共计576字。内容主要记叙清初师宗学校的沿革状况及丹凤书院考棚的筹建始末。碑阴刻有筹建书院考棚的地方官员、乡绅名人、廪贡生员、撰文人等姓名和立碑年月。

碑立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丹凤书院、考棚为清道光时期师宗州最高的读书、讲学及考试处所。书院以原副学旧署为基础,建有讲堂、号舍,规模宏大,中院称“鸣盛堂”,后院为“东园书舍”。在书院中,除现存的丹凤书院考棚序碑外,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保存有1通新建书院考棚碑记,为何桂珍归乡卜葬父亲时撰书,碑昔年遭毁,仅民间有抄文尚存。2014年新建书院考棚时,把丹凤书院考棚序碑以及根据保留的碑文拓片复制的新建书院考棚碑重新安置于书院内。丹凤书院考棚序碑是师宗教育史上遗留下来的一通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师宗清代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8年8月19日,师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兴修水利碑及德盛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罗平县九龙街道江边村西200米处的小垴包上。

碑共3通。坐东北向西南,青石质地,长方形。从右至左,第一通为德盛碑、第二通为兴修水利碑、第三通为治水兴农碑。3通碑皆无碑额。

德盛碑。高1.73米、宽0.68米。碑立于清咸丰二年(1852)二月,上部正中左行横书篆体阳刻“德盛碑”3字,正中楷体直书阴刻“特授曲靖府罗平州正堂加三级记录六次吴”18字(注:“吴”即吴纯鼎,清咸丰元年任罗平州州事)。两旁楷书,左行直书,阴刻小字,凡16行,每行6~46字不等,为王绍曾书丹,部分碑文有剥落。历史上因罗平城北十里江边村附近有大河,河低田高,不能灌溉,清嘉庆元年(1796),乡人逆河而上,修筑石堤,因在苗族造反中停工,后绅民王绍曾呈请获准再次开工修建。勒石记铭,以垂永久。

兴修水利碑。高1.73米、宽0.66米。碑上部左行横书篆体阳刻“万世永赖”4字。碑文凡19行,左行直书,除第1行为小篆阴刻“江边合村兴修水利碑文”10字外,其余碑文为楷书阴刻,刻工粗糙。因垫路时碑阳朝上,历经行人踩踏,依稀可见碑文18行,落款处有王绍曾篆刻印2枚,其余多数文字漫灭不清,难以识别。

治水兴农碑为1987年刻立。

德盛碑和兴修水利碑碑文内容大意为:罗平本属山地,坝子稀少,只有州城附近地势平坦,可作耕地。但是因腊山横梗于西北,喜旧河水无法东流,致使广大平地难变成万顷良田,实为甚惜。为此,清末邑人王绍曾,由大潭引溪水经江边老王桥,出法金甸以灌溉青草塘附近,并草拟计划,绘图说明,邀绅联名,呈准曲靖府和罗平州,工程正在筹备时,又遇苗族造反,未能完成,待造反平息后,再捐资兴修,凿石挡坝,开通沟渠,自拖溪至江边,全长20余里。从此良田美地,耕作丰收,泽福百姓。

碑于1959年被搬在九龙河渡槽上垫路。1986年被江边村村民搬回。1987年立于现址。碑完整记述了清代罗平兴修水利的前后事宜,并涉及苗族造反事宜,是研究清代晚期曲靖南部水利建设的重要实物材料,同时又弥补和印证了清咸丰二年(1852)滇东农民起义,各少数民族同声相应这一重大史实。因此,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6年7月,罗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泉关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文化中心内。

碑为粉砂石质地,呈横长方形。横长1.27米、纵高0.58米、厚0.19米。碑四周边缘阴刻一道外框,左右两端各刻一博古图案,瓶中插花。外框内阳刻1长方形内框。框内阴刻左行横书“泉关”2字,每字大约0.35米,楷书。框内右侧直书“大清咸丰十年庚申仲冬月谷旦立”,左侧直书“署曲靖府南宁县分防白水分司马□□监修”“署曲寻协白水汛外司益□把总许国彪督造”2行。因风雨腐蚀,碑右上、右下角破裂,虽经修复,仍可见明显裂痕。

碑立于清咸丰十年(1860)。原置于泉关驿城东门上,为城门碑。明清时期白水设有巡检、县佐衙门,是滇黔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时称“泉邑”或“泉关”。今“白水”一词即由“泉”字拆分而来。泉关碑是研究曲靖古代交通及其驿城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99年12月,沾益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文宫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文化中心内。

碑坐西向东,石灰石质地,半圆首长方形,由碑额、碑身两部分组成。通高1.66米、宽0.74米、厚0.14米。碑额呈半圆形,额题“重修文宫碑记”6字,每字大约13厘米,篆书阳刻,左行横书。字下由4朵莲花组成扇形状。碑文楷书阴刻,左行直书,凡23行,每行10~44字不等,共计784字,碑文除2字字迹模糊外其余皆完好。内容记载了泉关文昌宫修建过程以及清咸丰八年(1858)和同治元年(1862)白水邑城两次遭遇战争城毁事宜。

碑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对研究清代中晚期云南地方起义,尤其是滇东回民马连升起义有补史、证史的作用。同时对研究清代滇黔古道沾益白水驿站的发展演变和地方儒学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999年12月,沾益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卡龙护林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会泽县老厂乡卡龙村委会东南约300米处的耕地旁。

碑坐南向北,砂石质地,长方形。高1.45米、宽0.73米、厚0.13米。碑上端切去左右两角。碑座为长方形。长0.87米、宽0.6米、厚0.3米。碑文为云南巡抚部院下发的通知。碑文左行直书,楷体阴刻,凡16行,每行4~33字不等,共计420字。内容为清同治六年(1867)云南巡抚岑毓英统兵到猪拱箐,途经会泽老厂黑露甲梁子,目睹各山树木稀少,便访问村民,得知因铜厂冶炼大量砍伐树木所致,知非长久之计,于是用本人养廉银200两交与当地官府购买松子,令四乡承领种植。由于当时地方不靖,官府未能遵照落实。清光绪二年(1876),云南省巡抚部院得知此事,便催令绅民分种四山。考虑到当地因采办京铜,担心再次砍伐林木,便严令封山护林事宜。

碑立于清光绪四年(1878),对研究清代中晚期曲靖北部滇铜过度开采冶炼,环境遭到破坏,云南省倡导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6年12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免差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南关门碑廊内。

碑坐东向西,石灰石质地,长方形。通高1.3米、宽0.76米、厚0.12米。碑上端切去左右两角,中间右起横刻“恩同日月”4字。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14行,每行14~28字,共计305字。内容主要记载了清政府为裁革驿道沿线驿站滥行派用夫马,以减轻当地农民负担的规定,所以又称之为“免差碑”。

碑立于清光绪九年(1883)。原位于可渡旧城街口,并附青石碑座。20世纪60年代被严重毁坏,碑身被砸为4块,用作旧城原街道铺路石。1983年宣威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搜集后修复,字迹除因碑石断裂而毁者外基本可辨。

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温泉浴亭记碑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位于会泽县金钟镇温泉村委会热水塘村温泉浴池旁。

碑坐东向西,青石质地,半圆首长方形。高1.41米、宽0.72米、厚0.13米。碑额高0.38米,两侧刻有高浮雕龙形图案,中间直书阴刻“滇南第二泉”5字。碑身碑文阴刻,左行直书,凡20行,每行4~36字,共计583字。内容主要记载了温泉的自然风光及水质情况。

清雍正年间东川知府崔乃镛建造温泉浴亭,清光绪壬午年(1882)继任知府蔡元燮捐资重修两浴塘,各建亭一座。碑立于清光绪九年(1883),为记事碑,书法为正书小楷,结构严谨,刊刻工艺精细。碑除左下角局部残损外,其余完好。对研究会泽温泉历史变迁、水质状况以及书法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1986年12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曲靖文物志(二十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