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常引》词牌诗词10首,收藏起来,细品千年词韵,共赏古今情长

 三合堂小伙计 2025-04-26
'精选《太常引》佳作,便于您收藏细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太常引》历史与起源:

《太常引》是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太常引”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与古代官职“太常”及乐曲体裁“引”有关。太常原为古代官职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职掌宗庙礼仪及选试博士,为九卿之一。历代沿置,为司祭祀礼乐之官,清末废。而“引”则是古代乐曲的一种体裁。据《填词名解》记载,汉代太常周泽因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并收送监狱,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后人取此事以名词,或认为“太常引”即导引之曲。

“太常引”这一词牌流行于宋代,其格律为双调,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种格式。后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钦定词谱》仅录两体,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变体则为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这些格式要求使得“太常引”在韵律和结构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太常引”词牌下有多首脍炙人口的代表词作,如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纳兰性德的《太常引·自题小照》等。这些词作不仅在韵律和格式上遵循了“太常引”的要求,更在内容上展现了词人们的才情与情感。这些词作不仅丰富了“太常引”词牌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古典文学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太常引》词牌的格式与格律:

1. 基本格式

《太常引》词牌的基本格式为双调,全词共四十九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四句,每句字数分别为七、五、五、七,共四平韵;下片五句,每句字数分别为四、四、五、五、七,共三平韵。

2. 平仄格式

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为例,其平仄格式大致如下:

上片:

一轮秋影转金波(平仄平仄仄平平)

飞镜又重磨(平仄仄平平)

把酒问姮娥(仄仄仄平平)

被白发(仄仄仄)

欺人奈何(平平仄平)

下片:

乘风好去(平平仄仄)

长空万里(平平仄仄)

直下看山河(仄仄仄平平)

斫去桂婆娑(仄仄仄平平)

人道是(平仄仄)

清光更多(平平仄平)

3. 叠句要求

《太常引》词牌本身并无特定的叠句要求。叠句通常出现在某些特定的词牌或词作中,作为艺术手法的一种,用于增强韵律感或表达特定的情感。《太常引》的填写更注重于遵循其固定的格式与格律。

4. 变体形式

《太常引》词牌存在变体形式,如某些词作可能为五十字,或在平仄、用韵上略有不同。但无论变体如何,都需保持双调的基本结构,并遵循一定的格律规则。常见的变体仍以上下片为基本框架,只是在字数、句数或平仄上有所调整。

下面我们来欣赏《太常引》名篇:

[1]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此词被收录在《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下片则表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并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苟且偷安者的深恶痛绝。

[2]

《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

宋·辛弃疾

仙机似欲织纤罗。仿佛度金梭。

无奈玉纤何。却弹作、清商恨多。

珠帘影里,如花半面,绝胜隔帘歌。

世路苦风波。且痛饮、公无度河。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织机的精美、佳人的哀怨以及世路的艰辛,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苦难的无奈。上片写景,开篇以织机织造丝罗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佳人弹奏乐器的场景。下片抒情,词人转而抒发对佳人的赞美和对世路的感慨。珠帘影里,佳人如花般的面容若隐若现,比隔着帘子听歌还要令人陶醉。然而,世间道路却满是苦难风波,词人劝君莫要渡河涉险,表达了对现实苦难的无奈和对佳人的怜惜。

[3]

《太常引·寿李丞相》

元·程钜夫

闲消一半凤城春。杏桃小、怕严辰。

独有柏屏苍翠,便似南华大椿。

露浓天近,玉鱼金印,恩共岁时新。

多少太平民。愿真个、朝堂秉钧。

程钜夫(1249年-1318年),名文海,以字行,号雪楼,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主修两部《成宗实录》《武宗实录》,著述收录在《雪楼集》中。这首词是程钜夫为李丞相祝寿所作,充满了对李丞相的赞美和祝福。既表达了李丞相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宁所做出的贡献,又寄托了词人对李丞相未来在朝堂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期望和祝福。

[4]

《太常引·东园歌管日相娱》

金末元初·元好问

东园歌管日相娱。佳酿出兵厨。

陶写在桑榆。便鹤到、扬州未如。

欹红浓露,绿阴清吹,长日下楼居。

高枕即吾庐。更何待、将宫报书。

元好问(1190年-1257年),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著有《遗山集》四十卷,编金人诗为《中州集》十卷等。其《太常引》词作收录在《遗山乐府》中。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在东园中的闲适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5]

《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清·纳兰性德

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

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纳兰性德。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缠绵”。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该词收录在《饮水词》中。这首词通过描绘晚间的自然景象和词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词人深深的愁绪和无奈。

[6]

《太常引·尘沙拂面阻清游》

清·周之琦

尘沙拂面阻清游。长日下帘钩。

谁倚钿箜篌。尽弹出、新愁旧愁。

朋尊冷落,诗怀潦倒,排闷强登楼。

风柳一枝秋,认当日、烟花汴州。

周之琦(1782年-1862年),晚清词坛名家,著有《金梁梦月词》《怀梦词》《鸿雪词》等,总名《心日斋词》。这首词通过描绘尘沙拂面、长日无聊的场景,以及词人内心的愁绪和对往昔的怀念,展现了词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7]

《太常引·寿高丽王》

元·程钜夫

沁园岁岁菊留芳。待此日、庆真王。

金鼎燮和元。造寿域、同开八荒。

河山带砺,一传千岁,地久与天长。

晴日上扶桑。便先照、琼阶玉觞。

程钜夫相关信息同前。这首词是程钜夫为寿高丽王而作,收录在其《雪楼集》相关词作中。这首《太常引·寿高丽王》以沁园菊花起兴,表达了对高丽王的尊敬与祝寿之情,赞美其功德无量、治理有方,并祝愿其国家世代相传、永享太平,寿宴光明温暖、岁岁安康。

[8]

《太常引·和王治书仲安》

元·安熙

求田问舍欲婆娑。算无地,不风波。

胸次尽嵯峨。世间事、都能几多。

登山临水,望花随柳,独此未消磨。

便拟借行窝。正齐月、光风气和。

安熙(1270年-1311年),字敬仲,号默庵,元代藁城人。这首词通过描绘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表达了词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词中“求田问舍欲婆娑”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算无地,不风波”则透露出词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超脱。

[9]

《太常引·自题小照》

清·纳兰性德

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

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

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为自己的一幅画像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结构紧凑,既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与痛苦,又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0]

《太常引·玉肌轻衬碧霞衣》

宋·高观国

玉肌轻衬碧霞衣,似争驾、翠鸾飞。

羞问武陵溪,笑女伴、东风醉时。

不飘红雨,不贪青子,冷澹却相宜。

春晚涌金池,问一片、将愁寄谁?

高观国,生卒年不详,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词人,与史达祖友善,常相唱和,词风也相近。有词集《竹屋痴语》,该词收录其中。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形象与情感。开篇“玉肌轻衬碧霞衣”,以“玉肌”形容女子肌肤之美,以“碧霞衣”描绘其服饰之华丽,展现出女子的高雅与脱俗。结尾“春晚涌金池,问一片、将愁寄谁”两句,以春晚涌动的金池为背景,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愁绪与无奈。她或许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或许在感慨时光的流逝,但无论如何,这份愁绪都只能寄托于这一片涌动的金池之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雅集相邀】🌺 诗韵墨香汇星河,本公众号诗韵静舍已筑就风雅之境!诚邀天下爱诗之人扫码同游,共品平仄之趣。📜 为守一方诗境清宁,特设琼琚为钥(付费入会),以隔喧嚣俗尘。🎐 特惠雅礼:前99位知音可享三折诗笺之惠(入会折扣),速执诗心为笔,共绘星河诗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