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节 ——第十一周给校长的回信 尊敬的周校长: 展信佳! 认真读完您的书信,感触很多。您对阅读的深刻见解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令人敬佩,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读书节”背后的意义——正如您所言,比节日形式更重要的,是让阅读真正成为日常的习惯与精神的滋养。 正如您所说,读书节里没有读书似乎是一种常态,现在的孩子哪有时间读书?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但在我们桐小,孩子们却是十分幸运且幸福的,因为每天他们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教室,第一件事不是交作业、聊趣事,而是拿出书本开始阅读。教室里没有老师刻意维持纪律,却格外安静。看着他们专注的样子,你能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力量——它不需要多余的督促,就能让孩子们自觉地静下心来。 每周五40分钟大阅读时间,更是校园里最美好的光景。整个校园都安静下来,教室里没有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没有喧闹的活动,只有翻书的沙沙声。孩子们或坐或倚,有的靠在窗边,有的蜷在角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书海里。他们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展颜微笑,仿佛正在和书中的人物对话,和作者交流思想。这种专注享受的状态,不正是阅读最本真的模样吗? 反观当下,我们确实常被各种“活动”裹挟,却忽略了读书最需要的,正是一份纯粹的宁静。 对于老师们的阅读,您也煞费苦心。我们常困于“教书人却不读书”的悖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深知阅读的重要性,记得您对我说过,一个老师不读书,就像一个医生不研究怎么治病,当时我直呼这真的太可怕了!但我们常以“忙”为由疏于阅读,却忘了教育者的阅读深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视野。 您带领老师们从“批注阅读”到共读《论语》,让老师们接触教育专著、人生哲理和中华经典,或许正如您所说,并非所有人一开始都能爱上阅读,但这份坚持就像播撒种子,终会在老师心中生根发芽,再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这种“星火燎原”的信念,恰恰是推动校园阅读文化最坚实的动力。 希望自己也能向您看齐,把阅读真正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应付任务,更不是作秀表演。只有这样,读书节才不会只是“一年一度的烟火”,转瞬即逝,而是化作每一天的寻常光亮,温暖又持久地照亮我们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祝您: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同行者 孔海利 2025.4.26 |
|
来自: 新用户9913Bpb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