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玻璃 琉璃器皿掠影

 书楼寻踪馆 2025-04-26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玻璃器 大英博物馆藏
 
汉代绿色蒲纹琉璃璧。蒲纹是汉代玉璧常见的纹饰,而从琉璃璧上看更似方格纹,江苏东海县尹湾M6西汉晚期墓地出土过两件类似的琉璃璧。
 
元代蓝色琉璃瓜楞珠。同类型的玻璃珠在云南宜良县孙家山M33火葬墓曾有出土。
 
北周碧绿色萨珊琉璃碗。固原博物馆藏。自三国到南北朝是战乱无休的年代,汉文化遭到严重毁损,玻璃工艺亦不能幸免,铅钡玻璃仿玉工艺由此消亡。 此时西方具实用功能的钠钙玻璃容器大量传入中国,多为皇家贵族所享用,被当作斗富之宝器,多见罗马、萨珊玻璃器。
 
战国海蓝胎蜻蜓眼琉璃珠。
 
“好采大丰收”中白菜的叶片层迭翻卷洒脱薄润,青翠欲滴。一只栩栩如生的蟋蟀安然栖息于下。整件作品型似太极,圆融平和。
 
“明朝看我”绿意盎然向上伸展的叶片,象征绵绵不息的活跃生命力,而向下扎实的根须代表着固若金汤的盘石,寓意昌盛未来、大展鸿图。萝卜在台湾俚语又称“菜头”,置于玄关处可为家人带来吉利及“好彩头”。
 
“顺势承气聚悦来”正面是一条生动灵活的金鱼自在摇曳,阴刻的金鱼隐于琉璃后,勾勒出一派祥和之势,金鱼亦是“金玉”的谐音,置于客厅或公司中,聚得满堂金玉。
 
“气贯云霄”竹节复竹节的造型,势如破竹的气势,成竹在胸的笃定,气升事定人和。
 
“英雄汇”以双狮组合,有子孙昌盛之意,“狮”和“太师”同音,是升官的象征。
 
“啸傲风云”龙龟踏浪而来呈收纳之势,集天地之灵气,蕴万物生息。
 
 
 
 
 
古法琉璃,亦称琉璃。琉璃是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整个过程纯为手工制作,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其早期产品以珠、笄为大宗,还有簪、扣子等。笄,颜色以蓝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诸色。明洪武年间,除内宫监在此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 等贡品外,民间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嘉靖前后,增加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的生产。到万历年间博山琉璃生产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由徐应元等发起建起博山炉神庙。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孙延寿等人发起结成博山琉璃业第一个行业组织——炉行醮会。这期间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远销到北京、江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博山已成为国内生产琉璃品的中心。清初博山琉璃产品已发展到数十种,其销路北至北京,南至两广,东至朝鲜,西至河套地区。清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烟袋嘴等逐渐成为琉璃生产中的大宗产品,充翠仿玉的琉璃产品也开始兴盛,琉璃色料的种类大大增加。至道光年间,博山琉璃业进入兴盛时期。咸丰年间,开始出现专门销售琉璃的料货庄,使博山琉璃的销售从集市贸易、长途贩运,逐渐转为以博山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定点销售。清同治年间,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琉璃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除原有产品外,开始生产铺丝屏片、瓶、杯等产品。这时,作为制造琉璃产品的半成品原料——料条,也成捆地运销外地。光绪年间博山制造出内画产品,到光绪末年,铺丝屏吊灯、铺丝围屏、烟嘴、杂货、珠、镯等产品,每年经济南运出的数量约7000担。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博览会上,博山工艺传习所送展的铺丝屏等琉璃产品获优等奖牌。1914年,在山东省第一届物品展览会上,博山送展的铺丝料货等产品获最优褒奖金牌。1924年,由于“爱国牌洋烟嘴”适销对路,博山琉璃生产一度出现了罕见的“洋嘴子市”的短暂兴旺局面。至30年代初,博山琉璃生产从业者多时达4000人,大炉炉户有50家左右。1934年孔宪芝制作的花球在胶济铁路沿线物品展览会上获奖状。1937年,日军侵占博山后,琉璃生产一蹶不振,从业人员减为640余人,年产量不足700吨,仅为战前的5.4%。1943年人员减至不足150人,年产量只有百余吨。日本投降后,又爆发内战,博山琉璃业又遭进一步摧残。至1948年3月博山解放时,博山琉璃业已是凋敝不堪,大炉余十六、七户,从业人员不到百人,圆炉剩20只左右,工匠百余人。仅能生产少数几个品种的产品,而且时作时辍,大部分炉工失业。建国后,博山琉璃生产很快恢复生机,从业人员恢复到800人。1951年初,部分炉工成立博山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 稍后,又有10户大炉炉户成立博山玻璃联合公司。1952年,9户水响货炉户组成玻璃料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所有私营炉户和个体生产的炉业工人都公私合营或加入合作社。1957年后,博山玻璃联合公司和玻璃料器生产合作社先后转产日用玻璃器材和照明器材,脱离了博山传统琉璃生产的轨道。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博山美术琉璃厂)刚成立时主要生产料珠、烟嘴和杂货。1957年开始生产套色雕刻产品。1958年内画艺人薛京万完成内画竹笔改为毛笔和内画烤花两项改革。内画竹笔改为毛笔的试验成功,为博山内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及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烤花内画壶的出现使内画壶的用途扩大到作为香水等液体物质的容器,增加了出口量。80年代以来,博山琉璃制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内画艺术向中、高档产品的方向发展,相继创作出《洛阳兴殿图》《群仙祝寿》《清明上河图》《百子图》《八大医学家》等。同时,以“百”字为题材的内画作品也大量出现,如《百子图》《百美图》《百骏图》《百虎图》等。自1981年起,博山琉璃品先后到联邦德国、瑞士、爱尔兰、美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内画艺人亦多次出国作内画技术表演。到1985年,博山美术琉璃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美术琉璃生产厂家,拥有职工2143人。具有年产琉璃工艺美术品1400万件的生产能力, 完成工业总产值1363万元,实现利税331.56万元。产品由建国前的花球、内画等300多种增加到16大类,3000余个花色品种。精美绝伦的鼻烟壶内画被国际鼻烟壶协会冠以“山东画派”,而轰动欧美;晶莹剔透的琉璃花球奇妙莫测,被誉为“开不败的鲜花”;各种珠帘、花插、烟具制品等深受人们喜爱。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画壶、花球曾获部、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另有传说,琉璃是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是所发现的,于是将之赠与越王,而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回。并赐名为“蠡”。之后范蠡请雕刻家将它雕刻为精美的艺术品作为定情之物送给西施。后来,越国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走之前将“蠡”还给范蠡,同时眼泪流在了之上,因此民间开始定名为“流蠡”“琉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