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10月,赵国邯郸城内,秦国公子异人焦急的等待在产房门外,这位秦国的质子内心充满了马上要初为人父的忐忑和激动,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母子平安,异人悬着的心放下来,异国他乡,自己终于有了一个一家三口的温馨的家。 异人给这个婴儿取名“政”。 那一声啼哭,是秦始皇和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招呼。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关于嬴政(也可以叫赵政)的出生时间要做个特别的说明,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中国历法采用的是“颛顼历”,以每年的10月作为一年的起始月。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听取了司马迁等人的建议,采用“太初历”,以每年的1月作为一年的起始月,并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中。 《史记》的记载“秦昭王四十八年”,应该是按照秦国的颛顼历来计算,也就是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10月。 儿子的出生对于异人夫妇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并不能像别的贵族子弟出生后热烈庆祝,因为就在嬴政出生的前一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大战5个月,秦军大胜,秦将白起直接坑杀赵国军队45万人。国仇家恨之际,邯郸人对秦国公子一家自然不会有丝毫好感。 事实上,秦、赵本是同根同源,历史上是同一个祖先,都是嬴姓,赵氏。到了战国末期,赵国是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而秦是西陲最强大的国家,与春秋时期以蚕食地盘的战争不同,战国时期的是吞并战争,秦赵两国之间,战争不断。 ![]() 秦赵在战国时代一共有七次大规模的战役,分别是: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秦将白起大败魏赵联军; 公元前269年,阏与(yuyu)之战,赵国名将赵奢大败秦军;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战神白起大败赵国军队; 公元前259年-257年,邯郸之战,赵、魏、楚联军大败秦军【成语“窃符救赵、毛遂自荐”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公元前233年,肥之战(石家庄藁城附近),赵国名将李牧率军大败秦军; 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战,赵国大将李牧率军击败秦军; 公元前228-222年,秦灭赵。 时间回到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将王龁(he)率军围攻邯郸,赵孝成王一看这架势,秦国是不要这个质子了啊,加上国内民怨沸腾,决定杀掉异人。 此时的异人除了有老婆、孩子,还有一位事业上的投资人——著名商人吕不韦,形势紧急,吕不韦和异人乔装打扮一番,以重金开道——买通了守门的官吏,顺利逃亡到秦军大营,进而顺利回到秦国。 回到秦国后,马上换上楚国的衣服去拜见自己老爹的正房夫人——出身楚国的公主华阳夫人,并认华阳夫人为母亲,同时,改名字为子楚【为了认妈,不单衣服是楚服,名字都改为楚了】。 至于留在赵国邯郸的老婆赵姬和孩子嬴政,顾不上了,实在是顾不上了!任他们听天由命吧。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了赵姬和嬴政这对孤儿寡母的遭遇:“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意思是: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因为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被隐藏起来,母子二人竟得活命。 《史记》的记载究竟准不准? 母子二人没有被杀的结果是准的。至于怎么躲过了追杀存活下来,大概率又是司马迁先生胡编乱造出来的【注意“又”字】。 为何说司马子长又胡编乱造呢? 纵观《史记》记载,本身就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嬴政的身份问题,在《吕不韦列传中》是吕不韦的儿子,在《秦始皇本纪》中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在《吕不韦列传中》一会是美貌歌姬,一会是富豪人家的女儿。 可以试着从几个点来分析《史记》内容编故事的特点: 首先,《史记》本身是集文学性和史学于一身,而且是个人著作,在先秦史料严重匮乏情况下,采纳些道听途说的八卦、野闻趣事提高作品的趣味性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史记》记载当不得严肃的历史,里面记载的一些内容与考古实证严重冲突,这个后面再叙述【是的,当我说后面再叙述的时候,大家也能猜出来,肯定是关于黑秦始皇的记录】。 其次,《史记》撰写于汉初,汉初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思路,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初现繁荣,与秦朝时期的徭役繁重,民生凋敝形成鲜明对比,汉初多“过秦”思潮,即反思秦朝灭亡教训以自省,贾谊、司马迁都是此间代表人物。且汉武帝时期,经济上采取“算缗”和“告缗”打击商人,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记》内容的价值观都是以儒家标准作为评判原则,儒家推崇“重义轻利”,商人是重利的小人,而“三教九流”中,九流又分为上中下,娼妓属于九流中的下九流,是社会的“贱籍”。铺垫了这些历史背景之后,就不难理解《史记》为何要把与秦始皇关系密切的人立为商人、娼妓的角色了。 但是《史记》的记载也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战国时代的邯郸“倡妓文化”盛行,“邯郸倡”以歌舞为业,类似于现在的艺人。这种真假掺杂讲故事的方式,很是具有迷惑性,人们相信赵姬是“邯郸倡女”也就理所当然了。 再次,《史记》这样的记载实在是高明至极,从不名言讽刺异人(秦庄襄王),却处处在贬损,高贵的王子娶了低贱的倡女为妻,这大概是中国版的“灰姑娘的故事”,创业的投资人——丞相是社会底层人士——商人。接班人——儿子——还是自己两个最信任的人干柴烈火的结晶,秦庄襄王可谓是秦国的育林人,江山一片绿油油! 这种春秋笔法,《史记》中到处都是! 那么赵姬的出身到底如何? 结合《史记》描述:异人与赵姬一见钟情,并顺利结婚生子,在异人逃跑事发后,赵孝成王欲杀赵姬母子,却寻找不得。可以推理出,赵姬应该出身贵族【没落贵族】,吕不韦是红娘,介绍两人认识,因为只有贵族身份才可以在政治婚姻中配得上强国的王子【即使是位落魄王子】,否则即便异人愿意,老赢家族也不可能同意,而赵姬母子被人藏起来,可以大概判断出,赵姬家族在邯郸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否则不可能连赵国国君都找不到他们母子,如果只是一个商人家的歌姬,活过3天都很难。《史记》对赵姬身份的矛盾说辞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嬴政是否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 结合后来异人父子顺利成为秦国国君,可以大概判断出,嬴政是异人和赵姬的亲生儿子。因为战国时期争夺王位的萧墙之乱比比皆是,若不是嫡亲儿子,早就被政敌拿来做文章了,尤其13岁的嬴政继位后,按照《史记》描述出身卑微的赵姬和吕不韦辅佐政权,老赢家没有丝毫非议,那就是无比认同了,但凡有丝毫不是秦庄襄王亲生儿子的迹象,历史也就没有伟大的秦始皇了。 《史记吕不韦列传》这篇文字,大家当做文学虚构故事,看看得了。事实上,在《史记》那么多篇文字中,这一篇文学虚构的内容实在过多。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薨,秦始皇的爷爷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异人被立为宗子。 曾经的质子成为了秦国未来的接班人,随着身份的转变,赵国对异人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史记》记载,赵国当即把赵姬母子护送回秦国。之前不是找不到吗?从257年找到251年,7年时间没找到,男人当宗子了,他的老婆孩子就被找到了?很多细节的描述,越琢磨越会觉得《吕不韦列传》的内涵过于幽默。 ![]() (图片来自网络) 9岁的嬴政踏上秦国土地的那一刻,一定是懵懵懂懂的,虽然他的母亲告诉他,他会是秦国未来的宗子和国君,但是邯郸才是他熟悉的故乡啊。 千年之后的邯郸市在21世纪的城市宣传时卖力的吆喝邯郸是秦始皇的故乡,还专门建了一座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不知道赵国的先人们知道之后该作何感想。 7年不见,宗子楚看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贫贱时期的爱情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情感的慰藉,还有灰暗时光里的希望和梦想。一转眼儿子就长大长高了许多,自从自己逃离邯郸后,自己的儿子其实代替了自己成为了质子。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回到秦国,他们就是秦国的主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9岁的嬴政有着超越同龄孩子的成熟,邯郸东躲西藏,备受奚落的童年时光逼着他让他快速的去适应所有与政治有关的周遭,他多次听母亲说起过,只要到了秦国,一切都会好起来,也是从母亲那里他知道自己会是未来秦国的国君,他暗暗发誓要做一个像自己先祖秦穆公一样的雄主。闲暇时候,他也常常想起自己在邯郸时候的小伙伴——燕国的太子丹。 时光留给嬴政的是无限情感悱恻的回忆和享受当下的快乐。而他的父亲子楚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他马上要走马上任开始为大秦王国废寝忘食了。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丧期满,正式即位,3天后,秦孝文王暴薨!时年54岁,成为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而其老爹秦昭襄王在位时间56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至于孝文王暴薨的原因,后世有许多猜测,但也只是猜测而已。而54岁,在当时,已经属于高寿,要知道,建国前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1957年我国的人均寿命也只有55岁多点。所以不管孝文王的死因如何,从权力的和平交接过程来看,我相信是自然的死亡。至于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提及的阴谋论者,哂笑而过即可,一切人、一切事都可以被阴谋论,世间的八卦和谣言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嘛。 公元前250年,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嬴政正式被确立为宗子。 庄襄王也没有忘记自己患难与共的投资人,即位同时,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封地洛阳,食十万户。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名的风险投资故事,其投资回报率和历史影响也远超历史上的任何投资。当今天我们用概括性的文字来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远远不能体会到这对患难君臣、患难夫妻、患难母子、患难一家所经历的一切。后人盖棺定论认为商人吕不韦专肆投机,但试想,在当时的绝境之下,这支创业团队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以矢志不渝的努力,获得了逢生的转机,这次转机不但是几位历史人物人生命运跌宕起伏的经历,更是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转折。 经历过世间沧桑苦难的秦庄襄王是位果敢有为的君主,对内,大赦天下,取信于民,国内人民乐业,团结一致;对外,继承秦国先祖的事业,积极开疆拓土: 公元前249年,命吕不韦率军灭东周国。 公元前249年,命大将蒙骜攻打韩国,秦国设置三川郡,疆域拓宽至魏国国都大梁(今开封)。 公元前248年,命大将蒙骜攻打赵国,平定太原。 公元前247年,命大将蒙骜攻打魏国、赵国,共取三十九座城池。 纵观秦国,自秦襄公于公元前770年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封为诸侯,正式立国之后,历任国君无论在位时间多久,都把振兴秦国,开疆拓土作为第一要务,对比东方诸国文明发达,直至骄奢淫逸,乐享繁华,秦国君臣始终在野性的进取中保持着对东方文明的谦虚、渴望态度,甚至把东国列国的讥讽、贬低都当做积极进取的动力,而且对于文明、对于疆域有着永无止境的渴望,永远保持着初生牛犊对世界的横冲直撞。这大概就是秦国的“国家风格”,这也是秦始皇能够“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247年5月,35岁的秦庄襄王赢楚,薨。 13岁的嬴政,即位为秦国国君。 战国风云际会的舞台上,终于迎来了一统六合的唯一王者! 中国历史,也终于迎来了她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