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广电网络省级乃至全国层面的整合一直是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也是政策推动的方向。然而,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面临的挑战,关于“广电网络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整合、或者说应该如何整合”的讨论日益增多。整合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还是可能扼杀基层活力的杀手? 本文我们对此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关内容链接,您可以点击文中带下划线的文字和图片了解更多信息。 1. 整合的初衷与现实挑战 推动广电网络整合,最初的逻辑是形成规模效应,以便在与电信运营商的三网融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统一规划建设,避免重复投资;提升整体实力,承担国家文化传播的重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特别是在一些省份完成省市县纵向整合后,集权管理带来的弊端也开始显现。部分基层广电网络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过度集中于省市级公司,导致决策链条过长,有时脱离一线实际和市场需求,执行效率低,创新空间受限。 ![]() ![]() 这种“集权有余,活力不足”的现象,引发了对现有整合模式效果的反思。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决策模式对决策者的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一旦失误,影响范围更广。比如,放弃广播网,主推IPTV,导致高额投资难以收回,类似下面的网友互动很多。 与集权模式失灵相对应的是对基层网络价值的重新审视。 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如“包产到户”,仅用了2年就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恰恰印证了激发基层活力的重要性。 ![]() 很多县级广电网络走到了需要激发内生动力的”小岗村”时刻,也到了必须发挥县级广电网络活力的时候。 有人担心县级广电网络缺乏驾驭复杂技术人才,但这取决于有线电视的战略定位。 若广电网络要成为全业务电信运营商,就必须具备网络效应,网络整合就是必须的。但如果聚焦于做好广播电视核心业务,尤其是本地化服务时,县级网络公司大都具备足够的能力,并且更贴近本地市场,更了解用户需求,与融媒体结合,能更好地服务好本地政府和党委。 历史上,刘邦起于沛县,朱元璋兴于凤阳,皆于县域之内聚集了开创伟业的核心力量。这表明一个县域的人才储备足以支撑重要事业的发展。所以,不应低估县级广电网络的潜力,那里不仅有人才,更有贴近基层,有各具特色的本地市场,是集中统一管理所无法触及的。激发县级网络的活力和创造性,理应成为广电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石。 3. 如何整合取决于定位与目标 那么,广电网络整合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取决于有线电视未来的市场定位和经济性质。根据这两个选项,可以粗略列出以下四种情况: ![]() 若继续将重心放在与电信运营商的全面竞争,发展宽带、5G等类电信业务,那么,为了实现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就必须进行更高层级和更深度的网络整合,以实现高效的网络资源调度、以及品牌经营。这是由电信业务的竞争特性决定的。 若战略重心回归广播电视传输主责主业,并突出有线电视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播属性走向更市场化的道路,鉴于广播电视业务的区域性特点和相对较弱的网络负外部性,没有必要像电信运营商那样必须是全国一张网,则可以允许更多元化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市场主体存在,类似欧美国家仍有大量独立小型有线电视公司的情况,全面的、自上而下的运营管理整合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从加强行政管理,确保意识形态、公共服务属性,兼顾技术产业属性,继续进行行政化的网络整合还是有必要的,其结果可能是有线电视要回归事业编制。但要经营好规模庞大的广电网络,探索“划小经营单元、责任下沉”的模式是必要的,类似改革初期的“承包制”。 ![]() 结论: 广电网络是否需要整合,关键在于“整合什么”和“为何整合”,是不是有利于创新和发展。定位本地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与定位电信运营商,需要不同的整合策略。 但放弃整合同样不可取,尤其是在骨干传输网络层面,统一建设和高效运营对于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哪种整合,都必须赋予地方(县级)网络更大的运营自主权和创新空间,使其能够根据本地市场灵活经营。 从最开始的网络整合至今已经过去了26年,当年网络整合的战略目标,是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无论如何,最终选择哪条整合道路,都取决于国家对有线电视的最终定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