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读一遍这5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实相,越早参透越自在!

 昵称503199 2025-04-27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释义: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谛法门,苦为人生诸苦,集是苦的根源,灭是苦的熄灭,道是灭苦的方法。此句是说在空性中,超越了四谛的分别,也不存在能认知的智慧与所获得的成果,一切皆空。

感悟:生活中,我们常执着于苦乐,为摆脱痛苦、追求快乐而忙碌。但《心经》告诉我们,苦乐并非实有。当我们以空性智慧看待,便会发现,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事,换个角度也许是成长的契机。就像爬山时觉得艰难,登顶后却收获美景。真正的智慧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明白一切皆在变化,无所得才是真的。在这无常的世间,放下对苦乐、得失的执着,方能自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释义:五蕴(色受想行识)构成的生命现象,本质如镜中花、水中月。身体感受如海浪生灭,思维意识似云卷云舒,空性中本无永恒不变的实体。

感悟:我们常常被物质的表象所迷惑,为拥有更多而奔波。同时,也被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左右,陷入烦恼。可实际上,外在的物质如过眼云烟,内心的念头也瞬息万变。比如时尚潮流不断更迭,曾经热衷的物品很快就被遗忘。当我们看清这一点,就不会被物欲和杂念束缚。不执着于色与识,才能回归内心的平静,发现生活的本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这短暂的人生旅程中,莫让物质与杂念遮蔽了心灵的天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释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以及它们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在空性中皆不存在。我们通过六根感知的世界,是相对且虚幻的,并非事物的真实本质。
感悟:我们凭借感官去认识世界,却往往被感官所欺骗。眼睛看到的不一定真实,耳朵听到的可能是误解。比如魔术表演,我们亲眼所见却并非事实。当我们明白感官世界的虚幻,就不会盲目相信自己的感知。学会超越感官的局限,用内心去洞察真相。生活中的烦恼,很多源于对感官信息的执着。放下对六根六尘的依赖,才能开启智慧之门,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正如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常常被感官的 “此山” 所困,难以看清世界的全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释义:因为深知一切无所得,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内心没有任何牵挂和障碍。当我们不执着于获得,就能摆脱烦恼的束缚,获得内心的自在。

感悟: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得到财富、名誉、地位,一旦得不到便痛苦不堪。然而,这种对 “得” 的执着,恰恰是痛苦的根源。就像手握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当我们放下对所得的执念,像菩萨一样以智慧观照,便能心无挂碍。比如面对失败,不纠结于失去的机会,而是从中汲取经验,内心就不会被沮丧占据。只有放下对物的渴望,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让心灵在广阔的天空翱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放下对自我、功利和名声的执着,才能达到心灵的至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义: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佛,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强调了般若智慧对于觉悟的重要性。
感悟:诸佛通过般若智慧觉悟,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在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常感到迷茫。但当我们开启内心的般若智慧,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矛盾,运用智慧去理解和包容,就能化解冲突。般若智慧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只要我们用心去领悟,也能像诸佛一样,在生活中实现觉悟,走向光明。正如荀子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追求智慧需要坚持不懈,终能开启觉悟之门。
图片
图片
图片

分享,点赞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众读者···

END

若喜欢,欢迎关注"悟典致知"图片

谢谢帮忙点亮“点赞”+“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