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是书香能致远 ![]() 文‖王建新 ![]() ![]() ![]() ![]() 最美人间四月天,恰是读书好时节。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单位组织了集体读书活动,让我分享一下自己出书的经历,我感溉万千,捧着自己出版的三本专业书籍,思绪已飞向前几年那匆忙的岁月。构思主题、整理内容、核对数据、拍摄照片、设计封面、联系出版,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劳动。时光荏苒,书页间沉淀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每当翻阅,那段奋斗的岁月便如昨日重现,激励我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虽然出版的是涉及林草业方面的专业性书籍,但它是对当地林草生产和生态修复治理方面的技术性总结与归纳。这些专业书籍浅显易懂,已成为易于理解的文字并传递到田间地头农民的手中,承载着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厚爱,每一行字都是对林草事业发展的热忱期盼。当看见亲手引进培育的红枣良种已示范推广开来,当把一本本有关红枣优质高效栽培的书籍送到枣农手中,当看到某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也醒目地放着自己编的书籍,心中那份成就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些专业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连接着我与枣农,传递着我在生态修复治理、红枣良种培育、特色经济林栽培等方面的智慧与希望。这些专业书籍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求知者的道路,也温暖了那些田间地头渴望丰收的乡亲们的心灵。 旧中国,穷苦人是读不起书的,他们十之八九都不识字,没有文化只能忍受着被奴役、被贩卖和被剥削、过着牛马不如为土豪地主做苦工做杂役的生活。我的父辈、祖辈都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一次,看着父亲用粗糙的双手颤巍巍写他的名字,我泪如泉涌很难平静自己的心情。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他一辈子没读过书,受了一辈子苦,你给咱要争口气,多念上几年书,能看懂队里的工分本本就行了。那时,全村包括父亲在内目不识丁的这个群体,他们的名字都用章子刻就,这些章子村里的会计包管着,分粮食分东西时会计在已制好的名单表后盖章就行了,而且想在什么地方盖就在什么地方盖,这些农民是无权争辩和解释的。我们一大家子到我已整四辈人了,一个太爷、两个爷爷、七个叔伯,识文断字的寥寥无几,就我的二伯父勉强读了当时所谓的高小水平,会写毛笔字了,给我们的家谱简单地写了个记事,最后落款还不忘在他名字的前面特意写上“小学生”三个字,其包含着对家族中能出一位读书人的强烈期盼。如今,我虽未能在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有所建树,但能以书籍为媒介,将所学所得回馈给这片养育我的土地,为林草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也算是对父辈们期望的一种回应。 书香致远,它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心灵的滋养。开卷有益,惠及一生。记得小时候去亲戚家做客,偶然间发现一本连环画版的《三国演义》,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直到离开时还恋恋不舍地回望。小时候,我常去大姨家,喜欢读糊在墙上被炉火熏得发黄的报纸,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地反复阅读。大姨夸我读得认真,便拿出在外地工作的二姨寄来的几封信,让我念给她听。第一遍她没听清,又让我念第二遍、第三遍,念着念着,大姨突然哭了,说她想二姨了......。 真正让我爱上书籍的,并非那些名人传记或诗词歌赋,而是那些鲜为人知的秦腔剧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刚刚依靠粮食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不可缺失。于是,在附近三个村“能人”的推动下,社火表演和传统大戏便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他们购置了戏服戏帽和锣鼓等演出道具,推选了正副戏班长并在村里的男女老少中挑选了演职人员,一个所谓的民间“戏班”就这样诞生了。后来还专门修建了用于唱戏演出的舞台,尽管土台子演出时尘土飞扬,但演员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当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农闲腊月,唱戏看戏便是村民们唯一的娱乐方式。我二伯父就是负责演员剧情表演的戏班长,我父亲负责演员戏服戏帽的穿戴和道具配备。耍社火和唱大戏的推出,吸引了周边村子的乡亲们也前来观看,成为了连接村与村之间情感的桥梁。后来他们还组织这一帮所谓的村级“戏班”到外村演出,也邀请外村的“戏班”来本村演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夜幕降临,灯笼高悬,火把映照,伴随着锣鼓喧天和狮舞欢腾,那“春官”开道、“天官”赐福、迎接外村“戏班”的场景,在偏远的黄土高原乡间小道上,宛如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如今,这种传统的社火表演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里耍社火和唱大戏的那几天,整个村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所谓的演员们担水走路铡草喂牛还哼着戏文唱着腔调。春天高原上那冷飕飕的大黄风也吹不散乡亲们看戏的热情。戏台下围满了人,他们或坐或站,聚精会神地观看着演出,时而鼓掌叫好,时而沉浸在剧情中默默流泪。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偶尔也会被台上的表演吸引,安静地坐在父母身旁,共同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文化盛宴。卖瓜子、卖糖果、卖袜子、卖布料、卖香烟、卖打火机的小商贩们在场子外搭起简易的棚子,不时还吆喝几声,吸引妇女儿童们前来购买。最奢侈地是如果十元左右能买一块电子手表,那就是体面不过的事了。唱大戏以《秦腔》为主。《秦腔》作为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一带。其旋律与唱词时而粗犷豪放,时而细腻婉转,梆子声、锣鼓声与二胡声相互交织,时而激昂如战场厮杀,时而婉转似勾人心魄。那流畅的音乐与婉转的唱腔在戏台上空萦绕,并回荡在村落的每个角落,久久不能散去。 白天的正戏唱得红火热闹时,远处传来了响亮的锣鼓声,原来是村里的慰问团来了,他们在“团长”的带领下用木盘子端着热腾腾的暖锅、香烟和红稠子被面。那暖锅里装满了美味的猪肉炖粉条和煎得黄橙橙的鸡蛋饼,是乡亲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戏班演职人员的感激、尊重与褒奖之情。有些演员戏演的不好,但想方设法要进“戏班”,就是为吃这一口热热乎乎的暖锅而来的。夜幕降临,戏台上马灯高悬,剧幕开启,出相入将、男扮女妆,生旦净丑,粉墨登场。戏台下面更是戏中有戏。天气寒冷,看戏的、看红火热闹的人挨人挤成大大的一团一块,都昂头观看着舞台,舞台的灯光就映射出了庄稼人那朴实的一张张笑脸,有的黝黑、有的皲裂、有的稚嫩。一张张喜盈盈的笑脸中不乏有那俊俏的姑娘们的脸庞,吸引着那些二十出头的农村小伙子们的目光。他们本来就不是来专心看戏的,他们是来凑热闹的,他们是有目的,他们那贼眉鼠眼的目光全聚焦在那些姑娘们身上。他们心里的想法是今年这个戏不能白看,要有所收获,要找个媳妇呢。于是这些小伙们就三五成群地挤着围了过去,故意与姑娘们找话题搭讪,向姑娘们要过年的糖吃,看见姑娘们嗑瓜子,就要瓜子吃,反正是各种理由。甚至掏出葵花籽和水果糖,非要塞到姑娘们手中让尝一尝。正如《平凡世界》中王满银在全村看电影时偷着找兰花送衣裳一样。有的姑娘裹着厚厚的棉大衣,双手还揣在衣兜里,小伙子们就把瓜子塞进她们的衣兜里,甚至有人大胆地递上漂亮的手绢和围巾。一些姑娘会羞涩地低下头,找机会悄悄走开。而那些胆子大些的姑娘则会询问对方是哪个村的、家里是做什么的,是否在打工或念书,以及在哪里挣钱。对答的小伙子们有的说在某某煤矿或砖厂工作,去年刚挣钱翻修了新房还买了暂新的自行车。姑娘会半开玩笑地回应:“你还真有本事呢……”如果对话能进行到这一步,就说明彼此有了好感。小伙子会问:“明晚你还来看戏吗?”姑娘若回答“来”,小伙子便会说“我也来,那我等你着么,你是哪个村的?”。这意味着两人之间已经互生情愫。接下来,有的姑娘会给对方撂下一句话:“那你打听可,我是山背后某村某家,你要是有心,找个媒人来么。”或许,这就是最质朴的爱情剧,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掩饰。农村人选择的是同样朴实可靠的农村人,姑娘们渴望找到的是诚实可靠的庄稼汉。她们渴望被爱,她们想冲破家人的束缚找自由的婚姻。戏台下的热闹与戏台上的专注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却因看社火唱大戏这根纽带紧紧相连。正月时节,春寒依旧料峭,然而,那些彼此心仪的青年男女心中却充盈着融融暖意。他们彼此的眼神交汇,仿佛能驱散寒风,心中涌动的情愫如春芽般悄然生长。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简单的对话和微笑,便是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戏唱完了,村里的年长者们依然围坐在戏台一角的火炉旁,抽着旱烟,谈论着剧情,回味着那些动人的旋律和唱词,有人还站起来模仿演员的表演,评论着其中的优劣,这些演员其实就是本村人,有多大的能耐他们一清二楚。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耍社火和唱大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成为农村老中青和姑娘小伙子们情感交流的桥梁纽带,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与情怀。它让乡亲们在忙碌的农活之余,有了心灵的慰藉与放松,每一场演出,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与弘扬,也是对村民们精神世界的一次丰富与滋养,也让不同的村子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与了解。散场后,在回家的路上,月光如水,凉风轻拂,手拉着手的男女青年们依然流连忘返,不愿就此分别。 在整个戏剧的表演中,我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抄写戏文剧本。当时几乎没有复印设备。剧本全是二伯父从甘肃等地借来的,是手抄油印本的那种,要在半个月之内抄完一本戏,有的剧本还带着唱腔音符,要全抄写下来。打开那泛着油墨纸香的剧本,一行行工整的手写体字跃然纸上,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戏剧爱好者对戏曲的热爱与敬畏。抄写剧本戏文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古老的剧情和人物对话,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份独特的体验,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忠保国》剧情中杨波等人的忠诚与勇敢让我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金沙滩》剧情中杨家将满门忠烈为国捐躯的悲壮让我对英雄主义有了更崇高的敬意;《五典坡》剧情让我体会到了王宝钏对爱情的坚贞不屈以及为追求真爱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窦娥冤》剧情让我深刻体会到旧社会里窦娥无处伸冤只能求助于鬼神的坚贞与抗争精神;《三滴血》剧情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以及误会与偏见所带来的悲剧。每一出剧本戏文,都是一个世界,让我在抄写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的人生,感受了不同的情感。每一出剧本戏文,都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在抄写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文字表达,更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书香致远,抄写剧本戏文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读与写的机会,它不仅滋养了我的心灵,更让感受到了剧情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也就是在这些剧本的陪伴下,我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无知变得有知。后来才知道戏曲剧本是古典文献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它如同一位智者默默引领着我前行,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如今我还珍藏着几本发黄的手抄剧本,看笔迹也是歪歪扭扭,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智者对话,每一次思考,都是心灵深处的一次成长。曾经伏案是少年,如今挥毫已中年,正所谓懵懂无知初长成,书籍启迪是人生。 岁月如梭,书香也伴着我们一大家人的成长。当春风把泛黄的书本一页页翻过时,我们一大家人那暂新的书页正被轻轻翻开,墨香四溢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同古老戏剧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大伯父的长孙、二伯父的三个孙子、我大哥和我二哥的孩子、我弟弟的孩子以及我堂叔的三个孩子,先后被中南大学、重庆美术学院、宁夏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录取。有的已走向工作岗位,有的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许这些书香能告慰九泉之下二伯父小学生的梦想。这些书香亦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一大家人的每一颗心田。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在春日暖阳吻醒枝头的新绿时,择一本好书,如有一良师相伴左右。世界上最奢侈的享受,是就回归自然,平静生活,安静读书。读书是人生最大乐事:阳春,可在文字里寻芳;盛夏,可在文字里纳凉;金秋,可在文字中感受清爽;隆冬,可在文字中获取温暖与阳光。四季都可受益,心田永不荒凉,精神永远富含营养。书香如风,轻拂心田;光影如梦,点亮前行。
(2025年4月23日写于第30个世界读书日) ![]() 作者简介 1.来稿必须保证原创首发,思想健康向上,语言精炼,艺术性强。 2.来稿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和作品名称,如作者本人不愿意显示真实姓名,请在来稿中予以说明。 3.来稿时请附上作者本人的生活、艺术照片和个人创作简介。 4.来稿一律请发873123376@qq.com邮箱,一般在10—15日内编排发出。 六盘山诗文编辑工作室 ![]() Liupanshan 六盘山诗文 编辑:水比药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