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丛余:山中探洞记

 新用户89134deQ 2025-04-28 发布于湖南




 山中探洞记

/丛余

 在小学读书时,学过课本里一篇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双龙洞》。读后内心由衷地羡慕神奇且奥妙的山洞。

 几十年来,我也曾游览过几个天然的山洞,至今记忆犹新。

 一、雪鸿洞

 我最早游览的山洞是安徽滁州市琅琊山的雪鸿洞。

 那是在一九八二年的暑假。我与哥哥陪同父亲从南京旅游回来,途径滁县(即滁州市)游览了琅琊山。

 记得是早饭以后,在哥哥的一个朋友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从滁县火车站附近步行去琅琊山。

 途中父亲就很熟练地把欧阳修《醉翁亭记》背了出来,开头一句是:“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到了琅琊胜境先后看到的是酿泉和著名的醉翁亭。在中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旁边不远处,我特别仔细地阅读了刻在几块石碑上由苏轼手书的欧阳修的名文《醉翁亭记》。琅琊山因欧公的这篇文章而闻名天下。       

 我们沿着溪边路道往山的深处走,山势陡峭,茂林修竹,蔚然深秀。继而峰回路转,再拾级而上,最后就到了琅琊寺。

 寺庙依山而建,从圆门进入庭院,走过明月池上的一座小石桥,殿宇巍峨,香火弥漫。

 就在藏经楼后半山腰有个大石洞,我们走过去。洞口低矮稍宽,它是由陡峭巨大的岩石自然形成洞门状结构。危石为门,可谓鬼斧神工。

 洞门的上方有刻石“雪鸿洞”三个字。是万历四十五年,寺丞仇维桢为此洞题的名。

 我们进入洞内,大约可容下数十人。洞内的正面墙壁有一个大“佛”字。还有一块石刻“丙子面壁处”,亦是仇维桢所书。是纪念明代万历年间,寺丞宋大斗在此洞研读《易经》的。

 洞的深处,有摩崖一方,高约丈余,上刻“南无释迦摩尼”七字,字如斗大,是民国时期达修住持所书。

 洞内四壁及顶部都是巨石,嶙峋险奇,深奥莫测。石壁缝隙处有水渗出,或是水汽凝结,所以略显潮湿。洞的暗处洞穴深不见底,我双手扶着铁栏杆向深处看一下颇有点恐惧,立刻后退了。

 此洞有两个传说,一说曾有西域梵僧在此面壁六年,最终修成正果。一说相传该洞向南可以通往浦口藏兵洞。悠久也好,神奇也罢。美丽的传说总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说原来还有后洞,因某年发洪水,从洞内冒出水来,洪水涌向寺庙。寺庙和尚们不得不堵住后洞口,可见洞之神奇。

 那日虽然游人不多,由于气温高,洞内潮湿闷热得很,我们逗留一会儿便走出雪鸿洞。那是我第一次探访天然山洞。

 二、白云洞

 古城徐州有好几个天然的山洞。坐落在徐州楚汉相争古战场九里山西麓的白云洞堪称徐州天然溶洞之首。

 白云洞早在东晋时期就被记载于《玄中记》:“彭城北有九里山,有穴潜通琅琊又通王屋,俗呼为黄池穴”;唐代的《北堂书钞》也有记载:“又云彭城北有黄池穴,如洞室北通黄屋山”;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更是对它有记载。白云洞和国内的名洞是并列的。

 记得是在那一年暑期,我在徐州教育学院学习,抽空去游览了白云洞。

 几个同学包了一辆三轮车从学院出发,大约半个多小时的样子就到了九里山西麓的山脚下。

 这里林木参天,植被茂盛,的确是天然的网吧。大树底下多是卖汽水,卖西瓜,卖小食品的摊点,主人热情地招呼游客。新沂的一位同学买了四瓶冰过的汽水,丰县的一位同学去售票处买票。

 然后我们一起徒步进入九里山大门,顺着人工修建的层层条石铺就的台阶往上攀登。到了半山腰左拐就是一道不太宽的门,验过票,就进入了白云寺。

 我们先看立着的一块牌子上的游览导游图和简介。

 白云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因居于白云洞之上故名。最初是一座火神庙,唐代有人在白云洞和火神庙里闭关静修,后来逐渐扩建成佛教道场。

 白云寺历经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后被侵华日军毁掉。现在的白云寺于1994年重建。

 在高大的大雄宝殿下面的拱形门就是白云洞入口。洞门上方写着“白云洞”三个字,据说是由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题写的‌‌‌。洞门两侧是清代乾隆皇帝题写的“神迹千秋仰,仙踪万古流”的楹联。

 一个坐在洞门口的大师很温和地与我们点头。我问他说:“此处为啥叫白云洞?有什么典故吗?”

 大师微笑着对我们说:“凡来此地游览的客人,多会问及此话。”

 相传古时候每逢夏秋之交,清晨常有一团白雾从此洞中冉冉升起,慢慢飘向空中。其间有一青龙在洞中修炼,时常随着白云升空,与天神交会。久而久之,周围的百姓认为是菩萨点化,仙气下凡,极具灵气。于是,就有白云洞之名流传下来了。

 我们一行进入洞内,洞很窄也不高。走不远就看见立于石壁之上的一座金身菩萨像。菩萨像面临下行洞,我们顺着铁制的窄窄的梯子慢慢往下移动。初入洞内感觉很闷热,慢慢走下深洞感觉逐渐凉爽。

 紧靠石洞一侧的梯子是折尺着旋转下行的。移动时必须步步脚踏实梯,一手扶着铁栏杆,另一只手摸着一侧的石壁。眼睛睁大一慢二看三行走,头还要不时防备碰到洞壁。

 洞内安装了电灯照明,但是灯光还是显得暗一些。洞内很干燥。据说这个石洞距今已有500余万年历史,面积近万余平方米,属石灰岩溶洞。顶钟乳参差,峭壁怪石嶙峋,还有些石缝裂痕,有的还很长,如利剑劈开一样。

 据专家考证就在这岩壁上竟有古鹿、古象、犀牛、河蚌等古生物化石。因而论证白云洞生成距今约4亿至6亿年。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到洞的底部,站在幽深的暗河小桥上,回头往上看是高阔的洞天,奇特的景观,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力量。

 继续走在平缓直行的洞内,两边耳洞有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塑像,给世人带来福音的送子观音像和其他一些佛像。

 走到出洞口内,是高大宽敞的大厅。墙壁周围是模拟古生物的画像,再现白云洞历史奇观。

 大厅里还有一张文字叙述,白云洞全长一百三十余米,其中垂直部分高度三十余米,气势雄伟,美仑美奂。是一处鲜为人知的天然地下奇观,在苏北地区是极为罕见的。

 出口处的洞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值得品味。

上联:洞洞洞景景景景景景洞洞洞奇;

下联:景景景洞洞洞洞洞洞景景景异。

 这种叠字对联的句读念法有多种,撰写对联的高手大家把白云洞洞府曲折、幽深险峻、神幻莫测的特点淋漓至致地表达了出来。

 我们几个人,对着这一副对联琢磨了好一会儿才离开白云洞。

 白云洞自古到今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宋代曾在徐州任职的苏东坡留下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的诗句;

 明代诗人马蕙在樊哙伏兵插旗处写的诗句是“天空野烧连垓下,落日苍烟接沛中,唯有靡旗踪迹异,年年常见白云封”;

 清末徐州人书法家张伯英游览此洞,吟诵道:“远眺西山无有山,千里华表水云间。

当年淮河声名震,应得石留'第一关’”。

 三、三仙洞

 马陵山,地跨山东临沭、山东郯城、江苏新沂三县,是一条低山丘陵。它呈北南走向,绵延60余公里,以状如奔马而得名。

 马陵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新沂市境内南部,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

 三仙洞在马陵山风景区内南部一个狭长山坳之中。

 记得第一次去探访是从宿迁市向北,过嶂山大闸,进入新沂境内的马陵山镇,即抵达风景区停车场。

 进入景区大门即逐渐上坡而行。不远处有一块巨石,刻有“第一江山”大字。是清朝乾隆皇帝形容马陵山风景的诗句。

 据说,乾隆六度南巡,三次幸驾马陵山。在考察这里的山水景观,风土人情,百姓生活状况后,写下了一首题为《麦》的御诗:

“盼从冀兖寒迟茁,看到淮徐绿满田。

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

 顺着一条游览路线慢行,道两边是茂密的树丛和花草,阳光下郁郁葱葱,富有生机。

 再顺着一窄窄的小路向坡下走,拐了一个弯,在山腰处就看到了三仙洞。

 实际上是山体立面凹下去的洞,洞口大约有两米高,宽有三米。洞口左右和上方的山体表面有碧绿的苔藓覆盖着,洞口地面有从山上渗下来水,显得很潮湿。

 洞口右面在山体上刻有“三仙洞”三字。走进洞内正中石壁上方有一块凹下去的小石洞,可以放下神龛。洞内面积大约十多平方米的样子。

 这个小小的石洞旁边原来是有个龙泉庵。据清同治《徐州府志》载:“龙泉庵,在三仙洞,元延祐间建”。现在庵不复存在。

 三仙洞虽隐藏于密林之中,却早已闻名遐迩。乾隆皇帝来此地游览,写诗赞曰:“拂庐停跸对青山,石洞流泉想像间。”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把三仙洞的故事写进《聊斋志异》里。并说三仙是螃蟹、长虫和蛤蟆三位大仙。颇有传奇色彩。

 三仙洞之所以有名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原因,陈毅元帅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宿北大战。

 宿北战役从1946年12月13日打响至19日结束,历时7天。全歼国民党精锐第69师,师长戴之奇兵败自杀。同时重创国民党第11师,初步扭转了华东战局,粉碎了国民党全面占据苏北的企图。

 就在三仙洞南面不远就是一片碧绿的水面,名之曰“三仙湖”。在湖边山腰处建有苏北战役纪念亭。

 游览三仙洞返回的途中,我看到山路边有一块石板,石板上刻有一首诗《闻蛙》

 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咯咯叫平安。

 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

 作者叫倪瑞璇,是清代女诗人。这首诗用写实的手法,辛辣地讽刺苛重的赋税,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

 查阅资料得知,倪瑞璇,清代才女,宿迁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倪绍赞为县学秀才。她5岁时寄居在睢宁县文化名士舅父樊正锡家。舅父亲自教她读书识字。长大后,她写诗作画,通晓音律,成为一代才女。

 若不来游览三仙洞,就不会认识这位女诗人。

国人皆知宜兴市著名的善卷洞,我最早是三十多年前的暑假去游览的,后来又去游览了两次。

 每次游览都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前几年我写了题为《游善卷洞》的散文,把不同时期游览善卷洞的不同感受浓缩在文章里。

中学时期读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中的“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给我们留下很深刻印象。

 探寻山洞神奇奥秘,只有不畏艰险,才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观。毕竟无限风光在险峰。


作者简介:丛余,原名徐守卫,江苏徐州人,退休教师。

责任编辑: 朱洪涛

栏目编辑: 无尾鱼

排版编辑: 张记虎

       终审编辑: 余   萍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  东风破
乡土文学平台执行主编  施静云
心梦空间平台执行主编  东风破
编辑排版制作室主任  余   萍
编辑排版制作室副主任 李宁平          
剧本原创栏目组组长  东风破(微信:hzflfwt)
乡土诗人、乡土情怀组长谢展南(微信xzhn88888)
心梦空间组长贾建明(微信J18635739022)
乡土作家、乡土情缘组长  余   萍(微信fish20169118)
小说园地组 金莲玉(邮箱1061606121@qq.com)
走遍中国组  李宁平(微信wxid-o8dbutry9n0022
同题诗组长  刘金龙(微信ljl52613) 
编 委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燕宏   陈 乐     陈贤东     
           彭太光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皇  甫   潘政祥   
           袁晓燕   姜盛武  林晚同

划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