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八十六卷 晋纪八 西晋·晋惠帝永兴二年(乙丑,公元305年) 【原文】
【译文】
【解析】 新官上任为什么要三把火? 三把火烧什么是其次,关键在你把这三把火烧起来之后,你这个人才能够立得住。 比如做生意开张第一天,你是不是的把场面搞得火热一点? 赚不赚钱到时其次,人气才是关键。 所以,咱们用这个角度去看上面材料的陶侃,也是一样的。 陶侃有单独一篇说过他,评价是非常高,入仕后其上司都颇为欣赏,尤其是后来的荆州刺史刘弘,更是认为他能够接替自己的衣钵。 但就算领导器重、群众基础好,是骡子是马终归要出来溜溜。 于是陶侃迎来了他第一次的独当一面,这仗要是打好了,将来他前途无量,要是打不好,就算他领导关系再好、群众再喜欢他,他也就那样了,因为立不住啊。 陶侃压力是很大的。 在具体战术上,陶侃用运输船当战舰,被人质疑了。 质疑的人是不是给陶侃使绊子添乱不知道,但这个问题当众提出来,却是非常严肃的。 打仗,不是闹着玩,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别人把自己的命放你手里,你拿运输船当战舰用,这不是把别人的命当儿戏吗? 陶侃的回答很有意思: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却没有从战略战术层面去解释为什么要如此,而是用了一个毫不相关甚至有点匪夷所思说法搪塞过去。 这多少有点用官位来压人的味道。 但要我说,陶侃心思深着呢,听我给你慢慢扒。 之前提到,陶侃这一仗必须要赢的漂亮,但什么是赢的漂亮? 不单单是战果,而且还要是手下这些人觉得,跟着陶侃能赢,听陶侃的能胜,这就之前文章我多次提到的,领导要建立下面人对他的预期,这样下面人才会愿意跟着领导干。 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想到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思路都给说明白说清楚。 但现实情况是,你和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理解你。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我认为陶侃他不能说。 昨天的内容提到,陶侃和他要打的陈敏是老乡,而且还是同一年出仕,陶侃早年在扬州做过一段时间官,所以两人大概率是有一定联系的。 陈敏起兵之后,没有得到江东士族的支持,他手下是缺人的。 大肆任用自己的亲戚、有过往同事好友是陈敏的必然选择,相对的这些人中是不是也会有一些和陶侃又有点关系联系的呢? 这种情况存在的概率极高,这就意味着陶侃能够获得陈敏这些的大量情报。 比如说水军配置、战船情况等等。 但陶侃能把这个说出来吗?能说自己有线人? 说了,这个情报渠道暴露,说不得会害了人家,甚至导致陈敏军事布局全部调整,搞不好还有人会说陶侃私下和陈敏沟通联络。 要只带,几天前咱们还聊到,有人在陶侃的领导面前给上眼药说陶侃和陈敏是老乡,要提防。 所以,陶侃就不能把这个说出来,只能用场面话、官话、政治正确的话回答来搪塞。 但实际上,陶侃如此决策,恰恰是有情报的基础,他知道自己用运输船当战舰完全能够搞定陈敏,所以才会如此生硬的压住下面的意见。 而陶侃不直接说,我觉得还有另一个原因,制造神秘感。 人就是这样,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告诉对方,就算你对了,对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你给自己去魅了。 可你不说,你却对了,对方只会觉得你好牛逼,那么对你的预期、依赖度就在不自觉中增长,因为你在给自己造魅。 对于上面,我向来认为,你要去魅,不要觉得上面领导、权力有多么神秘,其实也就那样。 但是对于下面,我是认为,你要造魅,让下面觉得你神秘,这样有利于稳定预期。 【闲扯】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过一个观点,要接受世界的多样性,尤其是人的多样性。 什么叫人的多样性? 每个人他的经历、环境不同,造就每个人认知不同,这就是人的多样性。 认知不同,不是能不沟通交流,而是成本极高。 人这种生物,天然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别人都不行,看到别人做点事都想指点两句。 说好听叫好为人师,说难听就是臭显摆。 而人这种生物,又天然想获得认同和支持,于是当别人觉得不理解、反对、质疑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想为自己解释辩解,甚至期望把对方说通说明白。 但结果如何? 就像上面讲的,认知不同,你沟通起来成本极高,甚至就沟通不了。 孔子那个三季人的小故事知道吧,三季人说有错吗? 在他的角度没错,以他经历,的确一年就三个季节,如此形成他的认知,你再和他怎么讲都是没用的,没经历过就是理解不了。 人也是一样的,很多东西、很多道理,书上能见、网络上可接触、听途说也有,你不出房门可知天下不假,但那又如何? 你没经历过,这些东西就么有办法沉淀到你的过往中,也无法形成你的认知,自然当别人和你说的一些稍有不同的东西的时候,你自然无法理解。 后来我就明白了一件事,自己做事,别人质疑也罢、不理解也罢,自己无须去解释。 至于别人说的,我只看一件事,就看他有没有经历过。 如果经历过,那么他说的我听一听,如果他没经历过,那么我笑一笑,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