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中都洪武门小考

 三合堂小伙计 2025-04-28

明中都城坐落于安徽省凤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初登大位的明太祖朱元璋为显示新王朝威势,诏以家乡临濠建中都城,征调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百万计,大兴土木,历时六年营造,将成而罢,明中都城中轴线南端首门便是洪武门。

如今的洪武门是在原洪武门遗址略偏南复建,2022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城门及城墙马道矗立在今凤阳县城前门大街与洪武大道交叉口南侧,是一座七开间周围廊三重檐带平座的楼阁式建筑,城门总高47.05米(其中城台高16.8米),长69.78米,深35米。台基上建木结构城楼二层,高31米,斗栱梁架,第二层平座层外有环廊。城楼建筑主色调为暗红,墨线大点金三退晕旋子彩画。绿琉璃剪边削割瓦屋面,四角飞檐,歇山式屋顶,上雕正脊兽。城门正中为五伏五券式单门洞,高7.12米,宽6米。南门外墙上方4.5米乘1.9米匾额,书有“洪武门”三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两边城墙各长70.89米、宽13.44米,高15.6米(含堞墙,即锯齿形防御矮墙),北侧设有与城台平行的相对东西八字形直线马道。台基和城墙马道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包青砖,白灰勾缝,整体色调青白相间,明初官式建筑风格。“城台无论进深、台高都比北京正阳门城台稍大,约在1.1倍左右。”【《凤阳如意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洪武门)工程设计方案》】彰显太祖尊位,极具皇家气派。中轴线上,洪武门与大明门、承天门、午门南北呼应,再现明中都城昔日的绚丽与辉煌,成为“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原明中都洪武门到底建于何年?复建前为何只留下东西两个不起眼的土堆?630多年洪武门都经历了哪些辉煌与坎坷?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查阅资料、搜集民间传说等方式对明中都城洪武门进行了认真考证。

命运多舛的洪武门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濠州府,今凤阳县,25岁参加郭子兴元末农民起义军,率淮西子弟经16年征战,41岁的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经过一年多的多地考察与反复斟酌,认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决定以临濠为中都,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淮西集团勋贵们的一致赞同,并于洪武二年(1369)九月癸卯下诏,“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明太祖实录》)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在淮河流域第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营建(《明中都大观》)。由于工程前期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如都城选址、施工设计、物资调运、人员调配等,因此,中都城真正施工时间应该是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的。开国重臣李善长“洪武四年正月丙戌致仕”回凤阳,朱元璋“命董建临濠宫殿”,直到洪武九年才离开凤阳。(《明太祖实录》《明中都研究》)可见朱元璋对中都工程的重视程度。

根据《凤阳新书》记载和明中都的发现者、北京历史学家王剑英的考证,明中都城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王城制度,“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三朝五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基本格局。总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近7000米(《明中都大观》)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分为外、中、内三道城。外城墙周长60余里,开9门。中为禁垣,砖石修葺,周长15余里,高约7米,开4门。内为皇城,又称紫禁城、宫城。近似方形,周长7余里,高15米有余(“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明中都》。合 15.15米。),实测面积84万平方米。

据考证,中都城的营建工程总体是由内到外顺序:先内城,后外城;先建筑,后城垣;先皇城,再禁垣,后外城郭。至洪武七年,方才“土筑外城”。洪武八年初,外城开始包砖。工程浩大,“令天下名材至斯”(《龙兴寺碑》),所有殿坛建筑“穷极侈丽”,一切石构建“雕饰奇巧”。据统计,参与建设的民夫、工匠、罪犯上百万人。如此宏伟工程持续进行了6年,“功将完成”。洪武八年(1375)四月二日,朱元璋称帝后第二次回凤阳,旨在“亲至中都验功赏劳”。这次在从南京回凤阳的路上,朱元璋的心情还是非常不错的,途经滁州,“遣官祭滁阳王庙”,在醉翁亭饮了酒,夜宿琅琊山。据《凤阳新书》记载,朱元璋前后在凤阳待了26天,住在皇城兴福宫中。期间,去皇陵祭祖,到圜丘祭天。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四月二十八日结束凤阳之行回到南京的当天,却突然下旨,“诏罢中都役作”(《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一年(1378)改建皇陵,洪武十六年(1383)修建龙兴寺。同时史料表明,罢建中都城后,中都城有些工程仍在延续,如外城的城墙及城门修筑持续到了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庚寅,“罢筑凤阳城。先是,命筑凤阳城,军士就役者凡三万余人,至是,上以工力浩繁,命罢之,仍赏赍其军士”。洪武三十年六月戊戌,“赏凤阳等卫筑城门军士九千九百八十七人钞各三锭”。《明中都》一书中,王剑英先生分析,“罢建中都以后,宫殿和中央官署的营建工程确实是完全停下来,不再继续进行下去了,但是中都城的城门、水关等未了工程以后还在进行下去,钟楼、鼓楼还继续施工,别的新建工程项目还安排进行了一些。”)

自罢建中都城以后,明朝官方记载中很少再见到关于凤阳中都城的只言片语,涉及到洪武门方面更是少之又少,我想个中原因大家也都能猜得到。

《凤阳新书》载:“洪武门……北左甲第门……朝阳门……涂山门……以上四门倶洪武二十六年修筑。……南左甲第门……独山门……长春门……前右甲第门……后右甲第门……以上五门倶洪武三十年修筑”。另据孟凡人《明朝都城》描述,《凤阳新书》记载,外城九门修筑时间均为洪武二十六年,可能有误,区别是前四门“上俱有楼”,后五门“上俱无楼”。但二者的共同点,都可以 看 出 洪 武 门 修 筑 于 洪 武 二 十 六 年(1393)。 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罢建中都城后的整整80年,重新修筑了一次中都外城墙。高榖《中都留守修城记》载:“自高皇帝即位以来,迨今八十余载。……内设九门,门楼台基有无相半。岁月即久,倾圮不堪,……适左掖都指挥燕山穆公(盛)……来守兹土……工用告成,壮金汤而坚铁石,民安堵而戎息肩。”此后,虽一再奏请因旧址修筑砖城。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兴工修筑。“从保存下来的两幅明朝时候的凤阳地图看,《凤阳新书》里的《中都形势总图》反映了中都城完好时候的面貌;万历四十一年增补的《中都志》《凤阳府治图》则如实地绘出了当时中都城的状况。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凤阳府志》时,图说上中都城依然'九门高峙,周围基址宛然’。”(《明中都城研究》)乾隆二十年(1755)拆中都皇城(指禁垣)及“城内外废砖及台基等砖”添建凤阳府城。结合乾隆《凤阳县志·城池·中都废城》:“按外城(指明中都城)基址间断犹存。”王剑英分析,“外城基址间断犹存”,就不再是“九门高峙”“砖墙至今甚坚”,对比乾隆凤阳地图和康熙凤阳地图,中都外城九门(含洪武门)已消失。

经过岁月的洗礼,昔日气势恢宏的明中都洪武门逐渐掩没在历史的尘烟中,不知从何时起,只留下东西两个土堆,当地人称之谓留守司南双古堆。王剑英先生在《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中写到,“1960至1962年,安徽省蚌埠市建设局测量队测量绘1:5000地形图时,标高海拔33.797米,遗址四周平地海拔27.68米,相对高度6米。1973年冬平整土地,把它扒低了不少,扒成了两个坡度平缓的小丘。1974年冬,从正在扒挖城砖和基石的坑址测量,洪武门遗址东西宽63.5米,南北长35米。”

洪武门的重要地位及对两京都城建设的影响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凤阳建都除了家乡情结外,还有着政治、经济、军事、交通上的考量。早在渡江作战时,就有谋臣建议“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朱元璋在徐达攻克河南后,急赴汴梁(今开封),经过两个月的视察,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形成明初南北二京的格局。”(《明中都大观》)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放弃建都开封,经过深思熟虑和群臣商榷,决定在离中原较近的临濠(今凤阳)建都。当时的中都城是按国都形制设计,洪武门位于外城最南门,

南为阳、属火,在中都城的中轴线上,往北依次是大明门、禁垣承天门、端门、皇城午门、奉天门。经过洪武门的道路宽敞,按照《周礼》规制,“经涂九轨”,即能并排通过九驾马车,是主干道。由此可见,洪武门对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属于国门。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虽然罢建中都,只是废除其京师的地位,中都城并没有被废弃。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丁酉,正式在凤阳设置中都留守司,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及以后还陆续修筑了洪武门等外城九门,突出了凤阳帝乡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又强化了凤阳的政治地位,可见凤阳仍是大明王朝初期的陪都。因此,洪武门在中都外城九座城门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明中都城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之后,在自己家乡悉心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被国内古建筑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奢华的都城。它的规制,上承宋元,下启明清,为明代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建设提供了蓝本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拿凤阳明中都洪武门来讲,它对南京和北京的外城正南门设计有一定的影响。“南京承天门前相当于凤阳明中都的大明门,初名'广敬门’,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改名洪武门。”(《明中都大观》)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改名必然是受到了中都城洪武门的影响。凤阳中都城原设计12门,四面外城各设3座城门,罢建中都后,革去西边的长秋、子顺 2 门,革去北面父道 1 门,仅开 9门。凤阳洪武门位于外城三座城门之间,中轴线最南端。与南京洪武门的位置有很大区别,明初修筑的正阳门在其之南,向北依次有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具有国门的地位,因此正阳门才跟凤阳洪武门相当。老北京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正阳门是“京师九门”之一。“受凤阳明中都城影响,北京的南城墙向南推移了将近800米,……延伸了京城和皇城、宫城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宫阙的纵深度和雄伟气势,确定了正阳门、大明门、承天门的位置……”(王剑英《明初营建中都及其对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影响》)所以北京的正阳门所处的九门位置和凤阳洪武门相同,但是从政治和军事地位上讲,永定门在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南端,其重要性才与凤阳洪武门相当。

对复建的洪武门几个疑问与推测凤阳明中都洪武门的复建是凤阳人的长久夙愿,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是承传古今的桥梁,映射着600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但是,看到当前复建的凤阳洪武门,估计许多喜欢明史的朋友跟笔者一样,不自觉地会产生一些疑问:洪武门建筑规模到底有多大?建设的位置是否准确?有几个门洞?649年前,因洪武皇帝“诏罢中都”,之后朱元璋承认“以临濠为中都”的错误,“检制其心”“夙夜兢惕,弗遑底宁”,故从朱元璋起及有明一代,朱氏子孙为维护太祖皇帝形象,树立明朝皇权的威严,对凤阳明中都兴建与罢建鲜有记载,有关凤阳中都城的变迁多是避之不提,使得一些细节的东西无法找到直接证据。但是,明史专家们总会抽丝剥茧,从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寻找证据。一方面,既然凤阳明中都城建设为南京和后来北京的都城建设提供了蓝本,无疑从两京相应的建设主体和结构可以找到当年中都城的影子,可以作为洪武门复建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现场勘测和考古也可以找到答案。

实测明中都皇城面积为84万平方米,比北京紫禁城整整大12万平方米。明中都城的考据者——明史学家王剑英认为这是朱棣在建造北京故宫时,有意为之,意在尊祖。“尊祖”不能越制,自古有之。仔细查阅复建洪武门建设的相关数据,是在北京正阳门城台基础上按1.1倍比例扩建的,规制也大于南京正阳门(洪武门)。因此,复建的洪武门的规模是基本符合当时情况的。

笔者在凤阳县重点局了解到,经考古发现,明中都洪武门遗址的位置在洪武路与前门路交口偏南,因修建前门路时略占遗址北侧,故在复建洪武门时向南略微平移了些距离。关于复建的洪武门是几券门的问题,笔者查阅了明代关于凤阳府志的部分地图,外城门洞数量均未明确画出。我从网上搜阅了西安外城门、南京正阳门、北京正阳门永定门、其他一些外城城门以及翁城的箭门,发现都只有一个门洞。利用几个早晨,我开车沿凤阳明中都外城遗址跑了一圈,考察了北左甲第门遗址、朝阳门遗址和刚竣工的涂山门遗址(其他各门遗址及城门道路已消失或无法查找)。从现存的几个外城门可以明显看出,城门遗址都只有中间一条道路。结合王剑英先生1974、1975年拍摄的洪武门遗址、涂山门遗址、朝阳门遗址、北左甲第门遗址照片看,也是这种情况。从军事防御角度说,古代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外城墙是战略防御的第一道屏障,相对于城墙,城门是战争防御中较为薄弱的地方。古代战争中,无论是直接攻破城门,还是从城墙攻入城内的士兵,第一时间便是打开城门,以便大部队长驱直入。因此,大明门、承天门可以为三券门,午门为“明三暗五”,但是作为都城的首要门户——洪武门单券门洞肯定是比较容易防守的。复建的洪武门设计者,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也同样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给出了“城门设计为单门道形式”的结论。

《明中都研究》一书中,关于洪武门王剑英写道,“从《凤阳新书》和其他有关记载,……洪武门是明中都城的正门,南向,三券,有楼。”笔者调研了解到,也正是因为复建洪武门之前,很对人对洪武门门洞到底是一券还是三券争议很大,凤阳文物管理所于2019年对洪武门遗址进行了考古清理,发现了残存的门枕石等遗迹,确认只有一个门洞。看来,王剑英当年“三券”门洞的说法只是推测,描述是不准确的。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