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赏石三要义

 自华居 2025-04-28
图片
传统赏石三要义:古、雅、隐
      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源远流长,'瘦、皱、漏、透'四要素作为形态审美的基石,早已成为鉴石者的共识。然则,真正令一方顽石升华为艺术品的精髓,往往在于超越形质的气韵把握。笔者经年玩石,深感'古、雅、隐'三要义恰是贯通形神的关键桥梁,今试析其奥义,供诸君参详。

图片
一、古:返璞归真的本真之境
'古'非岁月之陈迹,而是天地造化的初始印记。正如《说文》所言'古者,故也',其本义指向万物生成时的纯粹状态。观石之'古',当于嶙峋肌理间见混沌初开之象,在孔窍交错中寻自然生发之趣。譬如太湖石历经千年浪激,其形虽千疮百孔,然骨相中犹存太古风骨;又如灵璧石叩之清越,声韵里自含洪荒遗响。此等古意,正如老者眉宇间的沧桑,非刻意雕琢可致,乃天地岁月合力雕铸的自然证言。

图片
二、雅:超然物外的精神格调
雅者,俗世之镜鉴也。传统赏石之雅,在于以物载道、托石言志的文人品格。米芾拜石,拜的是石中孤高傲岸;东坡供石,供的是胸中磊落光明。一方雅石,当如倪云林画中疏树,简淡中见风骨;似八大山人笔底游鱼,白眼间存气节。其雅不在繁复精巧,而在留白处见天地,于残缺中生圆满。吾有幸收藏一件灵璧石'云岫',虽无奇崛之态,然石面云纹若隐若现,恰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远山含黛,此等雅韵,实乃文心与天工的共鸣。

图片
三、隐:大道至简的哲学意蕴
'隐'之妙境,在似有还无之间。《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赏石之隐,正在形质之外另辟玄机。如昆石通体雪白,却在肌理深处暗藏星斗之象;英石皱褶密布,竟于光影交错时幻化龙蛇之形。此等隐逸之美,恰似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会心,又如禅宗'拈花微笑'的顿悟。我收藏的另一件灵璧石'禅月',其形不过寻常顽石,然月夜观之,石纹竟与树影共舞,方知'空故纳万境'之真谛,此乃隐之至境。


图片
总之,古、雅、隐三要义,实为传统赏石文化的精神密码。古是根基,赋予顽石以时空厚度;雅是风骨,提纯物象为精神符号;隐是境界,化有限形质为无限意蕴。当我们在瘦皱漏透的形态框架中,贯注这三重精神维度,便能在石涛'一画论'所说的'混沌里放出光明'——从具象走向抽象,自物性通达心性,最终完成从'观石'到'观道'的审美飞跃。如此,方不负古人'一洗人间肉飞丝雨境界'之深意。
图片
图片
文中图片、视频赏石均为作者收藏,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