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与战略价值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山西煤化所')与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4月17日签署'生物质基长碳链α-烯烃合成'中试项目协议,标志着我国在生物质高值化转化领域迈出颠覆性一步。该项目通过生物质路线替代传统石油基工艺,创新开发α-烯烃定向合成技术,其产物可覆盖高端润滑油(粘度指数>150)、油田助剂(耐温>200℃)及环保增塑剂(迁移率<0.5%)等高附加值化学品,直接对标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国际巨头垄断的高端烯烃市场。 技术路径与核心优势 1.原料革新与低碳工艺 项目以生物质油脂(如棕榈油、废弃油脂)为原料,通过油脂加氢脱氧-芳构化-选择性裂解三级催化体系,实现碳链长度精准调控(C10-C18),较石油基路线碳排放降低60%以上。山西煤化所所长房倚天指出,该技术依托团队在生物航煤/柴油制备(已完成万吨级示范)和油脂衍生酸/醇合成(选择性>95%)等领域的技术积淀,构建了'生物质→中间体→终端化学品'的全链条转化体系。 2.产业链重构与进口替代 技术突破将重塑国内高端烯烃产业格局: 打破技术壁垒:解决国外对长碳链α-烯烃(如1-十二碳烯、1-十六碳烯)长达30年的专利封锁; 贯通产业链:与泸天化现有'脂肪醇→α-烯烃→高端润滑油'产线协同,形成生物基精细化学品产业集群(涵盖酸、醇、胺、表活、润滑油五大品类); 降本增效:初步测算生物质路线成本较进口石油基产品降低25-30%,单套10万吨级装置年产值可达15亿元。 产学研协同创新范式 项目采用'院所研发+工程转化+产业落地'的协同模式: 基础研究层:山西煤化所主导分子筛限域催化(SSZ-13酸性调控)与金属-酸双功能催化剂设计,攻克中间体过度裂解(甲烷生成<5%)和副产物控制(选择性>85%)难题; 工程放大层:中国化学赛鼎工程提供反应器微界面强化与热能耦合优化方案,确保中试装置连续运行周期>1000小时; 产业应用层:泸天化依托30年油脂化工经验,布局生物基高端润滑油(满足风电齿轮箱、航空航天液压系统需求)和环保增塑剂(替代邻苯类有毒产品)两大市场。 感谢您的阅读,请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