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没有伪装的士兵和装备,在战场上就是活靶子。网络上充斥着无人机精准轰炸单个士兵或小队的画面,而那些试图藏身林区的车辆,也难逃自杀式无人机或远程精确炮火的打击。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缺乏有效伪装。 伪装的艺术那么在现代战场上如何生存?俄军似乎已经遗忘了伪装这门古老技艺。这很反常,因为伪装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技艺。多年来,我们在军事演习中看到的伪装尝试寥寥无几——无非是给车辆罩上基础伪装网,或是士兵穿着带防近红外(NIR)功能的迷彩服。但仅靠这些,远远不够。
伪装网历史悠久:从简单印有迷彩图案的大块布料,到切割成叶片形状的布料,再到如今先进的多光谱伪装网。目前,全球有几家公司专门生产伪装材料,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值得注意的包括瑞典萨博、以色列Fibrotex和德国Ghosthood。 本文重点介绍萨博。自1960年代起,该公司就致力于伪装技术,并不断从乌克兰战争中吸取经验。其目标是最大限度降低人员、车辆和设施的被发现率,提升战场生存概率。萨博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战场伤亡来自远程火力打击——目标被锁定后几分钟内就会遭袭。AI加速了传感器数据融合与评估,进一步缩短打击时间。冲突双方使用的无人机、巡飞弹和FPV无人机彻底改变了战争形态。
伪装系统以豹2或艾布拉姆斯坦克为例:这些庞然大物发动机会散发大量热量,且因非隐身设计,容易被合成孔径雷达探测。萨博称,其超轻型伪装系统(ULCAS)配合移动伪装系统(MCS)可减少90%雷达反射。该公司表示,Barracuda系统能将全频谱信号特征降低80-90%,组合使用效果最佳。(乌克兰现场测试M2和CV90,哪种步兵战车更好?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ULCAS看似标准伪装网,实则更为复杂,适合静态目标,防护多光谱探测,其频率选择表面允许使用无线电和GPS。MCS则为坦克、卡车等装备量身定制,不影响车辆操作,除多光谱隐身外还能降低行驶中的被发现率、减少车内积尘并调节温度。
士兵系统在北极环境中,极端天气和巨大温差(-40至70°C)让伪装变得极其困难。萨博的专用极地网重仅250克/平方米,能应对这种温差而不影响效果。对于单兵而言,传统吉利服已无法应对现代传感器。一名暴露的士兵可能危及整个小队。萨博开发的单兵系统是一种约1kg重的隐身斗篷,日间模式防可见光/NIR/热成像,夜间模式优化背景对比度。 互操作性与知识共享在拥有大量传感器的现代战场上,萨博认为互作性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萨博强调:伪装系统必须兼容北约标准;不同装备的伪装需无缝协作。
结论在全频谱侦察的现代战场上,隐身不再是可选技能,而是生存必需。各国军队在采购新武器时,必须同步投资伪装技术——否则,再先进的装备也只会成为敌人的靶子。伪装系统或许目前不在采购清单的榜首,但它应该排在第一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