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时期最优秀的雷达站P-14“防御”雷达站

 胡侃杂史 2025-04-29 发布于黑龙江

今天,我将带大家了解一款苏联最古老的雷达之一,它直到最近还在服役。这就是 P-14(5Н84А(П))“防御”——一款米波段远程探测雷达。

凭借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和像茎干一样弯曲的桁架结构,这部雷达很容易辨认。我小时候在彼尔姆附近的赫梅利村第一次注意到这种“雷达器”。P-14雷达距离无线电技术营主要阵地向南偏东约100米的位置孤零零矗立,在“彼尔姆石油有机合成厂”的田野与建筑背景下格外显眼。后来,这片区域逐渐被森林覆盖,不过直到大约十年前,还能隐约看到雷达天线的轮廓。至于现在,它的状况我就不清楚了,改天有机会要去看看,很可能已经被拆解成金属了。

在托利亚蒂市的萨哈罗夫技术历史公园内,收藏有一套 P-14 雷达系统。右侧的天线,很可能是某种型号的 NRZ-4“口令”应答机天线。

P-14远程探测雷达由俄联邦股份公司“НИТЕЛ”自1959年起研制并量产(以下为制造厂商的信息):

  1. 1РЛ113“列娜”(Лена)——固定式雷达,以及44Ж6“货车”(Фургон)——可运输/可拖曳式雷达。这些属于固定部署的型号,“列娜”一般设于一栋或两栋建筑内,第二栋通常用于安置柴油发电机组。
  2. 5Н84“防御”雷达——移动式雷达,设备安置在六辆大型挂车/半挂车上。

另一种说法认为,移动版雷达也被称为 П-14Ф“货车”(5Н84)。此外,还有一种对 П-14 的分类方法:5Н84、1РЛ113,代号“列娜”;5Н84А、1РЛ113А,代号“防御-14”。从分类方式来看,大概是根据移动能力或者设备最后一次现代化升级情况来划分的。而“橡树林”(Дубрава)这个名称,是部队内部对这套雷达的俚语称呼。

P-14的抛物面天线宽达32米,高达11米。这种雷达可以在最高30,000米飞行高度下,探测到400公里之外的目标,而且能在-50℃至+50℃的环境温度下正常运作。

关于P-14,作者还有一段后来的回忆,是他在服兵役期间的经历。

在学习1РЛ113雷达的技术文件时,我记得有一张照片:一间被大雪覆盖的小屋,屋顶上伸出一个巨大的雷达天线。此外,还有两个让我觉得很神奇的词:“波导”(волновод)和“本振”(гетеродин)。至于那几十册技术文档,虽然装订精美、封套是用真皮制成的扣带式文件夹,但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说内容实在太晦涩难懂,尽管如此,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我还是把它们硬着头皮全部读完了。

有一次,我来到 54独立雷达连(54 орлр)51无线电技术团(51 ртп)驻地(呼号“沃尔索夫卡”,具体军号记不得了),连长为了提高我的业务水平,安排我参观了1РЛ113固定式改型的P-14雷达。那时在这台雷达上服役的是我的老乡,可惜他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

雷达站1РЛ113“列娜”(北约代号:Tall King)

所有设备都位于一座外观独特的独立建筑内。建筑内设有专门隔开的区域,里面安置着一个看起来像胖胖鱼雷、装在箱子里的“灯管”——即电磁波的发射源。据说,在这台设备旁边,甚至直接在它上面睡觉是很暖和又舒服的,不过前提是它不在工作状态。当它加热时,会发出剧烈的噼啪声,并变得对健康极其危险。还有一名士兵告诉我,有一次有人把一只猫扔到了发射器上,结果那只猫很快就掉毛并且死了。

这套雷达设备已经很老旧了,还存在万向传动装置的问题。至此,我对P-14雷达的结构与作战应用的认识也就告一段落了。不过,有一点我牢牢记住了:不要在“灯管”旁边睡觉,也千万不要把猫扔到发射器上。

回到连队的半地下发射控制站后,我开始缠着连长询问雷达操作员层面上这套设备是如何运作的。我一向好奇心很重。连长很高兴地答应了,决定给我实际演示P-14的工作,并下令启动设备。过了一段加热时间后,显示屏亮了起来,随着天线旋转,屏幕上出现了特有的扫描光束。

我正高兴地准备继续提问,结果光束连一圈都没扫完就开始抽搐,最后停了下来。连长通过电话联系了雷达班,得知天线阵列的那个问题万向节又断了。至此,我与这部雷达的“亲密接触”彻底结束了,我也赶紧回到营区去了。

现在,在托尔雅蒂的卡·戈·萨哈罗夫技术历史公园展览区中展出了P-14雷达。

很可能,那台展品是P-14的后期改型——5Н84“防御”雷达,它直接安装在地面上,没有使用拖车平台。又或者,其实那是44Ж6“货车”(Фургон)型?原作者也不确定这个型号。

让我们看看这个雷达系统的技术性能参数(ТТХ),即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们仍然表现不俗。仅凭庞大的外形就足以震慑潜在对手了。

还是说,问题出在它后期的一些元件是乌克兰生产的?又或者,我是把它和НРЗ-4系统搞混了?

5Н84“防御”雷达用于远距离探测空中目标,并测定其距离和方位,既可作为自动化指挥系统(АСУ)的一部分工作,也能独立运行。

“防御-14”远程探测雷达,是基于“列娜”雷达的改进型,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具备机动运输能力。

整个雷达系统由六个运输单元组成(两辆半挂车装载电子设备,两辆装载天线和桅杆设备,还有两辆挂车携带能源系统)。

另有一辆单独的半挂车上设有外置操作站,配备了两个显示器,操作站可以与雷达本体相距最多1公里。

为识别空中目标,雷达系统还配备了地面无线电询问器(敌我识别装置)。

雷达站 5Н84 “防御”(“Оборона”)

你们觉得照片前景拍到的是什么?

在后方可以看到雷达山上的雷达(包括P-35和PRV-16),我以前曾在那里睡过。相关报道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查看。

在5Н84 “防御”雷达站中,设计了三种空域搜索模式:

  • “下波束”模式:加强对低空和中空目标的远距离探测能力;
  • “上波束”模式:提高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角度上限;
  • “扫描”模式:上下波束交替工作(每完成一次扫描切换一次)。

在遭遇有源干扰时,雷达通过工作频率调谐和首次应用的三通道自动补偿系统来保证抗干扰能力。对于无源干扰(就像在“列娜”雷达中那样),采用了基于势能示波管的相干补偿设备。

“防御-14”雷达可以在环境温度±50°C、风速高达30米/秒的条件下工作。

5Н84 “防御”雷达站。左侧疑似是NRZ-4“密码”(Пароль)型敌我识别天线。

5Н84 “防御”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 工作波段:米波
  • 探测区域:

    • 方位角:360°
    • 仰角:12°(下波束模式)、17°(上波束模式)
    • 最大探测高度:45公里(下波束模式)
  • 在高度10000米处探测战斗机类型目标的距离:

    • 下波束模式:300公里
    • 上波束模式:280公里
  • 坐标测量精度:

    • 距离误差:1200米
    • 方位角误差:1.2°
  • 运动目标显示系统(СДЦ)的抗干扰能力:26 dB
  • 输出信息形式:模拟
  • 信息更新周期:10秒或20秒
  •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90小时
  • 功耗:100千瓦
  • 操作人员:每班6人
  • 部署时间:24小时

小趣事:有趣的是,NRZ-4敌我识别系统的天线旁完全没有任何说明牌,而雷达天线基座上却有一个很霸气的铭牌,写着这不是P-14雷达,而是R-412-A地波通信站!

5Н84 “防御”雷达简介

5Н84 “防御”(也称”Оборона-14”)雷达用于监控空域,探测、测量空中目标的方位、距离、速度和航迹,能够在强电磁对抗条件下以高分辨率完成任务,可作为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АСУ ПВО)、快速反应部队和民航管制系统的一部分单独或配套使用。

制造单位是下诺夫哥罗德无线电工程研究所(ННИИРТ)。

  • 设计目的:固定式两坐标值班雷达
  • 总设计师: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奥夫夏尼科夫
  • 服役开始年份:1959年
  • 退役时间:2003年(据说在乌克兰仍在服役)
  • 总生产数量:731部

雷达站 5Н84“防御”

天线基座、转环,还有疑似那套万向节的残骸

右边是5Н84“防御”雷达天线的基座。左边看起来像是旋转驱动器。

不过在这里作者有点犹豫了:也许这其实不是“防御”,而是44Ж6“货车”雷达?那是一种条件可运输、半固定式的雷达站。

从下方看P-14(即5Н84)雷达的“茎干”结构

不过这里我就完全不明白了。如果说天线反射面前方是发射器,那么后面这个“突起”又是什么?

这就是“敌我识别”系统的地面询问器——НРЗ-4“口令”。

不过我不太确定这是不是传说中的“口令”,也就是据一些Z博主所说,曾被普里戈任用来击落俄军飞机的系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肯定不是“克里姆林-2М”天线阵列。不过网上流传的一些НРЗ-4“口令”的天线阵列照片,与这里看到的这副天线在比例上有些不同。

另一张“敌我识别”系统НРЗ-4“口令”的天线阵列照片

最后再看一眼P-14“防御”雷达的天线阵列。远处可以看到S-300防空导弹系统的天线,以及伏尔加汽车制造厂(AvtoVAZ)总部大楼。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苏军驻德防空部队无线电技术兵资料(РТВ ПВО ГСВГ)以及防空部队(ПВО)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