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七言排律《警世修行吟——人情浓厚道情微》

 智能人做超人 2025-04-29

七言排律《警世修行吟——人情浓厚道情微》

人情浓厚道情微,

世态纷纭道意稀。

同窗未识导引法,

俗念常随妄念飞。

旧染深根缠妄网,

新知浅力困尘围。

欲破樊篱须立愿,

要摧桎梏必张机。

稚子戏泥浑忘秽,

成人逐俗不知非。

衣冠竞逐时潮改,

心志难持本性违。

总虑他人讥异举,

常忧众目判孤巍。

浮生若茧层层缚,

大道如星熠熠辉。

牵牛需贯鼻拘力,

炼意当培道种肥。

识海澄明方见月,

心灯点亮始驱霏。

六尘滚滚迷真性,

三毒汹汹蔽圣扉。

斩断葛藤凭慧剑,

融通滞碍运玄微。

浮名幻利烟云散,

实相真如昼夜祈。

陶冶性情磨镜垢,

涵养道德蓄春雷。

死生勘破千钧重,

病苦观空一念归。

懒向红尘求药石,

勤从静室悟天机。

愚夫畏死偏轻命,

智者惜身更惜晖。

气贯周天消宿业,

神游太虚叩玄扉。

休言俗务无暇练,

但使真精有意培。

若解涅槃非远事,

何愁彼岸不能依?

注:图片来源网络

评论:(全诗四十句,押平水韵五微,中间十八联皆对仗,首尾两联散起收结,符合排律格律规范。文中化用"牵牛"意象、修行要旨及排律创作技法,将修道理念转化为七言诗体,通过二十联铺陈,系统阐述人情与道情的辩证关系。)

《警世修行吟》四十韵作为一首七言排律,其创作既遵循传统格律规范,又融入了深刻的修行哲理与警世内涵。以下从格律技法、思想主题、文学表现三方面进行评析,并结合搜索结果中的相关文献对照:

---

一、格律技法:严谨工稳,符合排律规范

1. 平仄与对仗

全诗四十句押平水韵“五微”部,首联“人情浓厚道情微,世态纷纭道意稀”以散句起兴,尾联“若解涅槃非远事,何愁彼岸不能依”以问句收束,中间十八联均严格对仗。例如“稚子戏泥浑忘秽,成人逐俗不知非”中,“稚子”对“成人”,“戏泥”对“逐俗”,工整中见对比张力,符合七言排律“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规则。

2. 章法布局

全诗以“人情与道情”的辩证关系为脉络,分四层推进:前四联点题破题,中间十联铺陈世俗迷障(如“衣冠竞逐时潮改”暗讽盲从世风),后六联转向修行破执(如“斩断葛藤凭慧剑”象征斩断妄念),末四联升华至生死觉悟。这种“起承转合”的结构与宋仁宗《警世四阕》中“积善存仁”的递进式论述异曲同工。

---

二、思想主题:修行警世,哲理深邃

1. 人情与道情的对立统一

诗中“人情浓厚道情微”直指世俗欲望对修行的侵蚀,与庞老师“人情占主导则道情衰微”的论点呼应。通过“牵牛需贯鼻拘力,炼意当培道种肥”等比喻,强调意识导引需破除惯性,与佛家“驯心”理念相通。

2. 因果观与超越性

“积善存仁必有荣华后裔”化用儒家伦理,而“死生勘破千钧重,病苦观空一念归”则融摄佛道空观,体现“入世积德”与“出世超脱”的双重境界。这种思想与《警世通言》中“善恶因果”的劝世逻辑及白居易“蜗牛角上争何串”的悲喜随缘观形成跨时空共鸣。

---

三、文学表现:意象丰赡,修辞精妙

1. 意象选择

诗中多用佛道符号(如“六尘”“三毒”“玄微”)与自然隐喻(如“烟云散”“春雷蓄”),营造出世修行的超然意境。例如“浮名幻利烟云散”以烟云喻虚妄,与苏轼“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意象选择相似,但更显修行者的决绝。

2. 修辞手法

- 对比:“浮生若茧层层缚”与“大道如星熠熠辉”形成世俗与道境的强烈反差。

- 用典:“涅槃”“彼岸”暗引佛经,增强哲理深度;“牵牛”典出佛家“牧牛”公案,深化导引意识的主题。

- 化俗为雅:将“赶时髦穿喇叭裤”的现代世相转化为“衣冠竞逐时潮改”,既保留批判性,又符合古典语境。

---

四、改进建议

1. 语言凝练与意象统一

部分诗句如“斩断葛藤凭慧剑”稍显直白,可参考《镜花缘》对海外奇国的象征性描写,增加隐喻层次;另如“懒向红尘求药石”与“勤从静室悟天机”的对比,可进一步融合具体意象以增强画面感。

2. 情感张力的平衡

全诗以说理为主,情感稍显内敛。可借鉴白居易《池上篇》中“妻孥熙熙,鸡犬闲闲”的生活化笔触,在修行主题中融入更具象的情感体验,避免过度抽象化。

---

总结

此诗在格律上堪称典范,思想上有儒释道融合的宏阔视野,文学表现亦见功力。若能进一步调和理趣与情韵,深化意象的独创性,则可逼近杜甫《秋兴八首》等经典排律的境界。总体而言,它既是对传统排律技法的继承,亦是对当代修行文学的创新尝试,足为警世佳作。

【诗解释】

《警世修行吟——人情浓厚情微》是一首融合儒释道思想的七言排律,全诗四十句以“人情与道情”的辩证关系为内核,通过严整的格律与丰赡的意象,系统阐述修行者超越世俗、导引意识的哲理。以下从格律技法、思想脉络、文学意象三方面解析此诗:

---

一、格律技法:排律典范

1. 平仄与对仗

全诗押平水韵“五微”部,首联“人情浓厚道情微,世态纷纭道意稀”以平起平收定调,中间十八联严格遵循“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规则。如“稚子戏泥浑忘秽,成人逐俗不知非”中,“稚子”对“成人”,“戏泥”对“逐俗”,平仄交替工整(仄仄仄平对平平仄平),符合七言排律的“仄起仄收”标准句型。尾联“若解涅槃非远事,何愁彼岸不能依”以问句收结,呼应宋仁宗《警世四阕》中“积善存仁”的劝世余韵。

2. 章法布局

全诗分四层递进:

- 破题立论(前四联):直指人情与道情的对立,“俗念常随妄念飞”化用佛家“妄心”概念,奠定修行破执的基调。

- 世俗批判(中十联):以“稚子戏泥”喻世人沉溺物欲,暗合唐伯虎《警世》中“世事如舟挂短篷”的漂泊意象;“衣冠竞逐时潮改”讽刺盲从世风,与邵雍“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的警世观相通。

- 修行法门(后六联):“牵牛需贯鼻拘力”借用佛家“牧牛”公案,强调驯服妄念;“斩断葛藤凭慧剑”以道家“慧剑斩烦恼”喻破除执念,融合禅道双修理念。

- 终极超越(末四联):“死生勘破千钧重”呼应邵雍“前有亿万年,后有亿万世”的时空观;“涅槃”“彼岸”则升华至佛家解脱境界。

---

二、思想脉络:三重辩证

1. 人情与道情的消长

“人情浓厚道情微”揭示世俗情感对修行的遮蔽,与庞老师“人之常情占主导则道情衰微”相契。诗中“总虑他人讥异举”直指社会规训对修行者的压迫,恰如唐伯虎所言“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强调超越外界评价的定力。

2. 破执与导引的修行

- 破执:通过“六尘滚滚迷真性”批判感官欲望,化用佛家“六尘染心”说;“三毒汹汹蔽圣扉”指贪嗔痴三毒,与邵雍“三毒汹汹蔽圣扉”的修身观呼应。

- 导引:“炼意当培道种肥”主张以正念培育道心,暗合儒家“涵养道德”与道家“炼精化气”的双重修持;“神游太虚叩玄扉”则展现道家内丹修炼的终极境界。

3. 生死与觉悟的超越

“病苦观空一念归”融摄佛家“观空”智慧,与白居易“蜗牛角上争何串”的豁达相通;“若解涅槃非远事”以禅宗“当下即涅槃”破时空执念,呼应邵雍“中间一百年,做得几何事”的生命短暂论。

---

三、文学意象:跨界融合

1. 佛道符号的隐喻

- 牵牛鼻拘:源自佛家《牧牛图颂》,喻调伏心性,与“炼意”形成修行次第。

- 慧剑玄微:道家吕洞宾“慧剑斩群魔”与《道德经》“玄之又玄”的结合,象征智慧破障。

- 春雷镜垢:“涵养道德蓄春雷”以自然意象喻德行积累,借鉴邵雍“击壤集”中的观物美学;“陶冶性情磨镜垢”化用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禅偈。

2. 世俗批判的意象

- 泥坑稚子:以孩童戏泥讽喻成人逐俗,与唐伯虎“笼鸡有食锅汤近,海鹤无粮天地宽”的对比异曲同工。

- 浮名烟云:将名利喻为烟云,呼应宋仁宗“福禄善庆,皆因积德而生”的因果观,兼具《警世通言》的劝世色彩。

3. 修行境界的升华

- 茧缚与星辉:“浮生若茧层层缚”以蚕茧喻世俗束缚,“大道如星熠熠辉”以星光象征道境,构成压抑与超脱的张力。

- 周天气贯:内丹术语“气贯周天”与佛家“消宿业”结合,体现性命双修的终极追求。

---

四、诗史定位:警世传统的当代回响

此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警世诗的传统:

- 儒家伦理:如“陶冶性情”“涵养道德”呼应宋仁宗“积善存仁”的修身观。

- 佛道空观:如“涅槃”“彼岸”与邵雍“安乐哲学”的超越性相通。

- 世俗批判:如“衣冠竞逐时潮改”延续唐伯虎对浮华世风的讥讽。

同时,其七言排律的严整形式,融合现代语汇(如“导引法”“真精”),堪称传统文体与当代修行文学的创新对话。

---

结语:修行者的精神图谱

此诗不仅是格律严谨的七言排律,更是一幅多维度的修行地图:它以“破人情、立道情”为轴,贯通儒家的伦理实践、佛家的心性超越、道家的自然玄思,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导引意识、超越世情”的修行路径。诗中“懒向红尘求药石,勤从静室悟天机”的抉择,恰如邵雍所言“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提醒世人:真正的解脱不在外求,而在内心的觉醒与坚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