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译文、赏析 / 严勇 译文 ![]() 年华易逝,人生是多么的短暂,一次平常的离别也会引起极度的悲伤和愁苦,还是及时行乐欢歌筵饮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频而推辞。 登高望远,放眼辽阔的河山,便怀思远别的亲友;看到风雨摧落繁花,更是伤感春光易逝。空念远亲和落花伤春都是徒劳无益,还不如去怜爱眼前这轻歌曼舞的美人吧。 注释 ![]()
赏析 ![]() 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一首送别词。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秋,晏殊即将离开商丘回京之际,友人为其饯行的宴席上。它以其深邃的生命哲思与典雅的艺术表达,被誉为北宋婉约词的典范之作。 这首词最妙之处在于其承前启后的意义。它继承了南唐冯延巳'以闲雅之笔写哀愁'的传统,又开启了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豁达境界。清代词论家冯煦评价晏殊词'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而此词正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开篇即出惊警之语,将个人置于永恒时空的坐标系中,体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敏锐感知。看似轻描淡写的'等闲',实则蕴含着对聚散无常的深切无奈。这种时空意识在晏殊词中反复出现,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销魂'二字,可作全词词眼,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酒筵歌席莫辞频'一句,表面是劝人及时行乐,实则是对生命虚无的对抗。据史料记载,晏殊'唯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这种宴饮并非单纯的享乐,而是以宴游消解时光流逝的焦虑。正如王国维所言:'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晏殊以宴饮的热闹填补生命的空虚,却在'莫辞频'的催促中透露出更深层的惶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下阕二句,展现了晏殊驾驭宏大意象的能力。词人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念远'是虚,'伤春'是实;'眼前人'是实,'山河''落花'是虚,虚实转换中深化主题。 同时,'满目山河'与'落花风雨'构成了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对照。这种'念远'之情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不同,是一种理性审视后的无奈——山河虽在,故人难见,与其徒劳思念,不如把握当下。 '不如怜取眼前人。'末句,堪称神来之笔。此句化用了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的诗句'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但晏殊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内涵。既然山河远阔,终成虚幻,风雨落花,无可挽留,那么唯有珍惜当下,方能在无常中寻得生命的意义。 这种'眼前人'的哲学,与晏殊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作为历经宦海沉浮的政治家,他深谙'满目山河'的理想与'落花风雨'的现实之间的鸿沟,因此选择以务实态度面对人生。这种态度在其另一首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亦有体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既有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晏殊的这首词,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永恒的生命困境:在有限的时光里,如何面对离别与消逝。而词人给出的答案——珍惜当下,远离焦虑。 纵览全词,语言优美,即景抒情,充满哲思,虚实相生,情感深沉,意蕴悠长,意境开阔,是为送别词中的绝妙佳作。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古诗词日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