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市人5大困惑一次解决,刘思远律师教你从“焦虑型人格”到“没问题型人格”

 第1整理术 2025-04-29 发布于上海

这个周末,我看了《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五季超人气带教老师刘思远的新书《去做自己的山》。

在我的印象里,刘思远一直是那种干脆利落、特别飒、聪明过人拼劲十足的女性。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有点像读吴军的《见识》。

我和刘思远年龄相仿,都毕业于中国的顶尖学府,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书中,她讲述了如何从没有靠山到一步步成为自己的“山”,让我深受共鸣。

今天,先与大家分享书中我特别受益的5个章节。

图片

01

如何做到内核稳定?

情绪稳定,精神强大

刘思远在书里提到,内核稳定其实可以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相对稳定,二是精神足够强大。

刘思远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首先,自己要拥有足够的积累,以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第二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第三,当你的选择基于自己的人生哲学或价值观,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取得了成功,那么这就会成为增强自信的的一种方式,让你面对未来决策时更加坚信自己的理念,并依照它实践。

“当你拥有了这样的自信时,情绪和精神自然会变得越来越稳定。”刘思远在书中写道。

图片

02

如何扩大舒适圈?

站在已有舒适圈的中心分析优劣势

刘思远没有用“走出舒适圈”这个常规说法,而是用了“扩大舒适圈”这个更细腻的表达。

她以自己为例:她的核心舒适圈,是在证券合规证券诉讼领域,已扎根得很深很深。但她并没有停留。这几年也在横向拓展,办理上市公司的诉讼业务,并在2024年年初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开始尝试上恶意访谈。在栏目中,她以主持人、访谈者的身份去了解嘉宾对自己和行业的思考。这件事和她的本质律师工作没有任何关联。律师工作中培养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让她在面对访谈嘉宾时,能游刃有余地找到心的问题不断深挖,增加内容深度。

刘思远总结她扩大舒适圈的一个方法:站在已有舒适圈的中心,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再决定要从给哪个方向、哪个角度对它进行扩展,放大外延。这比突兀、茫然地跳出舒适圈更为明智,也更有可能从中获得正反馈。

她还提到了同样从《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走出的何运晨。她在书中写这样写道:何运晨是一个对自己定位和选择极其清晰的人。他了解自己擅长指出,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深耕法律领域是核心,跨界参加综艺是拓宽。

刘思远强调,真正的舒适圈,能让你全情投入,并从中不断累积正方面,给予你走向更远处的信心。真正的舒适,是让你觉得安全。

看到这里,我也有很深的共鸣。回头看自己十年前,我在国际教育领域的采访写作,已做到业内领先。可那时候,我却几乎是义无反顾地推翻了那座城墙,去探索当时兴起的自媒体领域。现在回望,当时其实并没有稳固好原有的城墙,就贸然投入新方向。十年过去了,我再次面临选择:是回到十年前那座相对坚固的城墙?还是重新去砌一座更符合当下自己的新城墙?

这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舒适圈,是有门槛的。如果是任何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事,它就很难成为支撑你安全感的核心领域。

图片

03

如何拥有贵人缘?

挣出贵事,找出贵人

刘思远分享了两条路径:一是“把贵事儿挣出来”,二是“把贵人找出来”。

所谓“把贵事挣出来”,最重要的是你要先站出来,站到有光的地方,让贵人看到你,看到你的优势和价值。这样,你得到的机会,是认可、是支持,是赏识,而不是施舍。

第二条路径是“把贵人找出来”。刘思远认为,真正的贵人,不是有钱人,不是有权人,而是可以给你如灯塔一样的光亮的人

在书里,刘思远提到了他的两位贵人。

第一位,是她初入职场的师父张保生律师。他让她在入行之初就走上了正路,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本功,养成了非常好的职业习惯,对律师这份工作有了全面系统的认知和打心底里的敬畏。

第二位是她去到“竞天公诚”后遇到的高翔律师。他亲自陪她见客户,教她如何把握客户痛点和需求,如何建立客户对律师的信任。他曾教她一个“打牌理论”:当我们在做营销时,如果手上有十张牌,就要全部打出去,全方位展示自己的实力。

同时,高翔律师提醒她:”在任何细分领域,做到行业前三都是很难的事情。从战略角度看,保持行业地位远比短暂的利润率重要”。他的建议站在更高的维度上解答了刘思远的困惑,随后她保持了扩张战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稳定了自己的行业地位。

看到这里,我联想到自己。十年前,我的公众号“第1整理术”曾在整理领域有过很强的影响力。到达一定阶段后,内心隐隐生出松懈感,觉得可以慢下来。结果就是,一旦放缓,影响力很快就消散了。

我发现,从0到1的阶段需要全力以赴,而当你终于被看见,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到那时,更需要用耐心和智慧,一点点把自己的城墙建得更稳固,而非自满和停滞。

图片

04

如何更好地社交?

先利他,再利己

刘思远认为,社交的核心在于:先利他,再利己。

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带着两种不同的“资源包”:一类是职业资源包,焦点在于在价值交换;另一类是情感资源包,更管组情感的交流和心理的满足,追求的是快乐、放松和内心的充实感。

在工作社交中,即便追求价值对等的交换,也要先利他,再利己。

“把利益看得太重,只能把自己局限在狭隘的思维模式中。”刘思远在《社交密码:“先利他”》一节中写下生动比喻,“换一种心态,先为别人撑伞,释放善意,别人自然会在你即将淋雨时,借你一把伞。

刘思远强调:能够同频共振的人,彼此的资源是可以相互匹配的。这是一个互生能量的过程。因此,你不必担心“只付出没有回报”。

她引用了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句话:当我们给予他人善意时,也能在自己心里唤起近似的体验。善意是相互激发的。

在社交这件事上,刘思远一直秉持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她鼓励读者,与其总是寻找最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论,不如先向身边的人释放善意。因为善意会形成磁场,为你吸引同样惺惺相惜的人与机会。

看完这一节,我也想把这八个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写进自己的人生字典。

图片

05

如何打破习惯性焦虑?

别乱想,“做”才有答案

刘思远在书中分析说,焦虑的根源,其实只有一条:担心自己投入了努力,却得不到预期的回报,甚至因此错失其他机会,需要承担失败的代价。

那该如何解决呢?刘思远答案十分精辟——焦虑有一个反义词,叫具体。

我曾在《3分钟未来日记》里看到过类似的方法:当我们运用想象力,把理想的一天具体化、用过去式写下想要发生的事情时,那些愿望就更容易成真。

刘思远的理念也很接近:当你感到焦虑,将问题具体化,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方向和路径。

具体化有三个步骤:

  • 把眼前的问题按步骤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

  • 就每一个分支问题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 积极的行动,带着主动积极阳光的心态。

说到这里,我联想到《怦然心动的offer5》。节目里,不只是实习生面临考验,几位带教律师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把压力化解成行动力,把积极的能量传递给实习生。这种精神,与刘思远所说的“积极主动阳光的心态”,是一致的。

当然,行动的过程中,未必总能立刻收到正反馈。遇到这种情况,刘思远可能会这样做:

第一,停下来,抬头看。如果路径是正确的,目标仍在前方,她会坚持行动,等待量变到质变。

第二,采取另一种行动转移注意力。比如去KTV唱歌、去旅行、去购物,或和朋友聊天等。短暂地将自己抽离出来,投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这些细微的小事或成缓解焦虑的良药。

读完《别乱想,“做”才有答案》一节,我梳理出一个关于“焦虑恶性循环”的公式:

想完成一个任务➼感受到任务具有挑战性➼感受到外部压力和内部情绪负担生成焦虑➼削弱我们的决策力和行动力导致任务失败。

如何打破焦虑的恶性循环?作者给出解法:

  • 积极行动,集中心力,专注眼下。

  • 多投入些具体的实践,少些空虚的想象。

  • 多跟自己强调“没问题”,少说一些“但是”。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一步步,从“焦虑型人格”,成长为一个“没问题型人格”。

以上是我在周日阅读刘思远《去做自己的山》一书后的部分书摘与心得。后续我还会继续读它,如有新收获,会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

图片

向宇宙释放一个充满爱的信号

在这里,种下一个小小的心愿:如果未来有机会,希望能邀请刘思远老师,作为嘉宾参与我的播客节目《100个日日滋养的人》。这个节目里,每一位受邀嘉宾,都是我心目中爱自己、专注于热爱之事,高能量、低内耗的人。

我想邀请她聊一聊作为一个职场上顺风顺水的独立大女主,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写出这本生命之书?她希望这本书的受众是谁?“”这个意象对她意味着什么......

在这里,轻轻地,向宇宙释放一个充满爱的信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