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射速度的分段与设定原则的论述

 注塑人生 2025-04-29 发布于辽宁
关键词:注射速度、分段与设定、原则、论述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注射速度分段控制是指将螺杆的注射行程划分为多个阶段(通常为3-4段),通过在不同阶段匹配差异化的速度参数,实现熔体充模过程的精准控制。其核心在于通过速度的阶梯式调整,平衡充模效率、熔体流动稳定性与缺陷抑制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产品外观、力学性能和尺寸精度。

二、分段控制的机理分析

1. 熔体流动行为与剪切效应 

高速注射时,熔体剪切速率增大,产生摩擦热,可补偿熔体在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避免过早凝固;但过高的剪切速率会导致分子链过度取向,产生残余应力,甚至引发材料降解(如热敏性塑料的烧焦)。 

低速注射时,熔体流动平稳,剪切热减少,有利于降低内应力,但可能导致流动前沿温度下降,引发短射或冷料痕。

2. 温度场与压力传递 

分段速度通过控制熔体前锋的冷却速率和压力分布,影响型腔填充的均匀性。例如,厚壁件采用"--"速度曲线可避免因中心熔体冷却不均导致的缩痕;薄壁件高速填充则通过剪切热维持熔体流动性。

3. 分子取向与结晶行为 

速度分段直接影响聚合物分子链的排列方向。玻璃纤维增强材料需通过稳定的流动速度减少纤维取向差异,避免各向异性收缩;结晶性材料(如PPPA)的结晶度受冷却速率影响,需通过速度调节控制结晶过程。

三、分段设定原则与核心逻辑

1. 速度分段的三大核心原则 

前沿速度恒定原则:保证熔体前锋以相同速率扩展,避免因流速突变导致的流痕、波纹等缺陷。  

剪切敏感区降速原则:在浇口、窄缝、转角等易产生高剪切的区域降速,防止材料降解或喷射纹。  

末端压力平衡原则:填充末段降速以降低型腔压力峰值,减少飞边和残余应力,同时促进排气。

2. 分段依据的优先级 

模具结构主导:流道长度、壁厚变化、浇口类型(如点浇口需"-"切换防喷射)。  

材料特性适配:粘度敏感性(如PC需高压低速,LCP需高速低压)、热稳定性(如PVC需严格控制剪切热)。  

缺陷预防导向:根据缺陷类型反向推导速度调整策略(如困气需末端降速,缩水需中段提速)。

四、分段设定步骤的优化方法(以三级速度为例)

关键操作要点: 

采用"分段逼近法":先以单级速度试模,通过短射试验确定熔体前锋到达各特征结构(如加强筋、BOSS柱)时的螺杆位置,作为分段切换点。 

利用模流分析软件(如Moldflow)预判流速突变区域,辅助速度分段决策。

五、注射速度对产品质量的多维度影响

1. 外观质量 

表面缺陷:高速导致的高剪切易产生喷射纹(浇口区)、流痕(主体区);低速引发的流动停滞形成熔接线或冷料斑。  

光学性能:透明件(如PMMA)需严格控制速度均匀性,避免因分子取向差异导致光畸变。

2. 力学性能 

纤维增强材料:过高的V2速度加剧纤维取向,使平行/垂直流动方向的拉伸强度差异扩大30%-50%。  

残余应力分布:末段速度每降低10%,产品内应力可减少15%-20%,显著改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

3. 尺寸精度 

收缩率控制:通过V3段降速配合保压压力优化,可将厚壁件的体积收缩率从6%降至3%以内。  

翘曲变形:各段速度差超过40%时,因冷却不均导致的平面度偏差可能增加2-3倍。

六、特殊工况的应对策略

1. 微型件成型:采用5-7级速度控制,末段速度梯度需≤5%/0.1mm,防止微结构填充不全。 

2. 多腔模平衡:通过差异化速度设置补偿流道长度差异,各型腔填充时间差应控制在0.1s以内。 

3. 气体辅助注塑:主填充段速度需提高20%-30%,确保气体穿透通道形成,随后骤降速至常规值的1/3


如果你在注塑工艺方面刚刚起步或在注塑工艺学习深入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增强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请加下面图书上的微信,申请加入注塑技术研讨群,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提升认知,完善自己。
       传播行业经验
       弘扬传统文化

徐昌煜老师及其著作《注塑成型问题诊治》介绍:

徐昌煜

先进成型技术学会 创会理事

模塑华佗徐昌煜《注塑成型问题诊治》线上课程&电子书如何获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