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国以来健康医疗状况最差的时期,就是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几年

 天童老僧 2025-04-29

就像国家经济水平用GDP反映一样,反映一国健康医疗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主要是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

说到这两个数据指标,我们都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现在接近80岁。但是,这个增长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快慢差异非常大;从这个速度变化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我查阅了历年的卫生年鉴,从中找到有调查可依的数据。

图片
图片

可以看出,1975年虽然没有合计,但是和1981年相比,男女都少大约3岁,因此可以推算比1981年少2.9岁,为65岁。

因此就有这些年来预期寿命的变化:

1957-1975,18年增长8岁,平均每年0.44岁;

1975-1981,6年增长2.9岁,平均每年0.48岁;

1981-1990,9年增长0.7岁,平均每年0.078岁;

1990-2000,10年增长2.8岁,平均每年0.28岁;

2000-2010,10年增长3.43岁,平均每年0.343岁;

2010-2020,10年增长3.1岁,平均每年0.31岁。

显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增速严重放缓了,人均预期寿命几乎没有增加。

当然了,人均预期寿命本来增速就不是一直匀速的,年龄越大,增速也就会越慢。但是,如果以进入21世纪之后的情况做对比,那时候人均预期寿命更高,但是增长速度也要比八九十年代更快,那么也就说明八九十年代的增速减缓是不正常的了。

另外,如果对照欧洲数据,[1]1990年以来,欧洲预期寿命普遍75岁以上时,还能保持每年0.2岁以上的增长。1990-2011年,全欧洲平均0.23岁;2011-2019年是平均0.15岁,此时已经普遍在80岁了。

图片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平均预期寿命还不到70岁,其增速已经比欧洲80岁以后的增速还要慢,尤其整个八十年代,人均预期寿命几乎停止增长,这显然也是不正常的。

再看婴儿死亡率下降情况,就更有问题了。

从年鉴来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曾出现过婴儿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根据1994年鉴显示,1991年的抽检数据,婴儿死亡率高于1985年

图片

经过六年时间,婴儿死亡率不降反升;而1999年鉴中就更加夸张,显示1990年的婴儿死亡率接近1981年水平。

图片

表格中显示,1985年时,农村婴儿死亡率是25.1‰,而到了1990年,全国平均到了32.9‰。虽然没有分别给出城市农村的数据,但是因为一直都是农村婴儿死亡率更高些,所以农村数据显然要超过这个数值。而且此后的年鉴中,就没再出现过1991年的数据了。

在随后的年鉴中,又再次出现1990和2000年的婴儿死亡率的问题,2006年及之前的年鉴,都是按照1990年32.9‰,2000年28.4‰的数据。但到了2007年鉴中,这两年的数据突然缺如了,具体原因并不清楚。

图片

2008之后的年鉴,就变成了1990年缺如,2000年调整为32.2‰。

图片

所以总的来说,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婴儿死亡率应该出现过一次升高,而具体数值是怎样的,目前仅从年鉴已经无从得知了。而如果1990年还是借用之前的数据,那么相当于1990-2000十年间,婴儿死亡率从32.9‰到32.2‰,几乎停止下降;从1981年到2000年,十九年间也仅仅下降了1.8个千分点。

由此可以看到每十年婴儿死亡率的变化:

1954-1975,21年下降91.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4.36个千分点;

1975-1981,6年下降12.3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05个千分点;

1981-1990,9年下降1.8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2个千分点;

1990-2000,10年下降0.7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07个千分点;

2000-2010,10年下降19.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91个千分点;

2010-2020,10年下降7.7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77个千分点。

如果把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一起来看:

1958-1981,23年间,预期寿命增长10.9岁,平均每年增长0.47岁。

1954-1981年,27年间,婴儿死亡率下降103.8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84个千分点。

1981-2000,19年间,预期寿命增长3.5岁,婴儿死亡率下降2.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18岁,死亡率下降0.13个千分点。

2000-2020,20年间,预期寿命增长6.53岁,婴儿死亡率下降26.8个千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33岁,死亡率下降1.34个千分点。

图片

图中可以直观看出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预期寿命增加最慢,婴儿死亡率减少到也最少。

从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来看,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是最黄金的时期。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头二十年,则是中国健康医疗状况最差的时代。

另外,从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的全球排名变化,也可以看出一些现象。

图片

这是中国近二十年来,人均卫生支出、预期寿命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世界排名。[2]可以看到总体趋势是排名越来越高的。但是,红圈圈出来的两处,预期寿命的排名下降了,也就是说,在全球健康医疗状况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曾经一度相对退步了。

除了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王培刚[3]还从人口健康水平的角度,研究了自1906年到2010年,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口死亡风险与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体制等之间的关系。

王培刚认为,根据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的出生队列效应,从辛亥革命起到21世纪前十年,我国国民健康出现了的四次「恶化时期」,分别对应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日本入侵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和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

从国民健康影响的程度来看,这四次重大社会事件中,影响最大的是日本侵华战争,最小的是三年困难时期,而且也是时间最短的。1978年起的改革开放,影响水平比三年困难时期提高了1倍,影响的时间也最长,影响的强度直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除了四次恶化时期,还有三个「黄金时期」。第一次黄金时期对应了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卫生部,并就此展开中国政府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但不幸的是,很快就被日本的入侵中断了。

第二次黄金时期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直到三年困难时期。

第三次黄金时期,则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到二十多年时间。

所以,无论是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数据,还是基于城市人口死亡的出生队列效应得出的死亡风险数据,都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我国健康医疗状况的黄金时期。而改革开放虽然带来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力的空前强盛,但是在改革开放头二十多年的健康医疗状况,却是建国以来最差的时期。

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和我的直觉太不相符,毕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改善和提升。或许,上面说的这些都只是呈现出来的现象,寻找背后的影响因素才是更值得思考的事情。

催生建国后黄金时期最重要的,在于新的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爱国卫生运动带来的全民参与,极大的提升了现代医疗技术在中国的普及。

虽然1928年国民政府就成立了卫生部,但在当时真正受到现代医疗帮助的人数非常有限,新生活运动的影响力,也远不能和爱国卫生运动相比。虽然当时在农村进行了多处试点工作,但绝大多数农民仍处于缺医少药的状况。

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让绝大多数人可以真正感受到现代医疗带来的福祉,就是在建国之后的这段黄金时期。这段时期现代医疗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更大的篇幅去介绍,单单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制度,就值得很好的分析和挖掘,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健康医疗状况的下降,也正是和医疗制度的改变有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崩溃,政府在卫生事业中投入减少,医疗领域过度开放商业化,从而带来了医疗可及性的明显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2000》中,[4]对1997年全球各国的卫生状况进行排名。其中,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倒数第四,位列第188名,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也仅列144位。

我国从1993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到目前共公布了六次,第七次2023年的调查报告,预计应该会在2026年公布。其中一项是对医生建议住院但是没有住院的人进行统计,他们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根据这几次调查分析结果,整理了因为经济困难而未住院的患者所占比例。[5]

图片

可以看到,整个九十年代,在农村有将近1/4的人,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接受住院治疗。不是说农村经济没有发展,收入没有提高,而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险覆盖,造成医疗价格相对过高。到新医改之前,城镇地区医疗保障覆盖人群不到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一半,而农村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6]

因为低收入者对医疗价格的敏感性,医疗服务价格相对过高,对于穷人和慢性病人这些最脆弱人群来说,可能产生致命结果。[7]

因此,在2005年时,在《中国青年报》上报道了对葛延风的采访,称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失败的。[8]这种在官方媒体承认改革失败,恐怕除了医疗领域,就没有第二个了吧。

所以,虽然国务院下达正式文件启动新医改是在2009年,但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在意见出台之前,曾委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卫生组织、麦肯锡咨询公司、世界银行8家中外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的医改方案设计。如此大规模动用国内外专家智库,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或许从直觉上看,既然改革开放前我们经历了建国以来健康医疗的黄金时期,而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医疗改革结果又不尽如人意,那新医改应该很简单,就重新改回到改革开放前的形式不就行了?

还真不是。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医疗制度,每个国家现行的医疗制度,都存在各种问题。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医疗制度绝对一无是处的。所以,当我们只呈现其中好的一面或者不好的一面时,好像那个医疗制度就变成了好的或者坏的了。

比如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况,我们确实经历了健康医疗历史上最黄金的时期,但是,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同样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因为公费医疗造成大量的财政浪费;[9]医生缺乏积极性,人才流失,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医疗资源欠缺。[10]

可能即使没有改革开放,当时的医疗制度也是很难持续,而需要做出调整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而经济基础的变动,以及之后带来的人们在思想上的改变,更使得原有的医疗制度难以为继。

所以,新医改不是简单的「复古」,重新回到美好的过去那么简单。整个卫生领域,包括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多个方面,因此,医疗体制改革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至少从目前数据来看,我们应该还走在正确的路上。

[1]Changing life expectancy in European countries 1990–2021:a subanalysis of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Lancet,2025

[2]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ina’s health system reform,BMJ,2019

[3]王培刚,《社会变迁与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

[4]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WHO,2000

[5]第一至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卫生部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增刊1期

[7]杰伊·巴塔查里亚、蒂莫西·海德、彼得·杜,《健康经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8]《国务院研究机构最新报告说“中国医改不成功”》,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9日

[9]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卫生经济,1984年4月

[10]《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