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要讲的这位传奇人物,叫刘基,他出生在1311年,去世于1375年,字伯温,是温州文成县南田人(以前这地儿属于青田县)。刘基可是元末明初特别厉害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个诗人呢。这人那叫一个聪明绝顶,料事如神,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那些重要战役里,他总能想出奇招妙计,帮着朱元璋把各路叛乱势力都给平定了。而且在军政、财务这些方面,为新建立的王朝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开创了明初的第一个盛世。 刘基生在元末,打小就机灵得很。长大以后,更是啥书都看,学问和才干那是蹭蹭地往上涨。他心里一直装着拯救天下的志向,23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开始踏入仕途。可那会儿的元政权,皇帝昏庸,官吏腐败,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刘基看着这危机四伏的局面,也没灰心丧气,还是一心扑在国事上,为人清廉刚直,在朝廷里尽心尽力,就想着能为国家和民族干出一番大事业。可在元朝那个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刘基一直不得志。他26岁的时候,去江西高安县当县丞,后来长期在江西行省当椽史、在江浙行省做儒学副提举、在浙东元帅府当都事,还有行省枢密院经历这些官职,都是从七品、七品的小官。后来好不容易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可很快又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他那一身的浩然正气,就这么被打压着。再加上当时农民起义已经闹得轰轰烈烈了,刘基面对现实,慢慢也明白了,元朝灭亡、改朝换代那是迟早的事儿。于是,在他48岁那年,就辞官回家,在武阳隐居起来。 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军队打下金华,平定括苍,早就听说刘基大名的朱元璋,特别热情地邀请他出山。这时候刘基都50岁了,他应邀去了金陵(也就是南京),给朱元璋献上“十八策”,把天下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朱元璋一听,高兴坏了,专门设了礼贤馆招待他。从这以后,刘基就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他那一身的本事终于有地儿施展了。 ![]() 刘基被朱元璋聘请到应天(南京)当谋臣后,针对当时的形势,提出了时务“十八策”,给出了好几个特别关键的军事策略。比如说,先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方国珍暂时讲和,避免两线作战,然后再各个击破。这些建议都被朱元璋采纳了。后来朱元璋攻打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些势力,大多都是按照刘基的计策来的。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己称吴王,刘基当了太史令。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刘基升职做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还帮朱元璋谋划制定了北伐灭元的方略,并且成功实现了。在这期间,刘基参与军机大事整整八年,对全局的谋划那可是功不可没。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被封为诚意伯。 要说论运筹帷幄的功劳,刘基怎么也该封公啊。可最开始封公的六个人,是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这些人里,除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是追封的,其他几个可都是最早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拼命的“铁哥们”。虽说朱元璋对刘基,老是恭恭敬敬地听他说话,还老喊他“老先生”,不直接叫名字,说什么“刘基就是我的子房啊”,可这也就是请教的时候,做个姿态罢了。可能朱元璋心里有点自卑又有点自大,他一个大老粗,不识字,对文化人打心眼里有点反感。虽说刘基还有陶安、秦从龙、朱升、范常这些文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功劳一点不比在战场上厮杀的武将小。 不过呢,刘基虽然才华横溢,胸中有韬略,可他人特别实在,性格又正直刚烈,眼里揉不得沙子。天下太平以后,他这种性子,在官场里还真混不下去,这点他自己也清楚。洪武三年,朱元璋想让他当丞相,刘基就说:“我这人太爱憎分明了,又受不了繁杂的事务,要是当丞相,恐怕会辜负皇上的恩宠。天下哪儿会缺有才能的人啊,只要皇上您用心去找就行。” ![]()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心态就变了。“不是自己一伙的,就肯定有二心”,这是所有帝王都有的想法,只不过在朱元璋这儿,变得更厉害了,他更刻薄无情。本来他第一个想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可因为李善长嫉恨刘基,朱元璋就想让刘基当这个“杀手”。“太祖因为一些事儿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就说:'李善长是开国功臣,资历老,还能调和各位将领的关系。’太祖就说:'他好几次都想害你,你还替他说话?我打算让你当丞相。’刘基赶紧磕头说:'这就好比换柱子,得用大木头才行。要是用小木头捆在一起当柱子,房子马上就得塌。’” 第二年,刘基就请求告老还乡了。刘基虽然回老家了,可朱元璋疑心病重啊,觉得人不在身边,不好控制,就更想除掉他。刘基也知道朱元璋不会轻易放过他,所以就让儿子留在京城当官,算是当个人质。而且朱元璋每年年底,都会把退休官员的儿子,像刘基的儿子刘琏、宋濂的儿子宋允载、叶琛的儿子叶永道、胡深的儿子胡伯机这些人,召到京城,在便殿接见他们,又是嘘寒问暖,又是亲切交谈,跟一家人似的。所以,退隐后的刘基特别低调,“每天就喝喝酒、下下棋,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 《明史》里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青田县的县令,早就听说刘基大名,特别想见见他。可一直没机会,后来没办法,县令就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扮成乡下人去见刘基。刘基当时正在洗脚,就让侄子把县令领进茅草屋,还煮了小米饭招待他。县令这才说:“我是青田县的知县。”刘基一听,吓得赶紧起身,自称是老百姓,然后就告辞走了,从那以后再也没和县令见过面。就算刘基这么低调,最后还是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算计。 ![]() 朝廷那边呢,李善长被朱元璋猜忌,自己退休了。胡惟庸和李善长是同乡,因为李善长的举荐,当上了丞相。其实,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就选丞相的事儿问过刘基的意见,刘基不看好胡惟庸,还说:“让他当丞相,就好比驾车,我怕他把车辕给弄翻了。”胡惟庸就因为这事儿,记恨上刘基了。后来,在朱元璋的暗中支持下,胡惟庸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当时,瓯、闽之间有块狭长的地方,叫淡洋。这地方是盐贩子、盗贼聚集的窝点,方国珍就是从这儿起兵造反的。刘基就让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在这地方设个巡检司,好管管这儿,让那些刁民没机会勾结,也不能胁迫戍边的士兵一起出逃造反。胡惟庸却让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说淡洋这地方靠着山、挨着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把这儿当自己的墓地,当地老百姓不同意,他就想设巡检司为难老百姓,这才让这地方形势变得糟糕。 朱元璋也不表态,就把这弹劾的文书传给刘基看。这明显就是个信号,也是一种威胁,要是刘基没个合适的回应,谋反的罪名可就扣头上了。刘基没办法,只能亲自去京城拜见朱元璋,可朱元璋压根就不提这事儿。刘基既没法给自己辩解,又不敢离开京城。没过多久,他就生病了。这时候,胡惟庸带着补药来看他。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马上就感觉胸口像堵了个拳头大的石头。刘基抽空把这情况跟朱元璋说了,朱元璋还是不管。又过了三个月,刘基的病情更严重了。朱元璋派人去问候他,发现他都起不了床了,就派人用传送公文的船,把他送回青田老家。没多久,一代奇才刘基就这么去世了。 刘基那可是上知天文,下通经史,对兵法也特别精通。他帮着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明朝,还努力让国家安定,在天下出了名。后人都把他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也老说刘基是“我的子房”。而且刘基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和宋濂、高启一起,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