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东吴与曹魏爆发了石亭之战,在陆逊的指挥下,曹军大败而归。诸葛亮听说了这件事后,决定乘势发动第二次北伐,与东吴协同进攻,想要趁机咬下曹魏一块地盘,他将目标放在陈仓。 诸葛亮算定魏军的主力部队全在东线,西线的防守较为薄弱,如果自己走陈仓道,星夜行军,必定能在魏军支援来临前拿下陈仓。然而第一次北伐之后,魏军就已经判断诸葛亮下次出兵大概率会进攻陈仓,所以早就在陈仓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同时还安排了久经沙场、屡立奇功的郝昭镇守陈仓。 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兵临城下,陈仓守军仅有千人,郝昭拒不投降与诸葛亮进行了一轮相当激烈的攻防战。围攻陈仓二十天后,陈仓依然固若金汤,曹魏也已经反应过来开始派遣军队前来支援。 当时诸葛亮以为能够短时间拿下陈仓后就地补给,谁知陈仓久攻不下,如今粮草所剩不多,蜀汉部队不得不再次抱憾撤退。在撤退时,诸葛亮巧施妙计斩了曹魏的猛将王双,让这次北伐总算有了些许战果。 可斩杀王双也不过是尽量使得战损比没有那么显著,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次次失利,成为了拖垮蜀中发展的最直接原因,以至于千百年后还有人不停在假设,如果诸葛亮没有发动北伐,是否历史走向会发生改变? 而韩信百年前就能够达成,诸葛亮却至死做不到的暗度陈仓之计,这也让一些人开始思索,被《三国演义》所神话了的诸葛亮,是否真的有那般无所不能。 别看韩星首创的“暗度陈仓”乍看起来貌似简单,但实际上想要实现这样的军事部署,光靠主帅本身的指挥还不够,还需要有一支令行禁止的部队才能完成这样的指令。此外,敌方对手是否察觉到你的意图也是战术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诸葛亮就是被敌人预判到了自己的意图,这才乘兴而来,无功而返。 现代人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三国演义》,问题是《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历史小说,虽然在基本遵照史实的基础上讲三国时期的故事描绘的生动激昂,非常难能可贵,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真正要读三国历史,还是得看《三国志》。 |
|
来自: 钟家台 > 《《三国演义》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