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哪吒”到世界:中国动画的机遇与难题

 骨朵国漫 2025-04-29 发布于北京


文│33

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动画电影主题沙龙上,几位嘉宾围绕着动画电影的诸多问题,展开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讨论。

动画可以说是2025电影市场的热词,一部捅破票房天花板的《哪吒2》让所有从业者信心大振,但也充满忧虑。毕竟150亿+高票房是难以持续和复制的,中国电影产业还是需要更健康、更稳步地向前发展。

而产业想要形成良性循环,离不开饺子这样的创作人才,离不开创作者对内容审美的精准把控,更离不开影像技术和前沿科技的有力托举。当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凶猛来袭时,动画电影的业态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下一个“哪吒”又会在怎样的环境下诞生?沙龙上,这些问题多少得到了解答。 

当AI“闯”入动画

《哪吒2》以152亿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五,人们惊叹于中国动画的商业爆发力时,更深层的变革正在产业底层悄然发生。一场由AI引发的生产力变革,正改写着动画产业的基因。

但有从业者仍对此持观望态度。北京电影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提到,现在想要推广AI进课堂,许多的艺术家和老师是排斥的。“我在来的路上还在和主管教学负责交流,我说我们不能再这么麻木了,不能光看饺子用了五年,用了四千人,这是完全不符合市场要求的。”

他以前年发布的中国首部AI动画电影为例,这部动画以AI+传统动画特效的方式完成,可以有效降低五分之四的成本。“我们不要拿《哪吒2》的投资来算,平均下来,我们200万就够了。”在孙立军看来,因为不是纯AI一键生成,这类影片能够有效消减纯AI做出来的不稳定性,成为很好的技术范例。

孙立军

动画电影《守龙者》视效导演李鑫则从技术层面分享了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任何一部电影,起初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它的风格。我们原来传统的方式要做很多的方案,找很多的资料,甚至去实地考察,去绘制这些设计稿,一稿一稿地推翻再打磨,这样会消耗很长的时间,最短半年到一年才能把影片最终风格基调给定下来。”

“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我们就可以通过很多主流的人工智能网站平台,去大量地生成一些概念图片设计,有的时候甚至批量生产几百张、几千张。我们从这里面筛选出我们认为和影片基调相对对的点,最终配合我们的美术师、概念设计师,把点糅在一起定调,这样能节约很大的时间成本。”

李鑫

保利影业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挺伟也提到,保利影业无论长、中、短的影视内容,都已经深度融合了AI技术,从剧本策划到分镜、预演、概念片以及短片生成,“我们基本上都用AIGC跑”。

北影节期间,他参与了AIGC单元的创投,认为其中最出彩的是动画,因为在AIGC生成中,科幻、玄幻、动画类更容易传达意境,但最大的障碍是基于表演的丰富度、细腻度和情感度。“我想可能随着时间的演变也会不断地调和。”

“昨天下午我们讨论分享AIGC未来的时候说,AIGC永远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合伙人。它已经不是一个工具,比工具还要再走一步,它会成为我们的合伙人,成为我们共同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传统与现代的叙事平衡

《哪吒2》能够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一个能被全人类共情的追求正义、追求“反叛”的成长故事,能最大限度地收拢海内外观众群体。

以及,当《哪吒》系列中的敖丙从传统神话中的“反派”变成与哪吒并肩的伙伴,这种改编不仅是角色的重塑,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在中国动画百年历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始终是绕不开的命题,而此次沙龙给出了新的解题思路。

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刘军将中国动画电影史概括为“神仙打架史”: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从《宝莲灯》到《哪吒》,中国动画的经典IP大多源自传统文化。但今天的创作者早已超越简单的符号搬运,而是深入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情感共鸣。

“我觉得中国的动画有传统中国人价值观的灌注,因为中国的动画片和美国的动画片还不一样,美国的动画片里面一个一个都是个人英雄主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长,谁功夫最高就可以打另外一个人,但中国的哪吒所宣扬的价值观就不是这样。哪吒战胜穿心咒之后,他不是自己去干了,他是帮敖丙,他们一起来破鼎。所以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你也可以强,我也可以强,但是每个人的强都是为了帮助别人。

“这样的价值观在世界上的传播,和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的预言是中国动画片今后必将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

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创作者的价值表达。前年上映的《茶啊二中》用东北方言讲述校园生活,揽下3.84亿票房;《深海》以奇幻画风探讨抑郁症话题,虽然观众反馈有褒有贬,票房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它瑰丽震撼的视觉美学,以及用以诠释角色内心世界的色彩旋涡和细腻笔触,都可视作突破传统动画边界的大胆尝试。

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的价值谱系正在从单一的“文化自信”走向多元的“人性关怀”。这种转变不仅拓宽了动画的受众群体——《哪吒2》40岁以上用户占比高达36.7%,更让动画扭转了“儿童专属”的刻板印象,成为能承载社会议题的主流叙事形态。

中国动画如何有效出海

《哪吒2》不仅在国内火爆,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同样优秀。在18个地区和国家上映后,北美票房突破2000万美元,海外票房总计超过6100万美元,是近二十年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

但《哪吒2》只是个例,大多数动画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出海后面临的,都是国内票房与海外票房的巨大鸿沟。而如何让中国动画跨越这道鸿沟,也成为此次沙龙的热议焦点。

刘军

刘军提到,自己在英国留学时,曾被一个洪都拉斯留学生询问辫子在哪,“我后来才知道,他看中国电影认为男人后边还有长辫子。他还问我,你们在国内的时候一起吃饭吗?这个我彻底不懂了,后来交流半天才发现,他问的实际上是中国的公社时期,我就觉得恍然。”

尽管过了二十多年,但是世界上对中国的影片还是有一个破窗的过程,所以《哪吒2》今年很不容易,在世界上总票房150亿,海外3个多亿,但这也不够高。实际上我们中国片子在海外的情况,尤其是在好莱坞,远远不如印度影片,印度影片动辄就过2000万,我们现在过2000万的片子没几部。”

动画电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导演刘可欣分享道,疫情以后,中国动画和国外市场的交流没有过去那么频繁,国外的创作者们和中国作品的合作数量,尤其是和中国动画创作者的直接沟通都是明显减少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国外文化大门的收紧。

她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中国自己的动画作者,“一定要守住和国外对话的权利,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沟通才能根植。”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其实我们还挺需要平台能带我们出海,能让我们各种各样的作品汇聚成火,能够去国外讲我们的中国故事。”

“我们还应该学习TikTok在海外成功的案例,包括《黑神话》的案例,让我们在海外市场自由生长,先玩一波,再找精品,找和海外观众亲和力最高的精品重点扶持。总之就是要降低特供版。因为大量资源、大量口径都是我们想给别人讲什么故事,但是应该是我们提供多元化的中国故事,让观众去做选择,这种情况下更有助于我们的内容出海。”

刘可欣

《当代电影》编审、《当代动画》执行主编林锦爔则指出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她认为应该聚焦配音的本土化以及当地化。“像北美需要抢占同步上映的档位,所以基本上就是中文版直接上,那么进场的海外白人观众相对就比较少了,观众还是以海外华人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最主要的是要和当地的发行公司做联合,由他们找专门的当地配音语言来进行配音,包括翻译台本。台本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讲出来的台本,一个是文字上的台本,包括翻译台本的专业性、当地化、本土化,这是很重要的。”

“举个小例子,像《罗小黑战记》在日本成绩非常好,超过了《鬼灭之刃》。它是请了非常著名的乐队的主唱,主唱是第一次加盟到配音当中,当时很多粉丝因为主唱购买了《罗小黑战记》的电影票。以及日本动画电影有很多是用声优,他们的声优选拔也养成了一整套体系,大家也会为自己的声优来购买。”

林锦爔

无论如何,中国动画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这或许就是这场沙龙想要探讨的根本: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追赶技术浪潮或迎合市场热点,而是在变革中守住文化根脉,在创新中拥抱无限可能。

当AI终有一日能与审美融会贯通,当世界终有一日听懂中国故事,动画就不再是简单的影视作品,而是文明对话的桥梁。也许,这正是中国动画的终极使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