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着工作和生活质量。笔者在临床上结合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表现,针刺相关穴位通过疏肝理气、健脾补肾,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病情的效果。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赵某,男,35岁,2025年2月14日初诊。主诉:会阴部酸胀痛2月余,加重2天。患者2个月前出现会阴部连及大腿根部酸、胀痛,就医诊断为前列腺炎,服中药治疗后症状有好转,但易反复发作,2天前手淫后疼痛加重,为寻求针灸治疗,遂来诊。刻下:会阴、大腿根部酸、胀痛,情绪低落,疼痛影响食欲,小便涩痛,大便正常,眠一般,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弦。患者平素熬夜多,离婚,频繁手淫,加之近期家庭琐事受累,精神压力大。
诊断:慢性前列腺炎(淋浊)。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补肾。针刺,平补平泻。
取穴:太冲、三阴交、蠡沟、阴陵泉、中极、关元、脾俞、肾俞、肝俞、秩边。
操作:患者仰卧位,取双侧太冲、三阴交、蠡沟、阴陵泉和中极、关元;俯卧位,取双侧脾俞、肝俞、肾俞、秩边和蠡沟。选用0.30mm×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太冲、三阴交、阴陵泉、中极、关元、肾俞直刺,蠡沟平刺,脾俞、肝俞斜刺,秩边采用0.30mm×7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直刺。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取穴,蠡沟向上平刺;中极向下斜刺透曲骨,使针感达到会阴部,结合患者得气及尿液情况,避免过度深刺,以免刺破膀胱;秩边斜向会阴部刺入,得气后均匀捻转,亦使针感到达会阴部;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脾俞、肾俞行提插、捻转补法,其余穴位行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柔和、适中,留针30分钟,期间诸穴行针1次,手法如上。
患者当日针灸后,即感会阴部胀痛减轻,治疗信心增大;2月15日就诊诉针灸后大腿根部胀痛减轻明显,睡眠质量提升;2月16日就诊诉会阴部虽隐隐作痛,但程度较前减轻,小便涩痛基本消失,食欲增强,精神状态改善;2月22日就诊诉,期间手淫后会阴部胀痛复现,然程度较前轻,睡眠改善;2月23日就诊诉会阴部疼痛基本消失,后经随访,疼痛未再发作。治疗期间及针刺后嘱其居家按揉太冲、阴陵泉、中极和关元,搓按肾俞、肝俞和脾俞等穴,起到疏肝理气止痛、清利下焦湿热和健脾益肾的作用,同时避免手淫,巩固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中医学“淋证”“精浊”“白浊”“淋浊”“癃闭”等范畴,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和房劳太过所致,病位在下焦,多与肾、膀胱和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机多为膀胱泌别失职、脾虚精微下渗、肾虚失于固摄。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肝和肝经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和转归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案患者便因房劳太过,耗伤肾精,加之熬夜、心理压力大,肝失疏泄,情志不畅,多重因素导致迁延不愈。
足厥阴肝经循行“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经脉病候“是主肝所生病者……闭癃”,肝经络脉为病“气逆则睾肿卒疝”。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上循毛际,任脉病候以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和下腹部病痛为主。
结合本病病因病机,故针灸治疗多以任脉、脾经和肝经腧穴为主。太冲为肝经输穴和原穴,“输主体重节痛”,又能疏肝解郁,调畅情志;蠡沟为肝经络穴,通达肝、胆二经,二穴相配,增强倾泻肝胆火邪之效;三阴交为脾、肝和肾三经交会穴,通调三脏,可理前阴经气,是治疗各种泌尿、生殖疾患的要穴;关元、中极属于任脉,位于小腹,是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二穴为局部取穴,发挥“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可交通阴阳,调补肝、脾、肾;阴陵泉可清利下焦湿热,为除湿要穴;秩边位居腰骶,是膀胱经背部按序排列边侧最下处穴位,可通利膀胱气机,泌清别浊;背俞穴偏治脏病、阴证、寒证和虚证,故临床多取背俞穴调理相应脏腑的慢病、久病。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可补益肾气,增强肾的闭藏功能;脾俞为脾的背俞穴,可健脾益气,清热利湿;肝俞为肝的背俞穴,可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上述诸穴相配,共起疏肝理气,清利下焦,健脾补肾,有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