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驿初中《追故乡》读书活动:乡愁在家乡少年的心中长出枝芽

 心然的原香 2025-04-29 发布于湖北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追故乡》。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好!收到你们的八篇读后感,我万分惊喜。原本以为自己抒写的风土人情已经久远,你们会看不懂。没想到,你们的理解如此深沉,你们的文笔如此优美。

人一生要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只有不忘父老乡亲的养育,不忘土地的恩情,才能获得永久奋斗,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

孩子们,未来的某天,你们也会离开家乡,请携带着家乡一起走。家乡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希望你们早一点明白。

这场读书活动,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意义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你们的共鸣,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孩子们和老师们,让活动如此圆满。期待更多家乡少年在书香里,遇见家乡万种美好。

追故乡有感

在陈艳萍女士的故乡漫步不知不觉中竟已把这本承载着深沉乡愁的《追故乡读完了。其中《炊烟》一章尤如一缕淡淡的乡愁袅袅升起在我心头萦绕不散。

映入眼帘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像是故乡的使者带着田野的泥土芬芳和家人的思念缓缓地飘向天空。炊烟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恣态——“双抢时节它是最忙的在干塘时它是最好闻的过年它是最醇厚的在野外它是最温情的在唯别之时它是最悲伤的夏雨时节它是最无奈的……这些恣态千变万化仿佛让我看到了那片宁静的田园画卷听到了鸡鸣犬吠中的生机与和谐

然而文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的故乡亲人。那炊烟下是奶奶生病后心中的愁绪是爷爷佝偻着背在池塘侍弄豆芽的背影是母亲灶台上的吃食更是父亲在田间地头牵着耕扛着泥耙辛苦劳作的情景……每一缕炊烟都是家的信号它召唤着在外的游子归家。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每到过年老家的烟囱里早早地升起了炊烟那是家人准备迎接团圆的信号,一股浓浓的年味和对家人的思念随着那炊烟蔓延开来.

《炊烟》不仅仅是在写普普通通的人间烟火更是在写故乡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乡在变炊烟或许不再像从前那样常见。但在作者的文字里故乡的本质没有变那是一种对土地的热爱对亲人的眷恋。作者对故乡的追寻是对内心深处那片净土的坚守。这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故乡的根永远在心中而那升起的炊烟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炊烟》,是对故乡的赞歌更是对生命深处那份纯粹情感的颂扬就像作者所写的“炊烟更是美如一幅写意画澹澹悠悠带着食物和山风的气息扑面而来……”

追故乡有感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故乡”这个词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精神符号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萍作家的《追故乡》正是这样一部叩心灵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游子对故的深情凝望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境。

《追故乡》,通过作者的视角讲述了她在成长过程中对故乡的记忆与情感以及在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与追寻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关于湖北天门的风土人情、家族故事以及个人经历展现了作者对故乡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同时也反思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追故乡》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思考的作品作为在故乡生活的我读后亦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钢筋水泥构筑起新的生存空间但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却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故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渐渐远去成为记忆中模糊的剪影。

记忆中的故乡总是美好的那些模糊的影像那些零散的记忆片段构成了我们对故乡最深的眷念。陈艳萍笔下的故乡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所在那里有外婆的纺车声有夏的蝉鸣有田野间的蛙声有家乡的美食有传统的习俗……

陈艳萍的《追故乡》中亦有我们知道的也看到过的糊汤粉、菜“蕻”子、糊筒蒿辣粑、洋辣子等家乡的代名词作者通过写街上的烟火息和人文故事将这些故乡的标志展示得淋漓尽致不禁让人回味无穷。作者在扉页上写的一句话更写进了无数人的心中——“想家的时候你就翻开它”,这本书囊括了家乡的全部也让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人们想起家乡。

序言里,魏教授认为她的文字是当代文学界的一股清流。这是因为她朴实用最真实的事例和情感写出了最好的作品!《追故乡》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当我们学会在变迁中守护传统在现代性中寻找根系我们就找到了安放灵魂的港湾。

读《追故乡》有感

读了心然《追故乡》中的《栀子花,我仿佛看见时光的流水将过往的岁月送到我的眼前。

在我五岁时,家门前种上了一棵栀子花苗。一年一年,它长成了一棵大树。初夏一到村里乡邻并无人不知我家的花了。奶奶说,这栀子树上的花过不了几年还会越长越多。

《栀子花》中,心然的童年与我不同,她儿时的记忆虽然也弥漫着栀子的香但这香味却是卖花的人来传扬的。她曾因家中无一棵负有盛名的栀子树而轻轻叹息,而我的童年是因有了这棵树而感幸福。每到花朵开放时,奶奶总会早起替我折带有短茎的花,再用清水冲一遍防止有虫,我的头上总不缺清芬而洁白的花,同学们也被香气吸引,纷纷如二月红求药般求我赐花,我虽开朗却也并非自来熟。因此我总觉得,没有花香的馈赠,便没有这自然形成的好人缘。

“栀子花不怕雨,越下雨花越清亮,花色白净如清泉,花香清淡如琴音,花质细腻如绸缎。心然的乡愁会被这一缕清淡的味道勾起我那平淡的记忆也是了。我最爱看雨中的栀子,它的枝干不粗犷颜色不艳丽,但有那独特的香给予它浓墨重彩的资本,正被雨水一激香味便演奏出了我青春的回响,它荡漾起的纹理是花朵与雨滴送给大地的赞歌。

心然书中提到的栀子难养,初读无感,沉淀时却品出了细细的蕴味。前年湖北实发冻雨,家中的父母、叔伯都为后屋的塑料雨棚而担忧,但常年种地的奶奶却眺望着远处地里的几株枯萎的幼苗甚至还忧虑起了门前被风雨压断的栀子。蹒跚着脚步,用根根木棍撑起衰残的树。她的掌纹在翠叶上,树便再次焕发生机来年又开出更灿烂的花。那一年的栀子格外大,格外白,格外香。也许并不是它们的香,而是奶奶沉重的爱吧。流年似水,我却希望那沉淀淀的花骨可以牢别在我的发间和奶奶的鬓间。

“一朵花开,才是真正的自由。”我的自由,便是无数花朵的香聚成的。心然的自由,也许是让自己的乡愁如花般绽放在文字间吧

《蒲公英的约定》

看完陈艳萍老师《追故乡》里一篇《蒲公英》后,一颗小小的蒲公英种子顺着文字悄悄潜入了我的心房.轻轻撬开一个早已落灰的匣子。瞬间,无数颗载着回忆的蒲公英种子向我涌来,裹住了全身。

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常年在外,家离学校很远,我便坐起了校车。乡间的小路总是很窄于是每天早上我要走过长满杂草与野花的小路,来到公路上等校车。下午,我再从这条小路回家。

春天,满田的油菜花,黄的灿烂;村头树上的桃花,粉的娇媚夏天,路边的牵牛花蓝的清雅池中的荷花,粉的热情。可偏偏我却很难见到一朵蒲公英。

那时,正是五月,天气已渐渐转暖。我如往常一样在小路上逛着,眼睛一会儿看看这,一会儿看看那忽然,我在一群梅粉色的花苞中看见了几抹别样的白远看是几朵白色的小圆球,当我蹲下近瞧时才发现,小球是由一顶顶小伞组成的,小伞的外层有一根根白色的羽毛。当阳光照在上面时,羽毛会染上太阳的颜色,变得金灿灿的。羽毛又似一层薄纱,使一抹褐色被藏住,在眼前若隐若现。我的身体不由自住地离它越来越近,想要看得清楚些,再清楚些。可天不遂人意,一阵清风从我身后拂过,掀起了我的头发,轻拂着我的脸庞,带走了它。

这就是蒲公英吧!我看着蒲公英飞向天空,像雪般慢慢消失在天边我并不生气,因为我明白蒲公英向往风的自由,便随风而去,它会找到湿润的泥土,播下新的希望。那风呢风向往的是什么它本身就是自由的。它或许向往花香,或许向往翠绿,所以它会轻轻拂过,带走那么一丝清香

霜凋夏绿、光阴荏苒,时间已来到现在,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为了上学方便,父母在镇上买了套房,我和奶奶一起搬进去。从此,我便再也没走过那条小路,再也没见过蒲公英。

再后来,我偶然在手机上看到有关蒲公英的科普,才知道原来我从未过蒲公英,真正的蒲公英开出的花是黄色的,而我看到的是被红花拥簇的小圆球,它其实叫“一点红”

不过这些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看完《蒲公英》这篇文,我终于明白,我拥有故乡,就永远拥有着蒲公英。

《粉香四故乡情长》

初读《追故乡中关于糊汤粉的篇章那细腻入微的文字瞬间将我入热腾腾的江汉平原生活

书中对糊粉制作的工序,描写细致至极精心浸泡、磨浆,烫浆每一步都承载着传统的汤熬时小火慢炖的鲜香与调料的醇厚融合,撒上葱花、胡椒。碗糊汤粉便是一场味觉盛宴。这不禁让我想奶奶那些熟悉的味道里藏着家人的爱与生活的烟火气,美食总与感情相连

糊汤粉在作者的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故的符号。作者回忆儿时在头巷尾吃糊汤粉的场景,邻里的寒喧摊主的吆喝构成了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这让我意识故乡的味道已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想起那熟悉的味道故乡的一切便如潮水涌来。那些与故乡有关的人和事,从未远去

从糊汤粉的故事里我看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念这种眷恋并非简单乡之情而是对过去生活传统习俗的坚守与怀念。在现代化潮下许多糊汤粉样的传统美食和文化正面临冲击我们也应珍视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文化瑰宝。留住它们就是留位故乡的根,留住心中温暖的回忆。

《书里蒿香勾起的儿时眷恋》

读《追故乡》里关于糊茼蒿的章节.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门,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带着熟悉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书里对糊茼蒿的描写,每一个字都敲在我的心坎上,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想起奶奶做的那一碗糊茼蒿

小时候,我家院子后头有一块小小的菜地,奶奶在里面种满了各种蔬菜,茼蒿便是其中之一。每当春天来临,嫩绿的筒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宛如一片片翡翠。奶奶总是挑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弯着腰,小心翼翼地采摘,她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在对待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回到厨房,奶奶便开始施展她的厨艺。她把茼蒿洗净切成小段,每一段都饱含对生活的热爱。锅里的猪油滋滋作响,瞬间,厨房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香。奶奶把切好的茼蒿倒入锅中“噼里啪啦”, 不一会茼蒿变得软塌塌的,奶奶加入适量的水,等水烧开后,再缓缓倒入米粉。她一边倒,一边用筷子不停搅拌,嘴里还念叨:“米粉不倒太多,不然就太稠也不能倒太少,太少就不能成糊咯那专注的神情,至今仍刻在我的脑海里,

而《追故乡》里,作者对糊茼蒿的那份眷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道简单的菜,承载着她对故乡的思念,对年时光的怀念。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无论作者走多远,都能顺着这根线,找到回家的路。

如今,奶奶已渐渐老去,我也很少回老家了,但那碗糊茼蒿的味道,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从未散去。

《追故乡》里的糊茼蒿,就像一面镜子。我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乡愁与对亲人的眷恋。

《追故乡》读后感

翻开《追故乡》,就像开启了一场神秘而温暖的归旅程。书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作者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的故乡长,每一页都饱含深情,段都藏着岁月的痕迹。其中对家乡天门三蒸的描写,令我难以忘怀字里行间蒸腾着暖烘烘的烟火气。

在天门,蒸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把茼蒿或者豆角洗净切好拌上面粉,上笼大火蒸熟,出锅时撒一把葱花,淋上几滴香油,清香瞬间溢满屋子。蒸鱼也不复杂,将鱼处理干净,抹上盐与姜,裹上米粉大火猛蒸,鲜嫩的鱼肉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米香。还有那蒸肉,必是不能少。五花肉肥瘦相间,裹满米粉,调味后蒸至软糯肥肉的油脂渗进米粉里,每一口都十分美味。

天门的三蒸是让人口舌生津的。

看完这段关于蒸笼子的内容后,作者笔下的天门三蒸就不只是美食,更是故乡文化的传承。它见证天门人的生活变迁,凝聚着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那些关于三蒸的故事,承载着儿时的欢乐,亲人的关怀,随岁月愈发珍贵

读完这本书后,我真切的感受到,故乡的魅力藏在一饭一蔬里,在熟悉的味道中,作者用文字把故乡的温暖与美好传递给读者,让我们明白了故乡永远是记忆中最柔软、最有温情的归宿,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天门人的情感与着恋。同时也让我重新认识故乡,让我深深领略到了故乡的独特魅力,并永远铭记心中。

《追故乡》读后感

读完《追故乡》,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感受到了淳朴的乡情。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感恩家乡给予我的一切。在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风景和人情,让置身于家乡田园风光的我感受到了温暖和美好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愿家乡繁荣昌盛,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追故乡》这本书,字里行都流淌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作者如同一位深情的画家,通过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印象深刻的事物以及美食和作物等等,其中夹杂着家乡,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

文章里描写的故乡,有着大片的玉米地。那玉米就像一排排整齐的兵在微风中摇晃着身姿。翠绿的玉米叶子,像是它们战袍,在风中沙沙作响。到了收获的季节,玉米棒子沉甸甸地挂在秸秆,玉米粒饱满得似乎要冲破外皮那是收的象征,是地的馈赠!还有那大葱,直直地挺立着,像是守卫故乡田园的卫。洁白的根茎,绿色的葱叶,散发出独特的辛辣,这气息就是故乡的气息啊!

蒲公英也在故乡的土地上自由地生长。它们毛茸茸的种子,像一个个小降落伞。孩子们喜欢摘蒲公英,轻轻一吹,那些小降落伞便带着孩子们的欢笑和梦想飘向远方。而栀子花,那是故乡的一抹洁白的芬芳。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淡雅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每到栀子花开的季节,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这甜美的香里。

文中这些对故乡作物的描写,让我感触颇深,我感同身受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作者对乡作物的热爱,其实是对故乡土地的热爱。这些作物不仅仅是植物,它们承载了作者儿时的记忆和情感。就像我每次回到爷爷奶奶家,看到那片菜地里的葱和玉米,就会想起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想起爷爷教我如何辨别玉米成熟度的话语,想起奶奶用大葱给我做香喷喷的葱花饼。这些作物是连接我和故乡的情感纽带。

《追故乡》让我明白,故乡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地。它的每寸土地,每一种作物,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心灵的归宿。

眨眼间,新作《追故乡》出版快半年了。它有94篇文字,与《故乡的女儿》是血脉相连的姊妹篇。

写作近二十年来,我始终用文字在捡拾那些被风吹散的乡音。是父老乡亲们的厚爱,使得我有勇气将这些文字出版成册。书中有散文入选中学生《美育》读本,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我的乡土写作,是对养育我的这片神奇土地的回望和致敬,是对那个火红年代祖父辈们最后的农耕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为外出游子留住童年乡愁记忆的全息影像。

在我自费付梓的墨香里,沉淀着对家乡的执念。当电子屏吞噬月色里的稻场,当方言在钢筋丛林里褪色,我的这些纸页愿作不熄的灯盏,照亮通往家乡的路途。

感谢大家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