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古代名将,基本都是天赋型选手,韩信从一管后勤的小吏一跃成为大将军,卫青一放羊娃、骑奴上来就是直捣龙城,17岁的霍去病更是首战即八百轻勇骑首虏过当,还有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雪夜入蔡州的李愬、采石大捷的虞允文等等,都是一战成名,肉眼可见的天赋。 ![]() 因为,军事不比其他,根本没有成长条件,毕竟多数时候输一次坟头草就两米高了,即便能勉强保住命,后面也没人敢用了,战争容错率太低。 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历史上还是有一小部分人,起步时只是战场小白,甚至屡战屡败,但通过不断学习和纠错,最终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大佬。今天我们就来唠唠史上十大“成长型”名将,看看他们是怎么从青铜逆袭成王者的! 一、吴下阿蒙吕蒙应该是最典型的一个,毕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 ![]() 早期的吕蒙就是个典型的肌肉猛男,纯靠一身蛮力打仗。孙权劝他多读书,他还抱怨:天天打仗这么忙,哪有时间看书?直到孙权用 “光武帝打仗还手不释卷” 怼得他哑口无言,才开始认真学习。 吕蒙出道很早,讨过黄祖打过赤壁,但当时他顶多算个“小跟班”,跟在甘宁、周瑜后边跑上跑下,基本没有独立作战的机会。但到了荆州之战,却上演了白衣渡江的 “教科书级”神操作,直接改变了三国局势。 ![]() 吕蒙就是妥妥的 “学霸逆袭”! 二、大唐军神李勣前后期的差距最明显。 瓦岗时期,辅佐李密,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打不过王世充,降唐后,被刘黑闼各种暴打,还被活捉。 直到贞观年间,才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跟着李靖北伐东突厥,把颉利可汗当球踢,但这时的李勣依然还在进阶阶段,通过此战,他学会了“闪电战”的精髓,所以才自称师从李靖。 ![]() 到了高宗时期,已经是“完全体”的李勣开始内战外战各种地形无所不能,未尝一败,尤其是显庆二年,作为主帅大破高句丽,完成了李二凤都没能实现的宏大目标。 从瓦岗寨小将到大唐军神,李勣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从 “执行者” 到 “战略家” 的蜕变。 三、屡败屡战曾剃头曾国藩的军事生涯堪称 “惨不忍睹” 开局。创办湘军初期,几乎是“逢战必败”。靖港之战,他被太平军打得丢盔弃甲,甚至两次投水自尽,还好被部下救起。那时的湘军,不仅装备落后,战术也十分僵化,完全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但曾国藩厉害就厉害在可以不断“打怪升级”,他开始研究太平军的战术特点,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还对湘军进行大刀阔斧的军事思想改革。比如发明“结硬寨,打呆仗”战术,用挖壕沟、筑土墙的笨办法,慢慢消耗太平军的有生力量,比如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自己也成为一代练兵大家,政工工作的开山祖师。 ![]() 所以,到了安庆之战,湘军已经脱胎换骨,最终通过长期围困和精准打击,成功拿下安庆,扭转了整个战局。 从“常败将军”到“中兴名臣”,曾国藩用实际行动证明: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成长。 四、涅槃重生孟明视孟明视,百里奚之子,秦穆公时期的主要战将,也是史上屡败屡战最后成功反盘的典型。 他的第一次带兵就遭遇了“滑铁卢”。崤山之战,他中了晋军埋伏,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俘虏。好不容易被释放回国,穆公依然对他信任不减,他却又于两年后的彭衙之战,再次惨败于晋军。 这一次,他羞愧的无地自容,自上囚车,希望穆公不再赦免他,穆公却只是对他勉励了一番,继续让他做统帅。 ![]() 痛定思痛的孟明视自此开始反思自己的战术失误,也不敢再象过去那么自负、任性,他开始关心百姓生活,重视每个兵士。他把所有家产和俸禄拿出来,送给阵亡将士的家属;他跟士兵一起吃粗粮、啃草根,同甘共苦。晋、宋、陈、郑四国联军打到了边境,他令将士只许守城,不许出击。晋军夺去了两座城池,秦人气得大骂其是胆小鬼,他还是照样一声不吭训练兵马,因为这时的秦军还没做好准备。 崤山之败后的第三年,自觉“修炼有成”的孟明视主动请缨再次攻晋,他对穆公说:再不破晋,誓不回秦,然后亲自为士兵划桨,鼓舞士气,并下令烧毁渡船,背水一战。这次,孟明视终于大破晋军,一雪前耻。 ![]() 在佩服他百折不挠的同时,其实更应佩服穆公的宽宏大量及用人不疑,这才是孟明视不断成长的关键。 五、草根逆袭刘季刘邦刚起义时,完全就是个“军事小白”。他带着一群沛县老乡,连个县城都打不下,还经常被秦军追着屁股打。最惨的是彭城之战,刘邦集结了56万大军,被项羽3万骑兵打得丢盔弃甲,连老爹、老婆、儿子都不要了。 ![]() 但刘邦有个优点:越挫越勇。他拜韩信为大将,让张良、陈平出谋划策,自己则慢慢学习军事知识。到了楚汉相争后期,他的军事能力明显提升。荥阳之战,他以自身为饵,牵着项羽的鼻子走。建国以后更是化身带兵扫诸侯的军事统帅,连汉初三大将之一的英布都被他干净利落的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虽然刘邦军事天赋不算顶尖,但靠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用人智慧,最终成就了帝业。 ![]() 六、双面枭雄史思明史思明早年只是一个捉生将,虽作战骁勇,却无甚韬略,经常因为轻敌冒进吃败仗,被玄宗赏识赐名时,已经四十多了。 造反初期,也没什么亮眼表现,不是在后方坐镇,就是被郭子仪、李光弼打得狼狈而逃。 ![]() 但到了安史之乱后期,他的军事能力却突飞猛进。先是用计夺回范阳老巢,接着在嘉山之战大败唐军,还发明了“地道战” 的雏形。最绝的是邺城之战,面对九路唐军,史思明先是围魏救赵,施加压力,又行骄敌、疲敌战术,将一场速决战打成了持久战,最后毅然决然亲自下场,在“神风”的帮助下,打得唐军全线崩溃,成功将安史之乱又延续了数年。 七、乱世人杰曹孟德曹操早期的军事生涯也充满坎坷。汴水之战,他孤军深入,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差点丢了性命;濮阳之战,又中了吕布埋伏,差点被生擒。那时的阿瞒,虽有雄心壮志,但军事经验明显不足。 ![]() 但曹操胜在善于学习和总结。他熟读《孙子兵法》,还写了批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战中。他东征徐州,白门楼斩杀吕布;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远征乌桓,借刀杀二袁。从一开始的各种被暴打,到最后反过来吊打吕布袁绍刘备。 虽然官渡之战,曹操犯了轻敌的毛病,没能完成统一,但不能否认他也是一位成长型选手。 八、织席贩履昭烈帝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四处奔波,军事生涯几乎是“失败”的代名词。他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多次被打得丢盔弃甲,各种跑路。 ![]() 在董承谋害曹操破产后,他逃离许昌,先是偷袭徐州,引来十万曹军报复,只身逃奔袁绍。 后又奉命率文丑攻击曹操,被后者以数千骑击溃,文丑在乱军中被杀,刘备则再一次展现逃命本领。 再后,袁绍派他奔袭许昌,结果又被击溃,刘备只能一口气跑到汝南。官渡之战后,曹操亲率大军讨伐,他又跑到刘表地盘,祈求收留。 ![]()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还被曹操击败,两个女儿也都做了俘虏。 刘备四十七岁之前的历史,就是一部逃亡史,见谁被谁灭。 但刘备贵在坚持。赤壁之战后,他拿下荆州、益州,实力大增。汉中之战,更是正面硬刚曹操,斩杀夏侯渊,扬眉吐气了一回。 从织席贩履之徒到蜀汉昭烈帝,刘备的逆袭之路堪称励志。虽说最后的夷陵是耻辱,但也只能说明他还不是天才,上限没那么高。 ![]() 九、农家子弟岳武穆岳飞出身农家,早年参军时只是个“敢战士”小队长,他第一次上战场,就因为莽撞差点送命,后来虽然屡战屡胜,但那凭的是一身武艺、满腔忠勇,并无战略战术可言。 比如,昼锦堂之战,他以一人抵贼寇数百,亲手射杀张超;比如平贼寇吉倩,他以四骑敌贼三百八;再如侍御林之战,他以三百骑击退数千金军,杀其枭将;还有滑州遭遇战,以百骑杀败金军千余。 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岳飞的军事能力才突飞猛进。他自创“岳家拳”、“岳家枪”,训练出纪律严明、战斗力超强的岳家军。郾城之战,他更是以步破骑,以少胜多,击败 “拐子马”和“铁浮图”,活捉金兀术之婿。 ![]() 从普通士兵到抗金名将,岳飞用努力诠释了什么叫“久病成医”、“老马识途”。 十、南明擎天柱李定国李定国早年是张献忠的养子,虽然作战勇猛,但也仅此而已,毫无战术可言,刚出场时甚至三万都打不过三千。 但到了南明时期,他不仅成为永历朝的一杆旗帜,还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一省之兵,对抗大清全国之力的“万人敌”将军。 桂林之战,他采用诱敌深入战术,斩杀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衡州之战,他又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两厥名王”让多尔衮差点想要放弃西南七省。 ![]() 想必,大半生都在反明的张献忠没料到,自己收容的一个10岁孩童,会成为庇护大明江山的最后希望;欲除农民军为后快的崇祯帝也不会想到,起义军里面会有一个人为了大明江山,奋战到最后一刻。 真是绝妙的讽刺。 大家认为,历史上还有谁是“成长型”名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