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名园知多少?(上)

 唯我英才 2025-04-29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杜甫所描绘的园林美景,在我国广袤大地上数不胜数。

       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大'系列丛刋,其中有一本《十大名园》,依据三条原则,介绍了入选的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品。其三条入选原则,一是只选私家园林、苑囿园林。邑郊风景园林、寺庙园林与其它选题可能重复,不入选。二是只选目前保存完好,具有实际观赏价值者。三是考虑各地区的代表性。

       本文中所列十大名园的排列顺序,按建园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1、古莲花池(河北保定)
       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裕华西路南侧,初名雪香园,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实景园林。唐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投降蒙古的金将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重修莲池。明代进行了整修扩建。园区诸景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我国南北古园林风格的精华。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修复莲池时,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书'古莲花池'四字匾额,至今仍用该名。


  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莲池东廊为碑林,有清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御笔碑文7通,明、清书法家书写或临摹的碑碣88方。


  古莲池兼南北园林之美,有'城市蓬莱'、'三湘七泽'、'小西湖'等美誉。1988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秀丽风光跻身于'全国十大名园'之列。


  2、网师园(江苏苏州)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地处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


  全园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为宋代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园名'渔隐'。至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网师园'。网师乃渔翁,含隐居江湖之意。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其园林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水池447平方米。园林小中见大,布局严谨。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全园格局典雅清新,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3.拙政园(江苏苏州)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将其买下,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卖)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王献臣去世后,其子豪赌把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占地62亩,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有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顿感可欣赏水中之月、清风之爽。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因归园早已荒芜,全为新建。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


  拙政园布局疏密自然,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春日繁花丽日,秋日红蓼芦塘,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的意境。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该园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4.寄畅园(江苏无锡)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元朝时,寄畅园曾为僧舍,名'风谷行窝',明朝时扩建。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1988年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使古园气息贯通,充满雅致。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型园林。现在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寄畅园的奇美,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仿无锡寄畅园而建。


  5、豫园(上海)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1559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豫园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30余亩。园内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多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