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阳光大路 2025-04-29

在医院骨科病房,每天都能看到因为摔倒骨折的老人。这可不是小事儿,摔倒对老人来说,可能就是生活的“转折点”。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从城市到乡镇,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纪过了60,摔倒就不是小问题。一旦摔了,最容易断的是髋部,也就是股骨头那个位置。髋部骨折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年内死亡率能达到20%-30%。这不是危言耸恐,而是全国大样本追踪数据反复证明过的。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很多人以为重点是“防骨折”,但医生真正想提醒的是“防摔”。因为骨质疏松不可逆,治疗也难,真正管用的是不摔。一旦摔了,就算没断,身体的应激反应也可能让人元气大伤。年纪越大,恢复能力越差,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一到实际生活中,老人又总觉得自己行。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有些老人爱做伸手的动作,拿高处的东西,不踩凳子不安心。还有人喜欢光脚走路,地板滑,跌倒了连支撑都来不及。有的早上起床太快,低血压一犯,站都站不稳就往下倒。所有这些行为看起来是生活细节,实质上是风险点。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最容易出事的不是晚上,是清晨。夜里血压最低,清晨血压上升最快。如果一大早起床动作快,血管一收缩,脑供血不足,就可能晕厥倒地。倒地不要紧,有地垫还好,要是倒在浴室、厨房、水泥地上,那一摔直接进手术室。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骨头断了能接,神经压了不好救,脑出血了直接影响意识。还有一点,很多老人会为了面子逞强。子女让拄拐不肯,医生让坐轮椅不听,社区贴防滑条也觉得碍事。结果就是一次轻忽,把十几年养的身体全搭进去。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有时候不是不懂,是不认。这种心理比病本身还难处理。很多人一直以为“有病才住院”,但老人摔倒后哪怕骨折都算外伤,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病”,反而让人警惕性降低。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再看一组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群每年大约有40%至少摔倒一次,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家中。说明什么?防摔不是靠医院,靠的是生活环境。地面湿滑、地垫卷边、楼梯无扶手、浴室无防滑,都可能成了意外的根源。光靠“注意安全”四个字,防不了真事,得真改东西。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可惜的是,很多老人住的老房子,改造难度大,自己也舍不得花钱换防滑设施。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摔倒风险更高。不是没人提醒,是没人监督。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医生说的“2别干1死守”,不是随口一说,是多年统计总结下来的结果。一个是别在没人的时候洗澡,浴室是摔倒高发地,摔倒后没人救援可能延误抢救。另一个是别单独上下高台阶,哪怕再熟悉的楼梯,也可能因为一个分神导致失足。死守的一件事,就是守住平衡感。一旦发现自己走路不稳、转弯发飘、眼花头晕,那就该看医生。平衡力不是随便丢的,丢了就可能出事。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还有些人想锻炼改善身体,但锻炼方式不对也容易摔。有的老人被人教做“倒走”,说对膝盖好,结果一走就碰到台阶摔得不轻。有的看人跳广场舞也跟着跳,但节奏不对,脚没跟上就扭伤了。运动本没错,错在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身体不是靠意志力强撑的,平衡力、肌力、视力、反应速度,这些都在老化,认清这个现实,比什么都重要。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从骨科医生的角度看,摔倒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后面。一旦卧床,老人的肌肉会以每天1%的速度流失。10天不动,腿就没力了。肺功能下降,痰咳不出来,容易并发肺炎。静脉血栓形成,一动就可能肺栓塞。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老人的身体像积木,摔掉一块,很难拼回去。年轻时的康复能力在60岁以后急速下降,这个变化不是一两年完成的,是几个月就看得出来的。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有些摔倒不是因为老,而是因为病。有的人摔倒前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其实是心律失常。有的是低血糖引起的晕厥,还有的是小脑萎缩影响了协调。有的脑卒中就是摔倒那一刻暴露出来的,人在地上说不出话,动不了一边的手脚。家属还以为是摔到了头,送到医院一查是脑梗。摔倒有时候不是后果,而是表现,得先查清是摔了伤了,还是先病了再摔的。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还有一类摔倒不是突然的,而是慢性的。身体本来就虚,肌肉萎缩,站不稳,每天走几步就摇晃。最后哪天路滑、光线暗,一下子就倒下了。这种慢性摔倒风险,来自肌少症。70岁以上老人有一半以上存在肌少症,只是没系统筛查。这个病不是肌肉“没有”,而是功能下降,用不上劲,控制不了身体姿态。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腿没力,其实是肌肉质量已经不足,没法稳定站立,才更容易摔。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从基层医生的角度说,防摔比治摔重要得多。治摔成本高、恢复慢、后遗症多,还不一定成功。但防摔只要从生活中动手。一个扶手、一盏夜灯、一个软拖鞋底的改进,可能就避免了一次住院。国家已经把老年防摔写进慢病管理标准里,可社区落实难度大,老人的配合度也不高。这种事靠谁都不如靠自己醒悟。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所以,别再拿“年纪大了”当借口,别再为了面子逞强。防摔,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现在做起。

摔倒骨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2别干1死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